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通心络胶囊联用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价

廖伟光;谢治惟;陈仕章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 阿司匹林,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缺血性脑卒中
摘要: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通心络胶囊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比较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8.74%,对照组为18.81%,治疗组比对照组低10.07%(P<0.05).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比对照组低3.01%,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组比对照组高, 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心络胶囊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能有效地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同时有良好的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丹红注射液治疗青年人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 ,对照组为5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86±1.15)分和(11.65±1.08)分(P<0.05),对照组分别为(21.13±1.01)分和(15.74±0.68)分(P<0.05),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青年人脑梗死疗效明显.

    作者:陈宗羡;李晓静;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眩晕患者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以眩晕为主诉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15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均为脑血管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Dix-Hallpike试验及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结论分析病因.结果 在158例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88例(55.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2例(13.9%),神经症21例(13.3%),脑干梗死14例(8.9%),小脑梗死4例(2.5%),原因不明9例(5.7%).结论 BPPV是眩晕的常见病因,患者发病年龄和眩晕持续时间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征.

    作者:陈彦;赵志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目的 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38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垂体腺瘤中泌乳素( PRL)腺瘤18例,生长激素(GH)腺瘤12 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5例, 无分泌功能腺瘤3例.结果 肿瘤全切33例, 次全切5例;术后复查激素水平,降至正常26例, 下降大于50%的4例, 8例变化不明显.结论 单鼻孔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泉生;孙奉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红景天苷对H2O2诱导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红景天苷对H2O2诱导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于2006年11月-2007年7月在辽宁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在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上建立H2O2损伤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红景天苷(10 μg/mL、30 μg/mL、90 μg/mL)对心肌细胞凋亡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细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的影响.将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及红景天苷(Sal)不同剂量组(10 μg/mL、30 μg/mL、90 μg/mL),每组6孔.观察检测细胞培养液中MDA含量、SOD活性、LDH含量;利用Fura-2/AM负载心肌细胞,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Ca2+]i;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染色后做流式细胞双色分析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红景天苷组均可以降低培养液中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和降低LDH活性,减少[Ca2+]i,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P<0.01).结论 红景天苷对心肌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作者:张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目的 观察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证属痰瘀互结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银杏达莫20 mL静脉输注,并给予止晕、止吐、降压、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 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8.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流速度,并能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王丽萍;刘景;张元明;赵志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双益平对社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治疗的初步研究

    目的 采用石杉碱甲(双益平)对社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老年患者进行促智治疗,观察其服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交叉安慰剂对照法,对41例社区筛查MCI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先服石杉碱甲,再服安慰剂)、B(先服安慰剂,再服石杉碱甲)二个治疗顺序组,石杉碱甲剂量为150 μg,2次/日,24周,安慰剂每次3片,2次/日,24周;在治疗前后每12周进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ini -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定.结果 A、B两组患者双益平治疗期MMSE分值提高,对照期MMSE分值下降(两组内各测评点MMSE分值有统计学意义,P=0.006;分组与各测评点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1).结论 双益平对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尤其改善MCI患者的短时听觉词语记忆.

    作者:林国荣;陈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疏血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每组80例.在治疗后15 d、30 d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随访.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程度优于疏血通组、依达拉奉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

    作者:张伟;李英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血小板参数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08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并确诊的96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期30例经冠脉CT或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并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脏疾患者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依据WHO的诊断标准和国内冠心病分类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检测血浆ET含量及血小板参数值.结果 冠心病组E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PLT)冠心病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T、血小板参数存在相关性,且对冠心病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刘晓红;来春林;陆卫华;赵建强;邢金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及心理行为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都起着重要作用[1],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能够加快体力和心理状态的恢复[2],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现将对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早期康复运动训练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寇爱双;田苗冉;雷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肌和微血管的保护性研究

    目的 观察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或溶栓治疗后患者心肌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可能产生的机制.方法 进入研究的AMI患者共11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血栓心脉宁片0.8 g,每日3次.全部患者均为ST段提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成功实施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患者.于发病后不同时间观察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优于对照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显著降低血中丙二醛(MDA)的浓度,提高一氧化氮(NO)水平.结论 血栓心脉宁片可降低血中MDA的浓度,提高NO水平,对心悸、气短、水肿有较可靠的疗效.

    作者:郭清军;杨俊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芪参益气滴丸对化疗引起心脏并发症的防治功效

    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化疗所引起心脏并发症的防治功效.方法 将60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化疗时同时予芪参益气滴丸口服,对照组单用化疗.结果 治疗组完成化疗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63%(P<0.05);治疗组在胸闷、胸痛、气短、心慌主要症状方面,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治疗组心电图T波改变、ST段改变、心律不齐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有效防治化疗所致心脏并发症.

    作者:黄景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使用黄芪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静脉输注黄芪注射液30 mL,疗程均为15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心肌炎损伤的修复和抗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于凤秀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普罗帕酮治疗50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及防范措施.方法 分析普罗帕酮治疗50例心律失常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结果 5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24例(48%),其中胃肠道反应13例(26%)、心血管反应12例(24%)、神经系统反应9例(18%)、血液系统反应1例(2%).结论 本组病例不良反应率较文献报告为高,提示临床用药宜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联合用药.

    作者:张步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方法 对141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进展组和对照组在既往卒中史、低灌注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而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既往有无卒中史、低灌注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导致脑卒中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马丽平;李雷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新动向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十余年来有关AF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现就近年来有关AF发生机制及治疗的一些新动向综述如下.

    作者:李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氟桂利嗪联合普萘洛尔预防偏头痛128例

    目的 观察氟桂利嗪联合普萘洛尔预防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偏头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氟桂利嗪加普萘洛尔治疗,对照组用谷维素治疗,60 d后观察两组头痛指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头痛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P<0.01).结论 氟桂利嗪联合普萘洛尔是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苏泾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2000年Donoghue等[1]发现的与ACE相关的一羧肽酶,但其生物学特性与ACE截然相反,ACE2的发现使传统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更加复杂,但也为临床治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丽晓;彭宇竹;郭锡熔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冠脉痉挛引起恶性心律失常致死1例

    1 资料女性,52岁,教师.近2周常于夜间出现胸闷、胸骨后疼育,程度较剧烈,每次持续2min~3min自行缓解,每日或隔日出现1次.有高血压病病史2年,平素未服药冶疗,否认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病史.

    作者:杨庆君;万书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116例,均在采用治疗基础疾病药物之上,停用目前所应用的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给予中成药稳心颗粒治疗,每次1袋(每袋9 g),3次/日,温开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116例病人服用稳心颗粒1个疗程后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4.9%,显效率为71.8%;24 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总有效率78.9%,显效率27.2%;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

    作者:赵玉娥;陈雷;陈涛;曲德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亲水涂层导丝硬头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亲水涂层导丝硬头支撑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月2 643例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322例在使用共用导管选择右冠状动脉开口困难时应用亲水涂层导丝硬头支撑的方法,305例顺利完成选择性右冠脉造影,有效率达95%,终使公用导管一次完成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90%.结论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共用导管时应用亲水涂层导丝硬头支撑是一个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方法.

    作者:王仲朝;李保;安健;王敬萍;杨滨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