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抵当丸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的干预研究

刘永芳;戴宏伟;姬林;甘洁;贺燕;余明

关键词:抵当丸, 脑出血, 脑血流, 脑灌注
摘要: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的动态变化,探讨抵当丸对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Ⅰ组和脑出血Ⅱ组(治疗组),脑出血组分为12 h、24 h、72 h、7 d 4个亚组,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各时相点应用CT灌注对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定量测量,同时按Bederson评分法进行动物行为评分.结果 脑出血Ⅰ组、Ⅱ组rCBF、rCB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5),Bederson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5);脑出血Ⅱ组各时相点rCBF、rCBV明显高于脑出血Ⅰ组(P<0.05),Bederson评分除术后7 d低于脑出血Ⅰ组(P<0.05),其余各时相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状态;抵当丸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松龄血脉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1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吸氧、扩冠、抗凝、止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口服,每次3粒,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60 d.观察两组心绞痛改善程度、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43%,优于对照组的87.03%(P<0.05);在心电图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松龄血脉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疗效显著.

    作者:刘海燕;姚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细辛脑注射液对槐定碱致痫大鼠Caspase3及热休克蛋白- 70 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槐定碱致痫大鼠脑内Caspase3 及热休克蛋白- 70(hsp-70) 含量的测定,探讨细辛脑注射液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方法 随机将42只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卡马西平阳性对照组及细辛脑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通过免疫组化学法和Nissle染色法,研究细辛脑注射液对Caspase3 和hsp-70含量的影响.结果 研究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细辛脑注射液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轻大鼠癫痫发作(P<0.05),可使槐定碱致痫大鼠的脑组织中减少Caspase3释放,降低hsp-70 在大鼠脑内的表达.结论 细辛脑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抗癫痫效果,可减轻大鼠癫痫发作时对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甄军丽;王维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观察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血凝指标,治疗后4周和12周的心绞痛再发率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心绞痛控制、心电图改善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凝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和12周的心绞痛再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降低心绞痛的再发生率.

    作者:彭根兴;李绍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评价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 65例急诊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疗程术后24 h~36 h.结果 替罗非班组30 d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7%/20.5%,P<0.001).替罗非班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14 h峰值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压迫止血时间试验组较对照组延长,但不增加穿刺点的出血和血肿.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均未见有血小板减少的病例.结论 替罗非班在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安全性好,不增加大出血的发生.

    作者:刘强;王丽丽;龙娟;衣为民;翁建新;魏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经过现代工艺提取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效,临床上用于瘀血闭阻所致诸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现就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曹向阳;许建辉;曹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特点研究,探讨HRT与HRV在不同ACS患者中的特点及HRT与HRV间的相关性.方法 ACS患者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各40例,选择4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及HRV指标SDNN、RMSSD、PNN50、HF及LF,同时分别研究TO或TS与SDNN、RMSSD、PNN50、HF及LF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S组TO值升高,TS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心率变异指标SDNN、RMSSD、PNN50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ACS患者行组间比较,3组TO、TS值及RMSSD、PNN50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AP组比较,STEMI组心率变异指标SDNN降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O与SDNN、HF、LF分别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LF关系较为密切(r=-0.544).TS与SDNN、RMSSD、PNN50、HF和LF分别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HF的相关性强(r=0.646).结论 ACS患者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STEMI患者表现尤为明显;TS主要与心脏迷走神经的张力有关,TO可能与迷走和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有关.

    作者:柴珍珍;韩清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植物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痴呆症,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AD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以及由凋亡引起的区域性神经细胞死亡等.目前,有关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大量的人群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和体内外实验表明,植物雌激素替代疗法不仅对AD的治疗有效,更重要的是能预防AD发病及推迟发病年龄.

