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争平;侯玉立
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先由日本的Dote等[1]报道,根据左室收缩末期心脏形态学改变而命名,近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现将2例疑似心尖球囊样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邢云利;顾复生;沈潞华;高翔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有关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总称,是由心肌的急性严重缺血甚至坏死导致的一系列疾病谱组成,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
作者:梁静;石世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滋阴利水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CHF患者按2∶1配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滋阴利水为主的麦竹冲剂,疗程为15 d,观察两组心功能、中医证候疗效、心室率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心功能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优于对照组75.0%(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3%,明显优于对照组82.5%(P<0.05);观察组心室率降低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80.0%(P<0.05).观察组心功能各项参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01).结论 滋阴利水法可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室率,减少西药的用量及毒副反应,且无不良反应,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淑光;张宪忠;李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等,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约占外周血管疾病的50%,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145例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博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小剂量葛根素治疗组(小剂量组)、大剂量葛根素治疗组(大剂量组).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及凋亡细胞数.结果 大、小剂量组梗死体积和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组(P<0.01),Bcl-2明显多于缺血组(P<0.01),小剂量组Bax少于缺血组(P<0.05),大剂量组Bax明显少于缺血组(P<0.01).大剂量组梗死体积和凋亡细胞数少于小剂量组(P<0.05),Bcl-2多于小剂量组(P<0.05).大、小剂量组Bax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疗效与剂量有关.
作者:韩江全;李官成;周晓兰;朱选平;梁恒;李继中;林冬融;赖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穴注配合牵引推拿治疗;对照1组给予单纯牵引治疗;对照2组仅给予推拿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1组为85.0%;对照2组为73.3%.治疗组与2个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一方法治疗.
作者:卢佳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脑缺血预处理(cereb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是指脑组织采用机械刺激,如一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脑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使其对以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性损伤产生显著的耐受.
作者:胡跃强;刘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养心安神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养心安神药改善心肌缺血的机制.方法 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6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酸枣仁汤.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心电图及疾病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与中医症状积分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心电图疗效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养心安神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毕榕;张泉;姚平;丁博智;杜庆芳;邹莉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急性心肌梗死(AMI)也成为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其预后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
作者:王东霞;来春林;刘晓红;冀友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短期应用对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CH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共治疗12周.分别于入院后1周内和12周后行心脏彩超.结果 各种原发病之间瘦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瘦素水平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射血分数均显著升高,瘦素水平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HF患者瘦素水平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可以作为判断CHF严重程度的指标;阿托伐他汀能降低瘦素水平, 改善心脏功能,有益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作者:武振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80例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做对比分析.用药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用药4周后,显效47例(58.75%),有效29例(36.25%),无效4例(5.00%),总有效率95.00%.治疗期间2例出现低血压、头晕,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比索洛尔可以有效地控制冠心病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
作者:金志丽;芦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心脏骤停(CA)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泵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是严重的心血管病急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现就2006年9月-2007年9月救治的 32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占芳;刘玉青;敖日布;何敬堂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对22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于1个月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选择了99个可以被MSCT检查评估(且图像质量优良)的血管段,并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敏感率为90.32%,特异性为86.49%,阳性预测率为91.80%,阴性预测率为84.21%. 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冠心病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赵美华;张郡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并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尼莫地平、维生素B等西药口服,对照组只服用西药,3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92.59%(P<0.01);治疗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有较好协同作用.
作者:王清;姜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150例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和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有15例诊断为冠心病,瓣膜退行性病变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瓣膜退行性病变组(P<0.01),颈动脉超声是术前冠脉造影的良好预测指标.结论 瓣膜退行性病变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大于非瓣膜退行性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颈动脉超声能较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是一个较好的术前检查指标.
作者:朱伟军;万俊哲;傅向阳;杜日映;吕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90例经心电图证实有心律失常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治疗组,60例)与普罗帕酮(心律平)组(对照组,30例),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90.2%,房性早搏总有效率为71.7%,对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为81.7%.且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老年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症状,对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疗效显著.
作者:崔淑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B β(fibrinogen Bβ,FGB)基因启动子区域-455G/A变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缺血性中风病人160例,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68例(斑块组),颈动脉未见粥样硬化斑块者92例(非斑块组),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加HaeⅢ内切酶检测FGB启动子区域-455G/A的多态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法,颈动脉斑块采用超声检测.结果 A-455等位基因在斑块组的分布频率为0.17较非斑块组0.07明显增高(χ2=7.67,P<0.01).不同组别的基因型的分布不同,G/A、A/A基因型在斑块组更常见(χ2=6.59, P<0.05).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82±1.21) g/L显著高于非斑块组(4.27 g/L±0.90 g/L,P<0.01).结论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受FGB基因-455G/A多态性的影响,A-455等位基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庄茂友;董庆林;孔凡斌;井西伟;秦培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少见类型,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误诊率可高达50%以上[1].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常常引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古联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其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其死亡致残率极高.1998年-2004年我站共抢救颅脑损伤914例,按格拉斯哥评分(GCS)分型有重型颅脑损伤20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小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心可舒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60例予依苏每次5 mg,每日2次口服;中药组60例予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变化、逆转心室重构疗效变化.结果 两组在降低心室重构指标值、逆转心室重构疗效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片有明显逆转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显著.
作者:翟振道;邢旭东;刘焕荣;李继恩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