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平
目的:了解九江市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及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状况. 方法: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残疾与智力残疾评定工具,对九江市11个抽样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共调查市辖区55户,市辖县550户,共调查2 636人.在≥15岁人口中,各类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24.33‰,终生患病率为27.80‰,精神残疾率为8.94‰,智力残疾率为4.97‰.在≥7岁人口中,精神发育迟滞的时点患病率为3.31‰.在调查的总人口中,精神残疾率为6.83‰,智力残疾率为3.79‰. 结论:心境障碍患病率居首位,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居2、3位,酒依赖患病率升高,均应列为防治和研究重点.
作者:吴洪军;丁跃庆;罗颖;胡武昌;刘增裕;何斌;黄少南;李淑云;熊伟;黄纪文;周贵兰;王晓;黄筱玲;戚毅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根据国际上已发表的文献及本人的实际经验,对Asperger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与自闭症的关系、以及干预方法等作简要介绍.
作者:黄伟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哈伯因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智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哈伯因治疗33例与全龟胶囊治疗29例,两组病例于治疗前后均测定胆碱酯酶(ChE)与乙酰胆碱(Ach)浓度. 结果:哈伯因组用药前后Ach浓度有显著差异,与全龟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患者智力明显提高. 结论:哈伯因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提高Ach浓度,对改善认知功能有效.
作者:郑华胜;林朱新;周春闽;颜世英;任敏;高秉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者需要具有相当精神科临床经验,以鉴别当事人是否有精神疾病,这是鉴定工作的基本条件.然而,长期临床工作的思维方法也可能妨碍鉴定工作进行.现拟对此临床思维方法与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不吻合的地方进行讨论.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40例年龄<14岁患儿以利培酮治疗8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 结果:利培酮平均治疗剂量为(2.84±0.71)mg/d,总有效率为87.5%,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 结论:对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利培酮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梁立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编者按:近年来,有关精神疾病治疗与管理中的纠纷有增多趋势,如何妥善解决这类纠纷,做好精神卫生工作是十分重要和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美国的一些情况,可供参考.
作者:张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吗氯贝胺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随机对66例抑郁症患者分别以吗氯贝胺、多塞平治疗,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疾病严重程度量表(CGI-SI)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 结果:吗氯贝胺与多塞平治疗后HAMD、HAMA、CGI-SI减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轻微. 结论:吗氯贝胺与多塞平疗效相仿,不良反应轻且安全.
作者:刘冬青;任泽华;王慧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于入院后次日、第3个月末采取血液标本进行NSE测定,并与61名健康人进行对照. 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期间血清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显著下降,且与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的降低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期间,血清NSE含量增高,可能与精神病理学改变有关,且与精神病性症状有关.
作者:许丕江;马玉凤;李作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例1:男性,64岁.因耳闻人语,猜疑伴自杀行为2天入院.精神检查:意识清,接触被动,存在丰富的评论性及命令性幻听,继发被害妄想,情感低落,瞬时记忆及计算力略差.脑彩超(TCD):脑动脉供血不足.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头颅磁共振(MRI):两侧半卵园区、侧脑室旁梗死.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MSE)总分24分.诊断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入院后予氯丙嗪及活血化瘀(丹参,银杏叶等)治疗.2周后病情稍有好转,幻听减少,仍有猜疑.因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换用利培酮,2周后加至2mg/d.1个月后无明显好转,遂加用氟西汀20mg/d,2周后幻听消除.再1个月后不再猜疑,自知力恢复.
作者:王军;许家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特点及其与阴性、阳性症状间的关系. 方法:比较32例未用过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5例正常受试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成绩,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位点N2和P3波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WCST中分类完成数偏少,持续错误数和总错误数增加.N2潜伏期和波幅与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分呈负相关,而WCST总错误数与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分正相关. 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中枢信息处理障碍、认知障碍,与阴性、阳性症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作者:孙兆明;孙学礼;王欣;刘知源;刘协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9岁.因缓起心情差,动作怪异,疑人害己伴自杀9个月入院.9个月前因腿被打伤,患者情绪低落,独处少语,偶有自语自哭,表情呆板,走路干活有时后倒,动作不灵活.称警察害她,命令她跳河,曾两次自杀未遂.当地精神病院按精神分裂症予氯丙嗪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2个月前因表情呆板,手抖,当地肌注奋乃静后症状加重,不能行走,无法进食再次入院.体检:呈木僵状,四肢肌张力齿轮状增高,吐字不清.查肝功等无异常,智能正常.
