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榕;张泉;姚平;丁博智;杜庆芳;邹莉萍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LTG)对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GTS)的确切疗效.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GTS患儿采用LTG治疗,并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观察期为1年~2年.结果 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脱组2例.结论 LTG治疗GTS有一定疗效,且未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牛争平;侯玉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心脏骤停(CA)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泵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是严重的心血管病急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现就2006年9月-2007年9月救治的 32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占芳;刘玉青;敖日布;何敬堂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心可舒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60例予依苏每次5 mg,每日2次口服;中药组60例予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变化、逆转心室重构疗效变化.结果 两组在降低心室重构指标值、逆转心室重构疗效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片有明显逆转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显著.
作者:翟振道;邢旭东;刘焕荣;李继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灌注时间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药物干预再灌注时间窗的可行性.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加辛伐他汀组(D组).C组、D组又各分为MCAO术后2 h、4 h、6 h再灌注组.在完成预定操作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优于B组,测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D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优于B组,梗死体积小于B组(P<0.05或P<0.01),脑组织病理变化改善.结论 辛伐他汀预处理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变化,延长再灌注时间窗.
作者:程谦涛;耿德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为更广泛深入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 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模型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每个用药组再随机分为3 d、2周、4周、8周4组,分别观察每组用药后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比较.结果 模型组手术后3 d与假手术组相比心功能明显下降.在实验2周、4周、8周时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与对应时间点非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应时间点卡托普利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提高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大下降速度(-dp/dtmax)的作用有优于其他给药组的趋势.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作为益气活血代表药物,通过调节心脏血流动力学,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魏营;杜武勋;刘长玉;刘梅;朱明丹;冯利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养心安神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养心安神药改善心肌缺血的机制.方法 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6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酸枣仁汤.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心电图及疾病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与中医症状积分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心电图疗效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安神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毕榕;张泉;姚平;丁博智;杜庆芳;邹莉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时间对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 IRA)完全闭塞( TIMI 0级~1级).依据成功行PCI的时间分为3组.A组:6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9例;B组:6 h~12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34例;C组:12 h~24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8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及心功能情况,对比分析3组Cortina积分和室壁瘤形成的比率、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成功PCI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3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力衰竭及心绞痛的发生C组均明显高于A组、B组.结论 AMI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相晓军;吕吉元;叶新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CSFP)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后,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
作者:李俊民;屈艳玲;李淑琴;程凌倩;李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应用安脑平冲汤和泮托拉唑干预的作用.方法 选择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脑出血急性期合并应激性溃疡患者3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15例)与对照组(187例),所有患者基础治疗措施相同,对照组和试验组均静脉使用泮托拉唑,试验组并鼻饲安脑平冲汤.结果 试验组存活46例,病死率60.00%,存活患者恢复清醒者34例,平均恢复清醒时间126.41 h±48.16 h,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液OB阳性率、胃液pH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液OB阳性率及pH值改变呈时效相关性.两组治疗后7 d、14 d胃液pH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脑平冲汤联合泮托拉唑能有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
作者:周德生;胡华;谭光波;毛以林;张雪花;聂志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150例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和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有15例诊断为冠心病,瓣膜退行性病变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瓣膜退行性病变组(P<0.01),颈动脉超声是术前冠脉造影的良好预测指标.结论 瓣膜退行性病变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大于非瓣膜退行性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颈动脉超声能较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是一个较好的术前检查指标.
作者:朱伟军;万俊哲;傅向阳;杜日映;吕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和柏油样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现脑血管病的人数是(120~15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为(80~100)万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约为10%~30%左右[1].
作者:刘捷;林凤仙;刘建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情况,初步探讨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治疗现状.方法 选择2006年-2007年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42例,全面收集患者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抗凝禁忌症,华法林的用法、用量,以及未用华法林的原因等.结果 房颤患者总体接受抗栓治疗(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者85.28%,其中华法林治疗61.97%,<65岁组华法林治疗66.19%,65岁~75岁组华法林治疗71.69%,<75岁组华法林治疗仅16.67%;高危组华法林治疗71.3%,中危组华法林治疗46.7%,低危组华法林治疗为零.结论 住院以房颤动患者总体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情况较好,但>75岁高、中危的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足,加强医生对华法林抗凝的认识以及采用更方便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抗凝治疗.
作者:秦中胜;崔花花;潘三葱;李向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小剂量葛根素治疗组(小剂量组)、大剂量葛根素治疗组(大剂量组).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及凋亡细胞数.结果 大、小剂量组梗死体积和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组(P<0.01),Bcl-2明显多于缺血组(P<0.01),小剂量组Bax少于缺血组(P<0.05),大剂量组Bax明显少于缺血组(P<0.01).大剂量组梗死体积和凋亡细胞数少于小剂量组(P<0.05),Bcl-2多于小剂量组(P<0.05).大、小剂量组Bax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疗效与剂量有关.
作者:韩江全;李官成;周晓兰;朱选平;梁恒;李继中;林冬融;赖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的1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水平测定.以内环境稳(评估模型(HOMA)指数作为评价IR程度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IR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增高.I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R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应重视IR.
作者:高凌俊;陆金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患者C-反应蛋白(CRP) 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对58例CPHD患者及57名同年龄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分析,分别检测CRP和IL-8水平;并比较CPHD心功能Ⅰ级~Ⅱ级与Ⅲ级~Ⅳ级患者CRP和IL-8的变化.结果 CRP和IL-8在CPHD患者与对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CPHD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下CRP和IL-8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PHD在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CRP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CRP和IL-8在CPHD对评估CPH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进宝;计学理;李亚宁;刘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在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葡胺120 mg~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15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排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磷腺苷葡胺能明显增强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泵血功能.
作者:耿小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以桂枝茯苓汤为主治疗胸痹属阴寒凝滞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中医辨证为阴寒凝滞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服加味桂枝茯苓汤,4周为1个疗程.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及次数、胸痹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心电图及血脂[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Lsr)、全血高切黏度(Hsr)、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g)]指标.结果 治疗组缓解心绞痛、胸痹证候疗效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Lsr、Hsr、Pv、F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阴寒凝滞性胸痹能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胸痹证候疗效明显,并对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黄配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天麻素胶囊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CTTH)的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CTTH患者采用数字定级法(NR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作为评定工具,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定,观察CTTH患者48例(天麻素组)采用天麻素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同时随机各选CTTH患者42例分别服用多虑平(多虑平组)及维生素B6(维生素B6组)作为对照.结果 天麻素组总有效率为87.5%优于多虑平组及维生素B6组(P<0.01),而副反应较多虑平组少,且轻微.天麻素组治疗后SDS、SAS评分及NR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多虑平组和维生素B6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胶囊对CTTH有较好的疗效,且副反应少.
作者:陈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等,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约占外周血管疾病的50%,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145例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博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90例经心电图证实有心律失常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治疗组,60例)与普罗帕酮(心律平)组(对照组,30例),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90.2%,房性早搏总有效率为71.7%,对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1.7%.且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老年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症状,对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疗效显著.
作者:崔淑珍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