    作者:闫燕;李妍怡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1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依是否保留瓣下装置分为两组(两组间年龄、病程、并发症、心功能、主动脉阻断时间、瓣膜替换型号等无统计学意义),Ⅰ组28例,常规切除二尖瓣及瓣下结构;Ⅱ组23例,保留后瓣及瓣下装置.观察术后48 h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2周、3个月、1年后心功能情况.结果 Ⅱ组患者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血管阻力(PVR)明显低于Ⅰ组,心功能曲线图较Ⅰ组更趋向于正常Frank-starling容量负荷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每搏输出量(SV)、左室每分搏出量(CO)、左室舒张期容积指数(EDVI)、左室收缩期容积指数(ESVI)、每搏指数(SVI)、心脏指数(CI)等左心功能参数,Ⅱ组较Ⅰ组恢复更佳.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部分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左心功能的优越性.

    作者:张晓群;芦芳;张晓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住院的1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详细病史调查及体格、生化、胰岛素、C-肽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26例患者中无下肢血管病变者30例(23.81%),有单种血管病变者42例(33.33%),2种血管病变者32例(25.40%),3种血管病变及以上者22例(17.46%).急性冠脉综合征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高血脂、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与血浆空腹胰岛素和C-肽、HDL呈负相关.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下肢血管病变是常见并发症,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血脂、血糖等多种因素相关.超声血管检查能提供无创早期诊断.

    作者:刘仲华;隋彩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色素-C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色素-C(Cyt-C)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NBP治疗组、NBP预防组、NBP预防治疗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 3个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细胞Cyt-C变化,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假手术组脑组织中可见少许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模型组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于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治疗组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均减少,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预防加治疗组较丁苯酞治疗组Cyt-C比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给予丁苯酞治疗能下调Cyt-C表达,同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提示丁苯酞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Cyt-C的释放起到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王建华;刘瑞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房颤伴长R-R间歇患者射频消融1例术后观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房颤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0.15%~2.3%,65岁以上为3%~5%,而到75岁时可高达15%.在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1%,推测在13亿人口的中国人群中,患者约800万[1].

    作者:米小龙;马锋;张中正;冯巧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针刺通里穴结合言语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3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 例)和治疗组(15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刺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失语症评分、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失语症总分、复述、说及读得分均有增高(P<0.01);治疗组失语症评分说及读得分增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刺激通里穴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通里穴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有效的穴位.

    作者:吴芳;杨万章;赵宁;盛佑祥;叶碧玉;刘湘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脉络通口服液降血脂作用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脉络通口服液的降血脂作用.方法 采用双盲自身及组间对照法,将100例高脂血症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服用脉络通口服液,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结果 治疗30 d后,治疗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下降0.66 mmol/L,三酰甘油(TG)下降了0.5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至0.08 mmol/L,TC有效率54%,TG有效率72%,HDL-C有效率6%,总有效率52%;对照组总胆固醇有所下降,三酰甘油略有提升,TC有效率26%,TG有效率24%,总有效率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络通口服液具有较明显的降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功效.

    作者:姜荣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速心肌炭化的影响因素

    目的 记录射频电流的各项物理学参数和单极标测心内电图的变化,了解其与心肌炭化的关系.通过比较左右侧旁道和房室结双径路的消融,分析不同消融途径间发生心肌炭化的差异.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射频电流的物理学参数由射频仪记录.单极标测采用将大头导管头端电极与胸前导联V1相连或将高右房电极拉入下腔静脉作无关电极的方法.结果 射频消融术中心肌炭化组存在放电功率偏大、温度偏高、阻抗增加、单极电图ST段上抬,而心内电图AV比值的变化率与心肌组织炭化无关.与右侧旁道和慢径路消融不同,左侧旁道二尖瓣下消融途径心肌炭化的发生率偏高.结论 射频导管单极标测ST段上抬是预测心肌组织炭化的良好指标.

