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脑平冲汤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周德生;胡华;谭光波;毛以林;张雪花;聂志红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 应激性溃疡, 安脑平冲汤
摘要:目的 研究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应用安脑平冲汤和泮托拉唑干预的作用.方法 选择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脑出血急性期合并应激性溃疡患者3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15例)与对照组(187例),所有患者基础治疗措施相同,对照组和试验组均静脉使用泮托拉唑,试验组并鼻饲安脑平冲汤.结果 试验组存活46例,病死率60.00%,存活患者恢复清醒者34例,平均恢复清醒时间126.41 h±48.16 h,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液OB阳性率、胃液pH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液OB阳性率及pH值改变呈时效相关性.两组治疗后7 d、14 d胃液pH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脑平冲汤联合泮托拉唑能有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为更广泛深入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 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模型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每个用药组再随机分为3 d、2周、4周、8周4组,分别观察每组用药后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比较.结果 模型组手术后3 d与假手术组相比心功能明显下降.在实验2周、4周、8周时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与对应时间点非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应时间点卡托普利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提高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大下降速度(-dp/dtmax)的作用有优于其他给药组的趋势.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作为益气活血代表药物,通过调节心脏血流动力学,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魏营;杜武勋;刘长玉;刘梅;朱明丹;冯利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膜片钳实验中心肌细胞快速分离方法分析

    目的 介绍一种膜片钳实验中简便、快速分离大鼠和豚鼠心肌细胞的方法,探讨影响细胞分离产量和质量的原因.方法 迅速取出动物心脏,挂在Langendorff装置上,分别用无钙台式液和酶液进行灌流一段时间,然后剪取心室部分,置于KB液中将其剪碎吹打分散,筛网过滤将滤液放置在2 ℃~6 ℃冰箱中冷藏4 h后可进行膜片钳实验.结果 用此方法分离出的心肌细胞存活率高,结构完整,具有良好的耐钙性和较长的存活时间.结论 控制好分离心肌细胞分离中的各种实验条件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是分离出适合于膜片钳实验的心肌细胞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军;宋俊丽;武冬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慢血流35例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CSFP)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后,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

    作者:李俊民;屈艳玲;李淑琴;程凌倩;李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对心血管神经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及美托洛尔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疗效.方法 将75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美托洛尔12.5 mg~25.0 mg,每日2次,治疗组服用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冲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同时服用谷维素、维生素B1.结果 两组患者的症状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治疗组总有效率86.49%,对照组总有效率68.4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 例因胃肠不适、头痛、面部潮热不能耐受停止治疗,其余均完成治疗.对照组中7例因血压下降低于90/60 mmHg,出现严重心动过缓而停药.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心血管神经症能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神经症临床症状,且副反应少而轻,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林红;唐真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血瘀证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组(治疗组)100例,口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肠溶阿司匹林片、双嘧达莫(潘生丁)片.对照组100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和潘生丁片.结果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改善血黏度,对治疗2型糖尿病血瘀证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孙胜辉;周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滋阴利水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滋阴利水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CHF患者按2∶1配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滋阴利水为主的麦竹冲剂,疗程为15 d,观察两组心功能、中医证候疗效、心室率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心功能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优于对照组75.0%(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3%,明显优于对照组82.5%(P<0.05);观察组心室率降低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80.0%(P<0.05).观察组心功能各项参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01).结论 滋阴利水法可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室率,减少西药的用量及毒副反应,且无不良反应,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淑光;张宪忠;李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稳心颗粒治疗期前收缩5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1例期前收缩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人口服稳心颗粒,每次9 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心律平)片,每次100 mg,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01),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当.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作者:郭涛;刘蓉;李淑敏;杨西云;赵玲;刘中梅;喻卓;刘健;聂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体会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其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其死亡致残率极高.1998年-2004年我站共抢救颅脑损伤914例,按格拉斯哥评分(GCS)分型有重型颅脑损伤20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小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窗的影响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灌注时间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药物干预再灌注时间窗的可行性.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加辛伐他汀组(D组).C组、D组又各分为MCAO术后2 h、4 h、6 h再灌注组.在完成预定操作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优于B组,测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D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优于B组,梗死体积小于B组(P<0.05或P<0.01),脑组织病理变化改善.结论 辛伐他汀预处理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变化,延长再灌注时间窗.

    作者:程谦涛;耿德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高敏C反应蛋白对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复的临床预测意义

    近年来研究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心血管疾病一项危险指标,它的水平不仅可预测将来心肌梗死及中风的危险性[1],而且也影响房颤(AF)等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过程[2,3].本研究旨在观察hs-CRP水平对持续性房颤转复窦律的早期以及长期预测临床意义.

    作者:赵计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临床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少见类型,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误诊率可高达50%以上[1].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常常引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古联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自拟止痛汤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并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尼莫地平、维生素B等西药口服,对照组只服用西药,3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92.59%(P<0.01);治疗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有较好协同作用.

    作者:王清;姜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的1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水平测定.以内环境稳(评估模型(HOMA)指数作为评价IR程度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IR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增高.I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R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应重视IR.

    作者:高凌俊;陆金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冠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62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PCI组在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药物治疗组单纯强化药物保守治疗.观察30 d内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30 d内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缩短了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P<0.01).结论 早期PCI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疗效好,风险小,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刘向阳;薛立新;张海平;杨志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心律失常6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90例经心电图证实有心律失常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治疗组,60例)与普罗帕酮(心律平)组(对照组,30例),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90.2%,房性早搏总有效率为71.7%,对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1.7%.且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老年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症状,对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疗效显著.

    作者:崔淑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8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做对比分析.用药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用药4周后,显效47例(58.75%),有效29例(36.25%),无效4例(5.00%),总有效率95.00%.治疗期间2例出现低血压、头晕,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比索洛尔可以有效地控制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

    作者:金志丽;芦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500 mL,分2次温服,坚持服药3个月以上.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9%优于对照组的64.3%(P<0.05).结论 脾胃虚损、气虚下陷为重症肌无力的主要病机,健脾益气法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治法,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肌无力有确切疗效.

    作者:杨俊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应用生理盐水250 mL加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1次/日,共15 d;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川芎嗪注射液2 mL静脉输注, 1次/日,共15 d.两组予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取静脉血4 mL测定血浆LPA水平,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5 d血浆LP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NIHSS评分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晓萍;詹细平;楼小亮;范华;谭建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从益气活血法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有关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总称,是由心肌的急性严重缺血甚至坏死导致的一系列疾病谱组成,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

    作者:梁静;石世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急性脑血管病性质、部位及程度与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探讨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和柏油样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现脑血管病的人数是(120~15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为(80~100)万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约为10%~30%左右[1].

    作者:刘捷;林凤仙;刘建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