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昱;盛国太;钟志英;葛郁芝
目的 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定.方法 回顾分析3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眩晕、恶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延髓梗死分型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中LMI型常位于延髓中部,而MMI型位于上部者多;LMI较MMI预后相对良好.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头颅MRI和DSA检查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对其治疗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于小荣;卫朱军;霍晓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S)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住院病例164例,均诊断急性缺血性恼卒中,统计患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为79例,比较代谢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影响.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首次检出率较高,为48.2%,进一步证实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呈正相关.结论 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同所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呈高度正相关.
作者:宋清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激活角度研究姜黄素(curcumin)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反应的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为AngⅡ组(10-6 mol/L AngⅡ)、姜黄素组(10-6 mol/L AngⅡ+2.5×10-8 g/L姜黄素)及对照组(正常培养的心肌细胞).3组分别培养24 h,收集心肌细胞,[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免疫印迹法测定ERK1/2表达.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3组间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20.68,P<0.01), AngⅡ(10-6 mol/L)处理24 h,心肌细胞[3H]-亮氨酸掺入率明显增加,姜黄素能明显抑制AngⅡ介导心肌细胞[3H]-亮氨酸掺入率的增加;②AngⅡ(10-6 mol/L)处理心肌细胞10 min,磷酸化ERK1/2蛋白(p-ERK1 /2)表达明显增加,预先以姜黄素2.5×10-8g/L处理心肌细胞30 min,发现姜黄素可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ERK1/2的表达,这可能是姜黄素治疗心肌肥厚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郭炳彦;石英辉;韩瑞;韩德荣;李拥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老年人由于解剖结构及肺功能的变化,免疫功能下降,呼吸道清除和防御功能减弱,易患肺炎.脑卒中后,一般多采取卧位,功能残气量减少,易使气道提早关闭发生肺不张,合并肺炎[1].肺炎为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能显著增加脑卒中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2] .探讨中西医辨证施治老年脑卒中后肺炎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延长预期寿命、节省医疗费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丽娜;杨伟;冯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黄连素(Berberine,BR)又名小檗碱,临床长期用于清热解毒、抗肠道细菌感染.近年来发现其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抑制心肌纤维化、降血压、抗血小板、调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现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病,本文就黄连素的心血管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韩有为;周苏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左室重构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对心肌损害所引起的代偿性动态反应的必然过程.由于左室重构引起左心室扩大而导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远期心性死亡的重要因素,所以近年来左室重构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领域中极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作者:张学正;崔海燕;李静;李兆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脉络通口服液的降血脂作用.方法 采用双盲自身及组间对照法,将100例高脂血症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服用脉络通口服液,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结果 治疗30 d后,治疗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下降0.66 mmol/L,三酰甘油(TG)下降了0.5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至0.08 mmol/L,TC有效率54%,TG有效率72%,HDL-C有效率6%,总有效率52%;对照组总胆固醇有所下降,三酰甘油略有提升,TC有效率26%,TG有效率24%,总有效率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络通口服液具有较明显的降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功效.
作者:姜荣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的动态变化,探讨抵当丸对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Ⅰ组和脑出血Ⅱ组(治疗组),脑出血组分为12 h、24 h、72 h、7 d 4个亚组,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各时相点应用CT灌注对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定量测量,同时按Bederson评分法进行动物行为评分.结果 脑出血Ⅰ组、Ⅱ组rCBF、rCB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5),Bederson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5);脑出血Ⅱ组各时相点rCBF、rCBV明显高于脑出血Ⅰ组(P<0.05),Bederson评分除术后7 d低于脑出血Ⅰ组(P<0.05),其余各时相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状态;抵当丸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永芳;戴宏伟;姬林;甘洁;贺燕;余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对瓜蒌薤白类方治疗胸痹(冠心病)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研究质量的评价和分析.方法 选择1994年1月-2009年5月国内发表的瓜蒌薤白类方治疗胸痹(冠心病)的随机对照文献,根据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和方法,采用中医古代经典临床文献证据分级研究的文献评价表,从诊断及纳入和排除标准、基线资料、随机化方法、盲法、试验措施、疗效判定标准、统计学分析、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纳入文献86篇,其中仅有4篇(4.65%)采用双盲法,9篇(10.47%)对随机化方法进行了简单描述,79篇(91.86%)说明基线可比性,81篇(94.19%)报告了疾病诊断标准,33篇(38.37%)说明了采用的统计学方法,60篇(69.77%)有纳入标准,27篇(31.40%)有排除标准,有效对照41篇(47.67%),安慰剂对照仅1篇(1.16%),25篇(29.07%)报告了不良反应情况,85篇(98.84%)有疗效判定标准.进一步分析提示,文献报道的随机化方法信息较少,很少采用盲法且报道信息不详.结论 瓜蒌薤白类方在胸痹(冠心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方法学如随机方案的实施、样本量的计算、统计学方法及不良反应检测等方面质量较低,论文撰写水平有待提高.