    作者:刘磊;高明;李广群;袁晓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不同心功能评价指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比较

    目的 比较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es,NYHAc)、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N端前B型利钠肽(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NT-proBNP)等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检测NYHAc、LVEF及NT-proBNP,并根据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每月随访终点事件是否发生,根据不同的预后将病例分为组0、组1和组2.统计不同预后组别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共入选106例患者.3个组别NYHAc均值,组0<组1 <组2,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再住院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个组别LVEF均值为组0 < 组1 < 组2.结论 NYHAc和NT-proBNP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宋庆桥;周育平;胡元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S)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住院病例164例,均诊断急性缺血性恼卒中,统计患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为79例,比较代谢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影响.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首次检出率较高,为48.2%,进一步证实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呈正相关.结论 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同所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呈高度正相关.

    作者:宋清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93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手段、治疗时机、方法的选择以及操作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9年1月收治的93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记录格拉斯哥分级(GOS):1级(死亡)6例,2级(植物生存)5例,3级(重度病残,意识清楚但生活不能自理)12例,4级(中度病残,生活自理)33例,5级(恢复良好,正常生活或有轻度神经障碍)37例.结论 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动脉瘤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任红岗;李双保;梁建荣;景文记;卫昕伟;陈轶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鸡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种蛋在(37.5±0.5)℃条件下孵育,第7天开窗暴露CAM建立模型.将60枚存活鸡胚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正常血清组(C组)、丹红注射液治疗组(T组)、血管内膜损伤组(I组)、血管内膜损伤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IT组)以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20 μg/mL)组(V组),每组10枚鸡胚.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建立血管内膜损伤模型,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及血管内膜损伤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于大白兔耳缘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2 mL/kg,各组连续7 d后取血清.第8天,在鸡胚CAM上放一直径为5 mm的滤膜作为载体,分别加样5 μL,每日1次,连续3 d,第11天取CAM,数码相机拍照后平铺于载玻片上,计数载体周围血管数目及滤膜周围0.5 cm范围内的血管分支点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CAM周围血管数目,T组(31.80±3.08)条与C组(28.40±3.75)条比较,血管以载体为中心呈辐辏状生长,血管总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I组(47.30±3.27)条与C组相比较,载体周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与IT组(47.60±3.89)条相比较,血管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含丹红注射液的兔血清能够明显促进CAM上血管生成,血管内膜损伤后的血清和内膜损伤丹红治疗组也分别强于血管内膜未损伤时.

    作者:唐昱;盛国太;钟志英;葛郁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脂联素球状结构域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gAd的构建

    目的 构建脂联素球状结构域(globular adiponectin,gAd)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gAd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从健康人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法获得脂联素球状结构域基因,经EcoRⅠ和XhoⅠ酶切后与pcDNA3.0真核表达载体重组得到pcDNA3.0-gAd,分别用PCR法和DNA测序法鉴定pcDNA3.0-gAd.结果 以从健康人全血中提取出的高纯度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gAd基因,真核载体pcDNA3.0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后与gAd基因进行体外重组,PCR法筛选出阳性克隆,DNA测序显示重组质粒pcDNA3.0-gAd的gAd基因与基因库中报道的脂联素基因序列(GenBank:EU420013.1)中gAd序列完全一致,说明成功构建了pcDNA3.0-gAd,且序列正确.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究gAd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深入探讨其生物作用机制创造了条件.

    作者:黄敏;陈显久;王彦;杨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非络地平缓释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非洛地平缓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将符合条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试验剂量从5 mg/d开始,逐渐递增至10 mg/d,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行心电图、常规体检、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 治疗4周后,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压总有效率93.5%,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降压总有效率96.7%,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非洛地平缓释片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0.48% 和12.11%,氨氯地平组为23.26%和13.08%,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有效剂量为(5~10)mg/d,非洛地平缓释片平均6.29 mg/d,氨氯地平片平均6.00 mg/d.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非洛地平缓释片组22.58%,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22.33%(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面部潮红、头昏、心悸、疲乏等,多较轻微,可迅速缓解.结论 非洛地平缓释片(5~10) mg/d,一天一次口服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安全有效.

    作者:卫高仁;黄云翠;常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