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介入术后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李琪琳;杜金行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 介入术后, 康复治疗, 发生和发展, 动脉硬化, 国内外, 创伤性, 成功率, 血管, 狭窄, 问题, 局部, 患者
摘要:冠心病介入治疗因其创伤性小、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介入治疗虽能解决局部血管的狭窄问题,但不能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宁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宁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患者249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126例)和西医治疗组 (对照组 123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自拟宁心汤,对照组加用盐酸普罗帕酮片(0.15 g,每日3次,口服).服药10 d,进行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疗效判定及不良反应的评估.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为7 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 1.2%;治疗组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80.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 3.5%(P<0.05) .结论 自拟宁心汤不但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缓解心绞痛也有益.

    作者:程艳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或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 (RA)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证的AMI患者67例或行溶栓治疗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或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加用稳心颗粒,观察术中、术后或溶栓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RA发生率(39.2%)明显低于对照组(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稳心颗粒对RA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

    作者:刘英华;朱玉山;王健兵;白文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微创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探讨微创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18例(治疗组)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同时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与单独使用微创穿刺术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 治疗组完全独立2例,基本独立5例,轻度依赖8例,中度依赖2例,重度依赖1例;对照组完全独立1例,基本独立2例,轻度依赖4例,中度依赖10例,重度依赖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创术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潘宁;杜怡峰;付海燕;郝茂林;刘振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依伦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共入选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依伦平降压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8周、12周时血压,使用美国GE vivid7彩色心脏超声采集治疗前后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前后收缩压平均降低28.2 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18.2 mmHg,治疗12周时53例患者舒张压<85 mmHg,达标率为88.3%.结论 依伦平降压疗效好,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

    作者:徐海涛;王红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76例男性患者进冠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根据临床分为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分别对hs-CRP进行检测.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和40 mg治疗3月,观察对hs-CRP的影响及安全性.结果 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hs-CRP水平逐渐升高.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hs-CRP水平进行性升高. 40 mg大剂量组在1月时hs-CRP即开始下降,并且比同期20 mg小剂量组下降明显.结论 hs-CRP可反映ACS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hs-CRP水平,40 mg剂量组降低ACS效果更明显.

    作者:李涛涛;陈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补阳还五汤组药量为50 g/(kg·d),尼莫地平组药量为20 mg/(kg·d),共给药30 d.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均给予蒸馏水1 mL/100 g 灌胃.治疗后以Morris水迷宫检测其学习记忆行为能力,以HE染色、Nissl染色检测其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7.67 s±3.42 s、8.76 s±4.03 s、29.56 s±13.28 s、16.96 s±7.06 s、20.16 s±8.89 s;探索次数分别为:16.86/min±5.37/min、14.42/min±4.01/min、4.26/min±0.80/min、8.96/min±1.30/min、8.74/min±2.52/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5),平均探索次数显著减少(P<.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5),平均探索次数显著增加(P<.05).光镜观察显示,补阳还五汤组和尼莫地平组均可见海马CA1区神经元脱失现象明显减轻,数目增多,神经元丢失率明显降低.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有关.

    作者:李君;钱涛;高维娟;唐敬龙;张鸿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氯胺酮在大鼠体内死后的分布研究

    目的 建立大鼠氯胺酮灌胃给药致死模型,研究氯胺酮中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2LD50组和4LD50组,经灌胃匀速注入2LD50(17.28 mg/g)和4LD50(34.55 mg/g)氯胺酮.观察给药到死亡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及中毒症状,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时,迅速解剖,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冷冻保存,碱性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检测其中氯胺酮含量.结果 各脏器组织氯胺酮含量由多到少分别为:①2LD50组:脑 >肝 >肾 >肺、脾、肌、心血、心;②4LD50组:脑、肾、肝> 肺>心血、脾、心>肌.结论 氯胺酮灌胃给药致死的动物模型,可应用于氯胺酮中毒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氯胺酮死后分布不均匀,含血丰富的器官如肺、肝较其他组织和血液含量高,氯胺酮中毒致死案件中,法医学鉴定时应全面正确的采取检材进行毒物分析.

