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2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使用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秦中胜;崔花花;潘三葱;李向彬

关键词: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抗凝, 出血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情况,初步探讨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治疗现状.方法 选择2006年-2007年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42例,全面收集患者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抗凝禁忌症,华法林的用法、用量,以及未用华法林的原因等.结果 房颤患者总体接受抗栓治疗(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者85.28%,其中华法林治疗61.97%,<65岁组华法林治疗66.19%,65岁~75岁组华法林治疗71.69%,<75岁组华法林治疗仅16.67%;高危组华法林治疗71.3%,中危组华法林治疗46.7%,低危组华法林治疗为零.结论 住院以房颤动患者总体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情况较好,但>75岁高、中危的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足,加强医生对华法林抗凝的认识以及采用更方便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抗凝治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膜片钳实验中心肌细胞快速分离方法分析

    目的 介绍一种膜片钳实验中简便、快速分离大鼠和豚鼠心肌细胞的方法,探讨影响细胞分离产量和质量的原因.方法 迅速取出动物心脏,挂在Langendorff装置上,分别用无钙台式液和酶液进行灌流一段时间,然后剪取心室部分,置于KB液中将其剪碎吹打分散,筛网过滤将滤液放置在2 ℃~6 ℃冰箱中冷藏4 h后可进行膜片钳实验.结果 用此方法分离出的心肌细胞存活率高,结构完整,具有良好的耐钙性和较长的存活时间.结论 控制好分离心肌细胞分离中的各种实验条件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是分离出适合于膜片钳实验的心肌细胞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军;宋俊丽;武冬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50 mL静脉输注.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11%优于对照组的76.47%(P<0.05).治疗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陆江;陈秀庆;徐青怡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养心安神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养心安神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养心安神药改善心肌缺血的机制.方法 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6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酸枣仁汤.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心电图及疾病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与中医症状积分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心电图疗效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安神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毕榕;张泉;姚平;丁博智;杜庆芳;邹莉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目的 探索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穴注配合牵引推拿治疗;对照1组给予单纯牵引治疗;对照2组仅给予推拿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1组为85.0%;对照2组为73.3%.治疗组与2个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一方法治疗.

    作者:卢佳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为目前心律失常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高血压、冠心病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1].胡大一等在我国13个省份进行了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2].研究表明,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 )高于女性(0.7% ),患病率有随年龄显著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

    作者:贺振燕;耿乃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生脉注射液对窦性心动过缓合并频发室性早搏的干预作用分析

    频发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若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则预后良好[1],从危险效益比的角度不支持常规的抗心律失常治疗[2].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起始治疗[2].

    作者:孙丙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为更广泛深入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 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模型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每个用药组再随机分为3 d、2周、4周、8周4组,分别观察每组用药后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比较.结果 模型组手术后3 d与假手术组相比心功能明显下降.在实验2周、4周、8周时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与对应时间点非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应时间点卡托普利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提高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大下降速度(-dp/dtmax)的作用有优于其他给药组的趋势.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作为益气活血代表药物,通过调节心脏血流动力学,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魏营;杜武勋;刘长玉;刘梅;朱明丹;冯利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自拟止痛汤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并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尼莫地平、维生素B等西药口服,对照组只服用西药,3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92.59%(P<0.01);治疗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有较好协同作用.

    作者:王清;姜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成功PCI时间对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时间对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 IRA)完全闭塞( TIMI 0级~1级).依据成功行PCI的时间分为3组.A组:6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9例;B组:6 h~12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34例;C组:12 h~24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8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及心功能情况,对比分析3组Cortina积分和室壁瘤形成的比率、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成功PCI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3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力衰竭及心绞痛的发生C组均明显高于A组、B组.结论 AMI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相晓军;吕吉元;叶新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良性颅内压增高与心磷脂抗体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心磷脂抗体(ACA)与良性颅内压增高(BIH)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7例BIH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侧ACA-IgG及ACA-IgM,根据检测结果将BIH组分为ACA(+)组和ACA(-)组,并对两组之间抗凝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BIH组血清中ACA-IgG、ACA-IgM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CA阳性患者经抗凝治疗颅内压较快恢复正常,与ACA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磷脂抗体与BIH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其预后.