作者:温健;李乐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对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2年跟踪心理干预,探讨临床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作用.
作者:梁先锋;余英仪;杨孝;李福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的发生率与特征. 方法:对43例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强迫症状发生率为5.32%,其中药物所致强迫症状为1.34%. 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为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组成部分.强迫症状繁杂、变化多,有的荒谬怪异,疗效不佳.其发生机制可能与5-羟色胺及多巴胺功能失调有关.
作者:李晓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静滴舒必利治疗对木僵状态的疗效. 方法:随机将25例木僵状态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静滴舒必利和电休克治疗1周,观察两者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静滴舒必利与电休克的疗效相近,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静滴舒必利治疗木僵状态是一种更为方便、安全的方法.
作者:嵇利亚;黄文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研究观察丁螺环酮对焦虑症的疗效.
作者:黄永兰;王小平;李秋英;赵厚裕;吴艳琼;陆长峰;徐金芝;王铭;文有生;刘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从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角度探讨焦虑症的生化病理机制.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25例焦虑症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5-羟色胺(5-HT)含量及血浆催乳素(PRL)含量、地塞米松抑制实验(DST)皮质醇含量. 结果:广泛性焦虑(GAD)组血小板5-H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惊恐障碍(PD)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GAD组与对照组血浆PRL均极显著低于PD组;GAD组与PD组血浆基础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DST阳性率均为20%,正常对照组为14.3%,3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与血浆皮质醇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焦虑症患者存在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但不同亚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皮质醇浓度可能是焦虑水平的标志因子.
作者:王振;肖泽萍;陈珏;邹政;徐勇;王克勋;林治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麻醉、镇静药物滥用情况. 方法:对137例首次入院的自愿戒毒者的麻醉、镇静药物滥用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入院前麻醉、镇静药品滥用现象很普遍,住院戒毒期间偷吸海洛因及滥用麻醉、镇静药物问题十分突出. 结论:麻醉、镇静药品管理亟待加强;自愿戒毒模式不宜提倡.
作者:罗亚农;韦盛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气候因素与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1993年中国7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其终生患病率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照时数、年平均降水量、纬度及所处的气候区之间关系. 结果:以大庆、吉林、沈阳、北京4个地区为代表的温带地区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及标化患病率均显著低于南京、上海、长沙3个地区为代表的亚热带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及标化患病率与气候各因素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气候因素会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病产生影响,不同气候地区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间存在差异.
作者:高志勤;余海鹰;白战生;陈方斌;崔庶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自1998年至今,4年来对71例有争议的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进行复核,其中刑事案62例,民事案5例,劳动争议案2例,非婚性行为案2例.既往鉴定2次12例,3、4、5次各1例,既往鉴定1次56例.在疾病诊断方面,复鉴与初鉴结果一致,或既往多次鉴定中1次或以上一致的44例(62.0%);均诊断为有病但疾病单元不同15例(21.1%),如初次诊断为偏执状态,末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前后完全不一致的10例(14.1%),原诊断有病后确诊无病,或原诊断无病后确诊有病;在诊断上终意见仍不一致的2例(2.8%).在法律能力方面评定不一致的4例(5.6%).
作者:汪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万拉法新与帕罗西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67例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抑郁症诊断标准,经两种抗抑郁药正规治疗无效,随机分为万拉法新与帕罗西汀两组,治疗6周. 结果:万拉法新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帕罗西汀,显效率达64.7%;且起效迅速,不良反应与帕罗西汀相仿,均较轻微. 结论:万拉法新对难治性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赵兆兰;冼易平;周宏辉;林其根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