    作者:王大利;万东方;王勇;尉志文;王雪彦;贠克明;王玉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4月行冠脉造影术或介入治疗的38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98例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6例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97%,股动脉组100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功率高,患者术后体位、活动不受限制,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作者:赵晓妹;齐杰;马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偏头痛4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口服尼莫地平、谷维素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口服尼莫地平、谷维素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3个疗程,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4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2年,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62%,(P<0.01).经颅多普勒检查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减慢(P<0.01).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与尼莫地平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作者:王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继续教育答题卡(2010年1月第1期试题)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清热祛湿方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清热祛湿方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以观察清热祛湿方治疗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9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取5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与正常组一起纳入本研究.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清热祛湿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模型组.于给药2月后,各组大鼠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NF-α、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清热祛湿方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NF-α水平,同时有降低血糖、血脂作用,治疗后IAI、HOMA-IR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清热祛湿方治疗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IR模型大鼠TNF-α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而且随着剂量的增大,疗效更加显著.

    作者:丁艳;刘金玲;张洁;曹莹;王好杰;王立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脑干血管病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干血管病变合并呼吸衰竭者的临床特点及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ICU收治的37例急性脑干血管病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均在早期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余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实施脑保护、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观察呼吸机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并比较分析脑干梗死组和脑干出血组的预后.结果 37例急性脑干血管病变患者,脑干梗死21例,脑干出血16例,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与机械通后24 h、48 h的血气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干梗死组病死率38.1%,脑干出血组死亡率75.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脑干血管病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优于脑干出血患者.

    作者:李霞;范青香;李立恒;牛艳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益气活血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对颈椎病椎动脉型早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方式,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62例患者,观察治疗前后TCD的变化情况.结果 益气活血方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文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生长分化因子15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是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GDF15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调控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的转移[1].近来研究发现,GDF15还是一个重要的心血管保护因子,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叶庆虎;张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血管神经症诊治进展

    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功能性神经症中的一种.大多发生在中青年,20岁~50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心血管神经症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或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随着社会竞争的紧张、激烈,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作者:黄贤胜;宫春明;赵红莲;赵立华;李春华;丁振江;王虹;李俊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动脉僵硬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动脉硬化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和Monckeberg's硬化两种形式,前者主要在内膜层,形成斑块;后者则累及动脉壁全层,引起管壁僵硬度增加,弹性降低.传统观点认为动脉内膜下的粥样斑块造成管腔狭窄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注意力都集中在管腔病变.而新的国内外研究发现,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才是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管壁病变才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

    作者:何海艳;徐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 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 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 TIA发作≤30 min、>30 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16/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 min 、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作者:黄晓芸;梅志忠;方浩威;余映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脑梗死风证与免疫细胞因子及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风证与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风辨证量表对266例CI患者进行风证证候评分,测定IL-6、TNF-α含量,并就其在卒中中出现的相关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作分析.结果 中脏腑组风证量值与TNF-α、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0.46),中经络组风证量值与TNF-α、IL-6水平也呈正相关(r 分别为0.23、0.19),中脏腑组较中经络组的相关性高;中脏腑组风证分值及免疫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高于中经络组(P<.01);风证患者中脏腑组与中经络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均以中脏腑组为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5或P<.01).结论 脑梗死不仅风证量值与IL-6、TNF-α水平显著相关,而且与其病类在病程中发生的相关性睡眠障碍几率也关系密切.

    作者:关少侠;谌剑飞;丁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老年高血压合并尿微量白蛋白(MAU)阳性者204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组(观察组)与贝那普利组(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并口服贝那普利,对照组单纯给予贝那普利口服.观察治疗4周后MAU、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β2-MG、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AU、血β2-MG、尿β2-MG、尿NAGE、AngⅡ较对照组减少更为明显,分别为(95.02±38.98) mg/d vs(126.95±34.31) mg/d,(2.99±1.30) mg/d vs(3.34±0.98) mg/d,(151.38±1.27) mg/d vs(190.19±2.6) mg/d,(20.47±4.17) U/L vs(22.15±3.79) U/L,(54.41±24.11) ng/L vs (55.78±6.90) ng/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肌酐)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贝那普利.

    作者:李国龙;刘志远;崔伟娜;王玉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与心脏形态功能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及与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3年内200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对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明确其类型及发病率与原发病、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结果 各种心律失常中房颤发病率高,其次为室早及房早,原发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为多见,而心腔内径越大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以房颤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较其他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腔内径大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作者:刘宇;江雪慧;舒晓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