作者:杜雪君;刘峘;雷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伊布利特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4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首剂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 mg,随后需要时可以间隔10 min再次给药,给药剂量推注时间与首次相同.结果 房颤转复率30 min内44.1%(15/34),1 h内为73.5%(25/34),2 h内为82.4%(28/34),4 h内为94.1%(32/34).治疗期间,1例(2.9%)出现短阵室速,1 d后恢复未再发作.3例(8.8%)出现血压偏低.结论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的转复疗效迅速安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张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SU)与普通病房(GW)并发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对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进行评价.方法 本研究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患者2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层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各144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由卒中病房治疗组医师负责,保证患者进行正确的继续治疗、康复及预防卒中复发,治疗按卒中单元的治疗规范进行.普通病房组治疗按传统模式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4周后观察两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天数按实际住院天数计算.重点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差异,两组病死率、死亡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与平均住院天数的关系.结果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患者总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比普通组患者降低(P<0.05);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并发症以卒中后并发症为主,普通病房中并发症以感染类并发症为主;②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病死率比普通病房组降低(P<0.05),卒中者病死率与并发症相关;③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平均住院时间比普通病房组缩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与平均住院天数延长相关.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总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在降低卒中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刘泰;蔡伦;何乾超;刘永辉;陈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脂联素球状结构域(globular adiponectin,gAd)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gAd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从健康人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法获得脂联素球状结构域基因,经EcoRⅠ和XhoⅠ酶切后与pcDNA3.0真核表达载体重组得到pcDNA3.0-gAd,分别用PCR法和DNA测序法鉴定pcDNA3.0-gAd.结果 以从健康人全血中提取出的高纯度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gAd基因,真核载体pcDNA3.0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后与gAd基因进行体外重组,PCR法筛选出阳性克隆,DNA测序显示重组质粒pcDNA3.0-gAd的gAd基因与基因库中报道的脂联素基因序列(GenBank:EU420013.1)中gAd序列完全一致,说明成功构建了pcDNA3.0-gAd,且序列正确.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究gAd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深入探讨其生物作用机制创造了条件.
作者:黄敏;陈显久;王彦;杨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4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心率变异时域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单纯性冠心病患者(37例)及健康成人(30名)比较,观察心率变化规律.结果 单纯性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时域分析指标比对照组减低(P<0.05),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一步减低(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伴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作者:凌受毅;周长高;高新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特点研究,探讨HRT与HRV在不同ACS患者中的特点及HRT与HRV间的相关性.方法 ACS患者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各40例,选择4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及HRV指标SDNN、RMSSD、PNN50、HF及LF,同时分别研究TO或TS与SDNN、RMSSD、PNN50、HF及LF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S组TO值升高,TS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心率变异指标SDNN、RMSSD、PNN50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ACS患者行组间比较,3组TO、TS值及RMSSD、PNN50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AP组比较,STEMI组心率变异指标SDNN降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O与SDNN、HF、LF分别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LF关系较为密切(r=-0.544).TS与SDNN、RMSSD、PNN50、HF和LF分别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HF的相关性强(r=0.646).结论 ACS患者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STEMI患者表现尤为明显;TS主要与心脏迷走神经的张力有关,TO可能与迷走和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有关.
作者:柴珍珍;韩清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血脂变化、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治疗后血脂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ACS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血脂并改善预后.
作者:张瑞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常规RFCA治疗PSVT患者.结果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5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3例,计有旁道70条,显性旁道35条,隐匿性旁道35条,其中位于冠状静脉窦憩室颈部心外膜旁道1例,双旁路2例均为左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2例,均为慢-快型,其中有两例患者术中未能诱发出心动过速,予RFCA阻断慢径治疗.RFCA治疗 PSVT总成功率为 99.1%,其中房室结双经路介导的PSVT成功率高达100%,复发率为3.6%,均复治成功,并发症发生率5.6%.结论 采用常规方法RFCA治疗PSVT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张卫玲;秦中胜;潘三葱;王丽;韩麦丰;王育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槐定碱致痫大鼠脑内Caspase3 及热休克蛋白- 70(hsp-70) 含量的测定,探讨细辛脑注射液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方法 随机将42只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卡马西平阳性对照组及细辛脑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通过免疫组化学法和Nissle染色法,研究细辛脑注射液对Caspase3 和hsp-70含量的影响.结果 研究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细辛脑注射液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轻大鼠癫痫发作(P<0.05),可使槐定碱致痫大鼠的脑组织中减少Caspase3释放,降低hsp-70 在大鼠脑内的表达.结论 细辛脑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抗癫痫效果,可减轻大鼠癫痫发作时对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甄军丽;王维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手段、治疗时机、方法的选择以及操作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9年1月收治的93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记录格拉斯哥分级(GOS):1级(死亡)6例,2级(植物生存)5例,3级(重度病残,意识清楚但生活不能自理)12例,4级(中度病残,生活自理)33例,5级(恢复良好,正常生活或有轻度神经障碍)37例.结论 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动脉瘤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任红岗;李双保;梁建荣;景文记;卫昕伟;陈轶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OX40配体蛋白基因(TNFSF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从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选取高血压病患者296例和匹配的对照组311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及其他流行病学资料,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各组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的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 高血压病组rs3850641 G等位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冠心病史、糖尿病史、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二者依然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多态性中G等位基因可能与中国人高血压的发病不相关.
作者:苏锐;李俊男;边云飞;李茂莲;陈敬洲;宋卫华;肖传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和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及卡维地洛,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 两组治疗半年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为83.3%(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缬沙坦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明显改善CHF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坚;罗树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