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强;黄雄亮
难治性高血压(refractor hypertension,RH)又称抵抗性高血压,即给予3种以上足量抗高血压药物(其中包括利尿剂)治疗后,血压仍≥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糖尿病或肾病病人(如肌酐≥133 μmol/L或尿蛋白排泄24 h≥300 mg),血压仍≥130/80 mmHg[1],近期诊断或未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病人,无论血压水平如何都不考虑此诊断.
作者:万红;戴万亨;常征辉;阳永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温阳补气汤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及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进行,治疗组则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温阳补气冲剂口服,每日1剂,疗程28 d.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左室形态变化、左室射血分数和4周末6 min步行距离.结果 治疗组左室形态学改变参数及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260±35)m,对照组为(210±42)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温阳补气汤具有促进心肌微循环、改善心室重构作用.
作者:邓绍林;林惠京;钟春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通过对泡沫细胞的形成机制及相关因子的研究,总结现代医学和中医中药对巨噬细胞的干预和影响的有关文献,归纳中西药对巨噬细胞的形成时自由基、血脂、细胞因子、钙离子浓度、受体蛋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机制.
作者:姜浩;张文高;郑广娟;朱莹;刘龙涛;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甙(血塞通)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7 d内经头CT证实的脑出血住院病人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采用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用量根据病情调整)、活化脑细胞、控制血压、对症治疗等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治疗同时,选择用药时机,应用血塞通注射粉针剂400 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输注,连用2周.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头颅CT血肿量与大层面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急性期脑出血疗效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1%(P<0.05);治疗组在缩小水肿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粉针剂用于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作者:周艳华;张少校;刘嘉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振颓胶囊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脑血栓形成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服用振颓胶囊,对照组服用消栓通络片,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1.40%,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60.81%与82.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振颓胶囊对脑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液黏稠度.
作者:梅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降纤酶结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常规方法,即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疏通循环、脑保护剂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降纤酶和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偏瘫方)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和总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7 d后进步率为5%,14 d、21 d疗效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28 d的总疗效治疗组(95.0%)与对照组(7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降纤酶结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偏瘫方治疗,能有效控制进展性缺血性中风,可显著提高早期进步率.
作者:杨劲松;罗治华;钟妙文;陈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蒜素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Coxsackievirus group B type1~6,CVB1~CVB6)的作用.方法 观察大蒜素的细胞毒性、对CVB1~CVB6直接灭活作用、抗CVB1~CVB6吸附作用及对CVB1~CVB6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结果 大蒜素对Hep-2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2 100 μg/mL;无直接灭活CVB1~CVB6及抗CVB1~CVB6吸附作用;大蒜素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VB2、CVB3、CVB6生物合成.结论 大蒜素在体外通过抑制CVB2、CVB3、CVB6生物合成而发挥抗CVB的作用.
作者:蓝景生;黄照河;潘兴寿;陆克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高发心血管血栓事件是当今社会医疗健康的重大难题,针对血栓形成机制的治疗有抗血小板、抗凝血及抗血栓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各个不同阶段(如斑块的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均可出现高凝状态,是高发心血管血栓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抗凝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作者:王永霞;张群生;朱明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柴胡汤对高胆固醇喂饲的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及对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表型及相关原癌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健康大耳白兔32只,采用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予喂饲普通颗粒饲料;AS组予普通颗粒饲料加1%胆固醇加猪油,中药组,在AS组基础上加大柴胡汤20 mL(生药量8.8 g),西药组在AS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2.5 mg/(kg·d).4组平行实验8周,实验后第5周、第10周末由兔耳缘静脉抽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实验第10周末,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变化,采用电镜技术观察此药对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表达的影响.观察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原癌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验10周时,AS组、中药组、西药组TC、TG、LDL-C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药组TG为(1.89±1.12)mmol/L,LDL-C为(7.88±1.06)mmol/L与AS组的(2.76±2.32)mmol/L、(27.26±2.12)mmol/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柴胡汤具有调整脂质代谢、抑制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的作用.
