学术投稿

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ET、NO、CRP的影响

严冬;钱玉良;唐蜀华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 养心氏, 内皮素, 一氧化氮,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观察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养心氏片,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38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次1片,每日3次.服药前后记录ET、NO、CRP、心绞痛症状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NO、CRP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ET、NO、CRP,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PO及MMP-9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液相芯片分析系统同步检测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MPO和MMP-9表达程度,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PO、MMP-9表达程度较健康对照者升高(P<0.01);二者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具有一定程度炎性反应和不稳定性,其中表达程度升高者可能处于向不稳定型心绞痛过度的阶段.MPO和MMP-9可能成为判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

    作者:宋庆桥;李宜;胡元会;冯玲;石洁;吴华芹;曹雪滨;李俊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运动训练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状态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各心脏疾患的终末期表现,也是全球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1].据统计,中国有近400万心力衰竭患者[2].心力衰竭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极大的痛苦,也让社会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医学界,运动训练为人所熟知.尽管目前第一个大(2 300例)的随机对照研究HF-ACTION显示,运动训练在提高生存率方面的结果为中性[3],但是越来越多的数据已经证实了运动训练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

    作者:邱明亮;毛静远;苏全;侯雅竹;王贤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脑梗死致病基因多态性热点研究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眩晕、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S)性血栓性梗死、脑栓塞、脑分水岭梗死、腔隙性梗死(LACI)、无症状性梗死等.

    作者:李静;杨文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室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研究其评价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PCI治疗的15例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时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曲线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参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与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V)、收缩期峰值位移(SD)增高(P<0.05);术后3个月,8个节段(除前间隔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V、SD增高更为显著(P<0.05).术后3个月6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后壁心尖段)SV、SD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增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大应变值(S)及SRI的收缩期大应变率值(SR)增高(P<0.05);术后1个月5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S、SR增高(P<0.05).术后3个月9个节段(除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SR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T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动态观察PCI前、后局部心肌功能变化,可评价PCI的治疗效果.

    作者:汪涛;康春松;王健;薛继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ET、NO、CRP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养心氏片,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38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次1片,每日3次.服药前后记录ET、NO、CRP、心绞痛症状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NO、CRP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ET、NO、CRP,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作者:严冬;钱玉良;唐蜀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地黄饮子对Aβ诱导的PC12细胞SOD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地黄饮子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PC12细胞SOD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PC12细胞SOD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相对定量基因表达升高(P<0.01),地黄饮子含药脑脊液可升高AD模型细胞SODmRNA的表达(P<0.05或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与安理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高剂量组与安理申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黄饮子能提高Aβ诱导的PC12细胞SODmRNA的表达,提高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作者:周妍妍;姚辛敏;何秀丽;谢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幕上大面积脑梗死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 27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例接受开颅减压术,21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观察治疗后28 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有脑疝症状时,应立即行开颅减压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王有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登记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已确诊的ACI患者,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的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短期预后;同时测定ACI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ACI患者病因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ACI患者病因学亚型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多,其次为小动脉疾病(SAD)、不明原因卒中(SUE)、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性卒中(SOD).与脑梗死其他亚型比较,CE患者hsCRP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89,P=0.000),与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0.324,P=0.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其入院时病情轻重和出院时临床短期预后相关.

    作者:蔡霞;李新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1例报道

    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科和眼科常见症状,导致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力求病因诊断,从而根据病因进行治疗.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亦逐年升高.而对于发生颅神经病变者,未见详尽统计和报道,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4%~5%,其中动眼和外展神经病变为常见,其次为滑车神经[1].为提高对糖尿病颅神经损伤的认识,现将我科确诊的1例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报道如下.

    作者:尚晶;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小剂量联合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比较.方法 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氨氯地平+替米沙坦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36周、48周、96周,测定各组的血压变化.结果 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两组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降压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作用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各项化验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变化,不良反应小,均能耐受.

    作者:牛惠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地奥心血康治疗冠心病8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地奥心血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曾服用西药不停用,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奥心血康胶囊口服,每次200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变化.结果 用药2个月后,80例患者心肌缺血症状明显缓解,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得以恢复,心绞痛兼心肌缺血总有效率为86.4%.结论 地奥心血康胶囊可维持心肌代谢和能量供需平衡,使缺血缺氧的心肌得到改善和保护.

    作者:谭巨涛;刘鑫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波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为A组(34例);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B组(30例),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 术后即刻检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作者:张贵生;张婷婷;李隆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咪唑安定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镇静疗效分析

    目的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病人136例的疗效并同常规治疗病人进行比较.临床评价标准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后复发血肿率及病人的预后.结果 镇静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复发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预后良好率优于常规组(P<0.05);重残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和生存率.

    作者:郭铁柱;任新亮;王向东;刘跃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 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王献忠;靳文军;朱国英;刘素梅;吴晓炜;尹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血、尿β2-MG与AAS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高血压患者16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冠心病者133例,非冠心病者31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9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计算动脉僵硬度指数 (AASI),实验室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尿β2-MG水平.结果 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组血清β2-MG、尿β2-MG、AASI水平均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1);无论是冠心病组或非冠心病组,高血压患者血清β2-MG、尿β2-MG、AASI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AASI与血尿β2-MG 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β2-MG、AASI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血、尿β2-MG、AASI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较为密切.血尿β2-MG、AASI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胡凤英;贾永平;王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依达拉奉加复方丹参静脉输注,治疗组予依达拉奉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5%和81.5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4 d、21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组织有显著保护作用.

    作者:邹立华;李惠;陈小丹;邓忠慧;彭惠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疗效评定的监测指标以及微血管病变的生化标志正受到临床重视.研究显示HbA1c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总死亡危险方面具有广泛的价值[1],但有关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52例成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HbA1c水平,探讨HbA1c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瑾;张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夜间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夜间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病人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输注,每日两次,疗程为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夜间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300 mL~500 mL,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治疗过程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展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64.2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昼夜疗法,夜间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能有效防止进展性脑梗死的梗死面积继续扩大,阻止神经功能缺损继续加重,明显阻止进展性脑梗死的发展.

    作者:杨林爱;史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PKC及NSE在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蛋白激酶C(PK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30例SAH患者发病24 h、3 d、7 d、14 d、30 d血浆内PKC、NSE的含量,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SAH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进行观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AH后患者血浆内PKC、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于发病后24 h开始升高,7 d达到高峰,14 d开始下降,30 d恢复正常,PKC与NSE、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显著相关(r=0.84,P<0.01;r=0.833,P<0.01).结论 PKC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PKC有可能成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指标.

    作者:孙莉莉;巩霞;郭秀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气血痰愈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5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气血痰愈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10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自拟中药气血痰愈汤治疗;对照组予地高辛、依那普利治疗.两组均治疗两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56.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血痰愈汤结合基础抗心功能不全药物可以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传统单用西药的方法能发挥更大的临床效应.

    作者:袁宝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