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劲松;罗治华;钟妙文;陈文娟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50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病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抗结核、降颅压、激素及鞘内注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头痛消失时间、记录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平均头痛消失时间为(11±3)d,对照组为(18±5)d(P<0.01);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时间为(23±4)d,对照组为(34±5)d,治疗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显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及明显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能更快地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作者:任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软脉灵口服液防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喂养法造成鹌鹑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软脉灵口服液对鹌鹑血脂、主动脉斑块的大小和主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情况.结果 软脉灵口服液给药6周(鹌鹑)~8周能显著降低鹌鹑血浆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TC/HDL-C.给药60 d后,病理检验还证明,软脉灵口服液能明显地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主动脉内膜的厚度.结论 软脉灵口服液具有调节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谢振家;顾洛;刘拥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病人84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用三磷腺苷辅酶胰岛素治疗.两组均治疗10 d.在治疗前后检查两组病人的心电图,并观察其症状.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85.7%,均优于对照组的78.6%、76.2%(P<0.05或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安全有效.
作者:黄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注射用银杏叶冻干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量效关系.方法 以舒血宁为对照药物,采用多中心1:1:1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注射用银杏叶高、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对中风病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3%、85.0%、83.1%,3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7%、80.0%、69.5%,且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中医证候评分值及病残程度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试验中3组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银杏叶(冻干)对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确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推荐临床剂量为每日35 mg.
作者:韩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对听力减退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听力减退36例(72耳)进行检查.结果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19例;异常:轻度14例,中度7例,重度10例,极重度22例;40 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正常24例;异常:轻度12例,中度8例,重度12例,极重度16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波形和潜伏期结果判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39例,40 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异常9例.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40 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二者结合对器质性耳聋与功能性耳聋的鉴别诊断,更客观完善,对伪聋的鉴别也比较容易.
作者:杨建仲;温计萍;马爱梅;刘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肌酶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心肌酶和心电图的变化特点.结果 216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大多数有心肌酶升高及心电图的缺血变化.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病人所测心肌酶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心电图缺血性变化与心肌酶的增高与无意识障碍的病人比较其变化程度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值升高与心电图变化的程度、病变部位大小有关,伴有抽搐、皮肤肌肉外伤时,心肌酶可显著增高.结沦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心肌酶升高,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幅度越大.
作者:杜秀民;李彬;韩建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是目前对人类威胁大的三大类疾病[1].而位于三大疾病之首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致残率.我国每年有26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即每12 s就有1人因此种疾病而死亡[2].在发达国家,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办法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我国目前仍是以治疗为主,康复为辅,而预防这一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忽视.
作者:胡先明;白丽霞;王丽燕;郭晓燕;李祥生;梁渊;卢祖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扶芳藤银杏叶合剂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扶芳藤银杏叶合剂预防给药加缺血再灌注组(药物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2 h、6 h、12 h、24 h后TNF-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TNF-α在缺血再灌注组表达明显,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TNF-α水平亦随时间增加.在缺血再灌注同一时间段内,药物组TNF-α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 扶芳藤银杏叶合剂可能通过降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TNF α的表达水平,以达到减轻急性脑缺血后脑细胞的损伤作用的目的.
作者:肖健;祝美珍;肖艳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前,有关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它参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糖尿病的发病及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IGF-1的类胰岛素样作用使其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现就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张金梅;张洁;刘金玲;王立琴;曹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振颓胶囊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脑血栓形成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服用振颓胶囊,对照组服用消栓通络片,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1.40%,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60.81%与82.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振颓胶囊对脑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液黏稠度.
作者:梅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近1年来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现状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 统计2005年1月-2005年12月相关的中医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并分析其一般情况、研究方向、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出处与年份、试验设计方案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共检索到337篇文献,其中34.7%的文章是关于中医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69.7%的文章样本含量小于100例;63.8%的文章未对随机情况作任何描述;38.6%的文章所引用的诊断标准是1997年以前的诊断标准;36.5%的文章没有设立疗效评定标准.结论 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是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郭伟星;于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以中医证型和血管重构为切入点,比较各证型血管重构的差异,根据中医证候群,判断血管重构的发生情况及寻找相关因素.方法 以脉压、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血管重构进行评估;同时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炎性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肝阳上亢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短;痰湿壅盛组体重指数(BMI)、hsCRP数值明显增高;校正年龄、病程后,痰湿壅盛组、肝肾阴虚组与阴阳两虚组C1和C2下降较明显,在痰湿壅盛组以hsCRP为因变量,脉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MI、病程为自变量,逐步回归分析,BMI、HOMA-IR进入方程与hsCRP独立相关.结论 中医的肝肾亏虚和痰、湿可能共同参与了血管重构,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中医证候群来判定血管重构的情况,并初步判断血管重构的相关因素.