    作者:侯玉立;王燕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注射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3例, 两组均予硝酸酯、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低分子肝素及调脂等常规治疗,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10 mL(天津红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89.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407%均优于对照组的63.8%、55.3%(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教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切无不良反应.结论 法舒地尔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可降低心绞痛的发生.

    作者:韦永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与心绞痛的关系及通心络干预对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关系及通心络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58例心脏神经症患者(对照组).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1例)和通心络组(31例).常规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分别治疗8周后 hs-CRP、Lp(a)水平的变化.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Lp(a)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通心络组治疗后 hs-CRP、 L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 Lp(a) 与心绞痛密切相关;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 Lp(a)的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增加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作者:郭完计;来春林;秦中胜;任军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对心血管神经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及美托洛尔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疗效.方法 将75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美托洛尔12.5 mg~25.0 mg,每日2次,治疗组服用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冲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同时服用谷维素、维生素B1.结果 两组患者的症状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治疗组总有效率86.49%,对照组总有效率68.4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 例因胃肠不适、头痛、面部潮热不能耐受停止治疗,其余均完成治疗.对照组中7例因血压下降低于90/60 mmHg,出现严重心动过缓而停药.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心血管神经症能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神经症临床症状,且副反应少而轻,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林红;唐真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急诊心脏骤停及救治的相关因素研究

    心脏骤停(CA)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泵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是严重的心血管病急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现就2006年9月-2007年9月救治的 32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占芳;刘玉青;敖日布;何敬堂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体会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其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其死亡致残率极高.1998年-2004年我站共抢救颅脑损伤914例,按格拉斯哥评分(GCS)分型有重型颅脑损伤20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小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冰片促进血脑屏障开放的超微结构研究

    目的 探讨冰片对大鼠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大鼠根据灌服冰片石蜡油溶液的数量不同分为10 mL/kg及13 mL/kg两组,根据取样时间点的不同每组又分为1 h、2 h、4 h、8 h、24 h及48 h共5组,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石蜡油溶液.两组大鼠分别在以上时间点处死取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冰片对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影响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细胞间紧密连接缝隙变宽、断续、结构减少,灌服冰片石蜡油后4 h开始出现变化,8 h时达到高峰,48 h时恢复正常;两个不同剂量组之间未见明显变化.另外,本实验中尚发现有髓纤维髓鞘的异常,大鼠灌服冰片石蜡油后4 h开始发现髓鞘异常,随时间延长加重.结论 冰片可使大鼠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发生可逆性改变.

    作者:葛朝莉;韩漫夫;白润涛;于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45例临床分析

    重症肌无力(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后部分恢复为特征.近30年来,由于对MG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新疗法的开展和应用,使该病的病死率及缓解率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现将我院1992年8月-2006年10月中西结合治疗MG45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淑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应用生理盐水250 mL加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1次/日,共15 d;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川芎嗪注射液2 mL静脉输注, 1次/日,共15 d.两组予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取静脉血4 mL测定血浆LPA水平,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5 d血浆LP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NIHSS评分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晓萍;詹细平;楼小亮;范华;谭建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晶体和非晶体型阿托伐他汀短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晶体型与非晶体型阿托伐他汀短期内(两周)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确切疗效.方法 将63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给予晶体型与非晶体型阿托伐他汀各10 mg,晶体型阿托伐他汀24 h内任何时间服用,非晶体型阿托伐他汀每晚口服,均治疗2周后观察对LDL-C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LDL-C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LDL-C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晶体型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作用短期疗效优于非晶体型阿托伐他汀.

    作者:卫海松;高海旺;牛振山;王俏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心可舒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心可舒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60例予依苏每次5 mg,每日2次口服;中药组60例予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变化、逆转心室重构疗效变化.结果 两组在降低心室重构指标值、逆转心室重构疗效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片有明显逆转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显著.

    作者:翟振道;邢旭东;刘焕荣;李继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