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光;张宪忠;李莉
目的 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患者C-反应蛋白(CRP) 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对58例CPHD患者及57名同年龄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分析,分别检测CRP和IL-8水平;并比较CPHD心功能Ⅰ级~Ⅱ级与Ⅲ级~Ⅳ级患者CRP和IL-8的变化.结果 CRP和IL-8在CPHD患者与对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CPHD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下CRP和IL-8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PHD在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CRP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CRP和IL-8在CPHD对评估CPH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进宝;计学理;李亚宁;刘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150例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和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有15例诊断为冠心病,瓣膜退行性病变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瓣膜退行性病变组(P<0.01),颈动脉超声是术前冠脉造影的良好预测指标.结论 瓣膜退行性病变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大于非瓣膜退行性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颈动脉超声能较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是一个较好的术前检查指标.
作者:朱伟军;万俊哲;傅向阳;杜日映;吕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穴注配合牵引推拿治疗;对照1组给予单纯牵引治疗;对照2组仅给予推拿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1组为85.0%;对照2组为73.3%.治疗组与2个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一方法治疗.
作者:卢佳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的1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水平测定.以内环境稳(评估模型(HOMA)指数作为评价IR程度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IR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增高.I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R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应重视IR.
作者:高凌俊;陆金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灌注时间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药物干预再灌注时间窗的可行性.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加辛伐他汀组(D组).C组、D组又各分为MCAO术后2 h、4 h、6 h再灌注组.在完成预定操作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优于B组,测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D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优于B组,梗死体积小于B组(P<0.05或P<0.01),脑组织病理变化改善.结论 辛伐他汀预处理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变化,延长再灌注时间窗.
作者:程谦涛;耿德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情况,初步探讨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治疗现状.方法 选择2006年-2007年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42例,全面收集患者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抗凝禁忌症,华法林的用法、用量,以及未用华法林的原因等.结果 房颤患者总体接受抗栓治疗(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者85.28%,其中华法林治疗61.97%,<65岁组华法林治疗66.19%,65岁~75岁组华法林治疗71.69%,<75岁组华法林治疗仅16.67%;高危组华法林治疗71.3%,中危组华法林治疗46.7%,低危组华法林治疗为零.结论 住院以房颤动患者总体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情况较好,但>75岁高、中危的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足,加强医生对华法林抗凝的认识以及采用更方便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抗凝治疗.
作者:秦中胜;崔花花;潘三葱;李向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各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在老年人群中的分布及集聚情况,评估近期内发生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水平.方法 302名研究对象为60岁以上老年男性,以476名30岁~45岁男性中青年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高血压、高胆固醇(TC)、高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吸烟及体重指数(BMI)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组中高血压、高TC、高血糖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吸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冠心病危险因素集聚于老年人群,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冠心病中十分重要.
作者:任海霞;李正荣;师云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65例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3例)予卡托普利、抗血小板、调脂和降糖药物治疗,治疗组(n=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10 mg~20 mg,每日两次.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肱动脉超声方法判断内皮舒张功能,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内皮素-1(ET-1),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结果 两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扩张率(EDD)增加,NO明显增加,ET-1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苯地平缓释片不仅具有显著降压作用,而且可改善EH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障碍.
作者:董炳庆;王芳;张斌;李秀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和柏油样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现脑血管病的人数是(120~15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为(80~100)万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约为10%~30%左右[1].
作者:刘捷;林凤仙;刘建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频发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若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则预后良好[1],从危险效益比的角度不支持常规的抗心律失常治疗[2].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起始治疗[2].
作者:孙丙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复发-缓解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种自身抗体导致不同靶器官的损害为特点,其具有的神经精神表现,即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SLE,NPSLE),由于种族、年龄、性别,尤其是诊断标准使用的差异,发生率可达14%~75%,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
作者:沈思钰;张永文;董晓蕾;赵凌杰;蔡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并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尼莫地平、维生素B等西药口服,对照组只服用西药,3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92.59%(P<0.01);治疗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有较好协同作用.
作者:王清;姜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重症肌无力(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后部分恢复为特征.近30年来,由于对MG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新疗法的开展和应用,使该病的病死率及缓解率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现将我院1992年8月-2006年10月中西结合治疗MG45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淑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如果不重视改善以往不良生活方式,术前存在的冠心病(CHD)危险因素在PCI术后依然损伤冠状动脉壁,引起冠状动脉的再堵塞或支架内再狭窄,加重病情,死亡率升高,这已成为影响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医学难题.
作者:赵元红;郜玉珍;闫慧霞;李素梅;武文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介绍一种膜片钳实验中简便、快速分离大鼠和豚鼠心肌细胞的方法,探讨影响细胞分离产量和质量的原因.方法 迅速取出动物心脏,挂在Langendorff装置上,分别用无钙台式液和酶液进行灌流一段时间,然后剪取心室部分,置于KB液中将其剪碎吹打分散,筛网过滤将滤液放置在2 ℃~6 ℃冰箱中冷藏4 h后可进行膜片钳实验.结果 用此方法分离出的心肌细胞存活率高,结构完整,具有良好的耐钙性和较长的存活时间.结论 控制好分离心肌细胞分离中的各种实验条件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是分离出适合于膜片钳实验的心肌细胞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军;宋俊丽;武冬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组(治疗组)与比索洛尔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好转情况及心功能改善.结果 治疗组抗心率失常有效率为85.7%、心功能改善有效率92.9%优于对照组的56.67%和73.3%(P<0.05).结论 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使用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李静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时间对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 IRA)完全闭塞( TIMI 0级~1级).依据成功行PCI的时间分为3组.A组:6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9例;B组:6 h~12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34例;C组:12 h~24 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8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及心功能情况,对比分析3组Cortina积分和室壁瘤形成的比率、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成功PCI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3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力衰竭及心绞痛的发生C组均明显高于A组、B组.结论 AMI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相晓军;吕吉元;叶新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62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PCI组在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药物治疗组单纯强化药物保守治疗.观察30 d内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30 d内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缩短了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P<0.01).结论 早期PCI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疗效好,风险小,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刘向阳;薛立新;张海平;杨志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在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葡胺120 mg~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15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排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磷腺苷葡胺能明显增强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泵血功能.
作者:耿小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先由日本的Dote等[1]报道,根据左室收缩末期心脏形态学改变而命名,近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现将2例疑似心尖球囊样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邢云利;顾复生;沈潞华;高翔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