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血救心方对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

杨喆;闫春江;严夏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大鼠, 活血救心方, 血流动力学, 炎症介质
摘要:目的 观察活血救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以80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瘀造模,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活血救心方组.其中活血救心方组给予活血救心方灌胃,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药物干预.灌胃6周后,对比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救心方组大鼠外周收缩压(SAP)、外周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使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救心方可显著降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P<0.01);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活血救心方更能显著地降低SAP、DAP、MAP、LVEDP、AngⅡ(P<0.05或P<0.01).结论 活血救心方可明显改善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状况并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预缺氧模型的制备

    目的 制备简单易行的大鼠预缺氧模型,并观察其对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缺氧组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缓慢输入混合气体,调节氧气和氮气的流入速度,使测氧仪监测到的O2浓度始终保持在12%,然后放入大鼠,每天4 h;对照组大鼠在相同容器中通入空气,每天4 h.7 d后进行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脑组织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缺氧组较对照组脑组织中HIF-1α蛋白和mRNA表达增多(P<0.01).结论 此模型简单易行,达到预缺氧的要求.

    作者:董爱云;郭军红;纪利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门诊经皮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门诊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方法,即门诊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组268例和住院经皮股动脉冠脉造影组272例,分别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在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结果 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医疗费用,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与经皮股动脉冠脉造影相似,且有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杨振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120例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的佳外科手术方案,以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30例,小骨窗开颅65例,钻孔引流25例.随访2个月.结果 60 d后大骨瓣开颅组ADLⅠ级~Ⅲ级18例,优良率60.0%;小骨窗开颅组ADLⅠ级~Ⅲ级45例,优良率69.2%;钻孔引流组20例,优良率80.0%.结论 大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和钻孔引流各有其优缺点及不同的适应证,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采取佳手术方式,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卫德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ET、NO、CRP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养心氏片,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38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次1片,每日3次.服药前后记录ET、NO、CRP、心绞痛症状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NO、CRP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ET、NO、CRP,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作者:严冬;钱玉良;唐蜀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依那普利联合吲哒帕胺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措施,小剂量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有利于减少单一药物可能存在的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是控制高血压的策略之一.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

    作者:禹振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波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为A组(34例);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B组(30例),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 术后即刻检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作者:张贵生;张婷婷;李隆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疗效.方法 将132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应用亚低温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21 d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21 d、6个月用将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可明显改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郝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1例报道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眼外肌受累常见,容易引起漏诊、误诊.现将我科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赵海娟;牛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登记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已确诊的ACI患者,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的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短期预后;同时测定ACI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ACI患者病因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ACI患者病因学亚型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多,其次为小动脉疾病(SAD)、不明原因卒中(SUE)、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性卒中(SOD).与脑梗死其他亚型比较,CE患者hsCRP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89,P=0.000),与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0.324,P=0.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其入院时病情轻重和出院时临床短期预后相关.

    作者:蔡霞;李新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 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王献忠;靳文军;朱国英;刘素梅;吴晓炜;尹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吲哚布芬对NA预收缩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吲哚布芬对去甲肾上腺素(NE)预收缩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记录NE预收缩的离体大鼠主动脉环张力变化,观察吲哚布芬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不同工具药对吲哚布芬的影响.结果 吲哚布芬(1×10-7 mol/L~3×10-5 mol/L)对NE引起的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张力变化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在NE预收缩的血管环上,四乙胺(10-2 mol/L)、4-氨基吡啶(10-3 mol/L)和格列苯脲(10-5 mol/L)可抑制吲哚布芬的舒张血管作用.结论 吲哚布芬对NA引起的血管收缩有浓度依赖行的舒张作用,吲哚布芬可能通过开放Kca通道、Kv通道和KATP通道参与了吲哚布芬的舒血管作用.

    作者:李昱;张明升;武冬梅;任俊杰;张轩萍;梁月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后遗症的防治效应.方法 将70例中风康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水煎服2次,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的影响.结果 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显著抑制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值的增加、改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P<0.05).结论 常规内科治疗并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后遗症,加味补阳还五汤可作为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

    作者:武慧丽;冀润利;赵永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中风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中风是长期致残的疾病之首,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风、火、痰、虚、瘀”是该病的致病因素,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楼丹飞;李越华;王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活血救心方对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救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以80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瘀造模,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活血救心方组.其中活血救心方组给予活血救心方灌胃,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药物干预.灌胃6周后,对比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救心方组大鼠外周收缩压(SAP)、外周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使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救心方可显著降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P<0.01);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活血救心方更能显著地降低SAP、DAP、MAP、LVEDP、AngⅡ(P<0.05或P<0.01).结论 活血救心方可明显改善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状况并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

    作者:杨喆;闫春江;严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

    目的 观察用小剂量心律平(普罗帕酮)加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心律平加稳心颗粒治疗组和单服心律平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律平配合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优于单用心律平.

    作者:陈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咪唑安定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镇静疗效分析

    目的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病人136例的疗效并同常规治疗病人进行比较.临床评价标准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后复发血肿率及病人的预后.结果 镇静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复发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预后良好率优于常规组(P<0.05);重残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咪唑安定镇静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和生存率.

    作者:郭铁柱;任新亮;王向东;刘跃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疗效评定的监测指标以及微血管病变的生化标志正受到临床重视.研究显示HbA1c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总死亡危险方面具有广泛的价值[1],但有关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52例成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HbA1c水平,探讨HbA1c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瑾;张玉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小剂量联合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比较.方法 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氨氯地平+替米沙坦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36周、48周、96周,测定各组的血压变化.结果 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两组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降压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作用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各项化验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变化,不良反应小,均能耐受.

    作者:牛惠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ICAM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 h、24 h、7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ICAM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下降,大鼠血清ICAM含量比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 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降低机体血清ICAM含量有关.

    作者:潘茜;王莹;于丹;王哲;马贤德;刘旭东;关洪全;王德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PO及MMP-9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液相芯片分析系统同步检测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MPO和MMP-9表达程度,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PO、MMP-9表达程度较健康对照者升高(P<0.01);二者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具有一定程度炎性反应和不稳定性,其中表达程度升高者可能处于向不稳定型心绞痛过度的阶段.MPO和MMP-9可能成为判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

    作者:宋庆桥;李宜;胡元会;冯玲;石洁;吴华芹;曹雪滨;李俊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