作者:王英杰;胡婉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冠心康对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兔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0只.喂食高蛋氨酸饲料方法建立兔高Hcy血症模型,8周后取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CAM-1的表达,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VCAM-1的表达量0.24%±0.04%,明显低于模型组的0.57%±0.09%(P<0.01),血浆Hcy含量为(27.70±4.12)μmol/L,也明显低于模型组的(41.96±5.59)μmol/L(P<0.05).结论 冠心康通过降低血浆Hcy含量,抑制主动脉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作者:李开平;张静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点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细胞L-型Ca2+通道的活动变化及葛根素对它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实验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组;②模型组:又分为6个时间点,各时间点均为1组;③葛根素组:6个时间点分组同模型组.在各时间点急性分离出成年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细胞后,采用膜片钳细胞贴附模式记录同一钳制电压下离子通道活动情况.结果 在观测的时间点内,再灌注24 h时的开放概率升高(P<0.05);再灌注0 h(缺血组)、6 h、12 h、24 h时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再灌注0.5 h通道电流幅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用药组开放概率无一高于正常组水平.通道开放概率在再灌注1 h、12 h下降(P<0.05);各个时点通道电流幅度,在用药前后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再灌注0.5 h组、6 h组、12 h组、24 h组用药后,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明显下降(P<0.05).结论 在不同时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L-型Ca2+通道影响的主要机制不同.葛根素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细胞L-型钙通道.提示临床上葛根素治疗缺血性中风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的开放防止钙超载有关.
作者:唐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顺时调节阴阳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睡眠时相紊乱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用顺时调节阴阳法对心脾两虚、肾虚髓减偏阳虚者于午前阳气升发之时,予健脾温肾、补气活血之剂,使阳出于阴则寤,于午后阳气收藏之时,予养心安神之剂,使阳入于阴则寐;对于心肝阴虚、肾虚髓减偏阴虚者,于午前予醒神开窍、活血通络之剂,于午后滋阴潜阳、宁心安神之剂;对痰瘀交阻者及偏痰湿者,午前予健脾化痰、逐瘀醒神之剂,午后予安神定志之剂;偏痰热者,于午前予醒神开窍、活血通络之剂,于午后予清热化痰、安神定志之品.对照组80例,又分为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用中药辨证施治法,对照2组用都可喜.3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睡眠时相、中医症状积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积分.结果 治疗组对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睡眠时相紊乱,总有效率为85.0%,明显优于对照1组的62.5%与对照2组的55.0%(P<0.05或P<0.01);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分别为87.5%与85.0%,明显优于对照2组的40.0%(P<0.01);3组对提高智能量表积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效.结论 顺时调节阴阳法不仅能改善睡眠时相紊乱症状,也能改善痴呆病情.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作者:施慧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服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心绞痛、血脂疗效及总疗效的评价.结果 治疗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6%(P<0.05),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史慧英;刘达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危险仅次于心肌梗死的又一大症候群.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2002年6月-2004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苏可诺,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恶化劳累型心绞痛7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宏;王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药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A组采用运动疗法,B组在运动疗法基础上加用药浴,于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B组治愈率为60.0%,明显优于A组的26.7%(P<0.01).结论 药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明确.
作者:李玉岭;闫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卒中发病的先兆,任其发展约有1/3的病人在以后数年内会发展为脑梗死[1],因此早期诊治甚为重要.我科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VBI病人4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同聚;杨红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0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5例,治疗组于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15粒,对照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观察两组临床胸痛缓解时间及心绞痛分级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4%,对照组总有效率88.5%,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副反应少.
作者:黄文强;黄雄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