作者:王凤荣;刘彤;郑娴;毛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安福尔胶囊治疗心络瘀阻、心神不宁型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安福尔组(治疗组)30例,口服安福尔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个对照组分别为安福尔联用普罗帕酮(心律平)组(对照1组)30例和心律平组(对照2组)30例,治疗4周.采用安全性指标与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3组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安福尔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和心率变异SDNN、SDANN、SDNN Index、PNN50变化值比较,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安福尔胶囊对心络瘀阻、心神不宁型室性早搏病人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
作者:韩壮壮;牛天福;祁慧霞;王明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是目前对人类威胁大的三大类疾病[1].而位于三大疾病之首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致残率.我国每年有26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即每12 s就有1人因此种疾病而死亡[2].在发达国家,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办法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我国目前仍是以治疗为主,康复为辅,而预防这一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忽视.
作者:胡先明;白丽霞;王丽燕;郭晓燕;李祥生;梁渊;卢祖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老年CHF病人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特征,为临床诊治老年CHF提供帮助.方法 169例39岁~91岁CHF病人按年龄分为两组,<60岁组和≥60岁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因及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组CHF各有其特点,且随着年龄增加,临床表现出现多方面变化:年龄越大,CHF的症状越不典型.除了呼吸困难外,老年CHF病人常表现为不典型的咳嗽、咳痰、厌食、腹胀、消化不良、焦虑、烦躁、淡漠、失眠、乏力;心率可以不增快,或者心跳徐缓.随着年龄增大,CHF患病率上升.结论 老年CHF病人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随着年龄增大,CHF患病率显著上升.老年CHF病人易合并主要脏器并发症以至于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不良.
作者:闫晋康;贾竹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注射用银杏叶冻干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量效关系.方法 以舒血宁为对照药物,采用多中心1:1:1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注射用银杏叶高、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对中风病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3%、85.0%、83.1%,3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7%、80.0%、69.5%,且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中医证候评分值及病残程度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试验中3组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银杏叶(冻干)对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确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推荐临床剂量为每日35 mg.
作者:韩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探讨房室结加速传导的电生理特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经食管心房起搏检出具有房室结加速传导特征病人20例(观察组)与房室结正常传导病人20例(对照组)的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心房有效不应期、房室传导1:1点、文氏点相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房室结加速传导的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心房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房室传导1:1点减小(P<0.001),文氏点明显增大或消失.结论 房室结加速传导病人的房室交界区不应期明显缩短,递减传导功能减小或消失,心室率反应增快.
作者:代自立;张永庆;楚咏晗;夏琰;熊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药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A组采用运动疗法,B组在运动疗法基础上加用药浴,于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B组治愈率为60.0%,明显优于A组的26.7%(P<0.01).结论 药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明确.
作者:李玉岭;闫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对听力减退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听力减退36例(72耳)进行检查.结果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19例;异常:轻度14例,中度7例,重度10例,极重度22例;40 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正常24例;异常:轻度12例,中度8例,重度12例,极重度16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波形和潜伏期结果判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39例,40 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异常9例.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40 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二者结合对器质性耳聋与功能性耳聋的鉴别诊断,更客观完善,对伪聋的鉴别也比较容易.
作者:杨建仲;温计萍;马爱梅;刘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P53、caspase-3蛋白表达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关系.方法 采用TUNEL技术观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53、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按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结果 ICH组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中风阴闭、阳闭、脱证各组之间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组织细胞凋亡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与ICH有关,能反映ICH脑实质的损害程度,表明细胞凋亡参与了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P53、caspase-3表达对细胞凋亡具有调控作用.
作者:叶小包;吴成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调查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不同体温变化对院内病死率的预测性作用.方法 对1999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收入病房的214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应用多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体温及其他因素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214例病人中院内死亡37例,病死率17.29%,高体温组较低体温组病人的病死率高,高体温者的院内病死率与正常体温者的比值比(OR)为2.017,其他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院内病死率结局的因素有脑出血破入脑室、感染、入院病情评分、年龄、体温变化时间(OR>1);而当这些因素被控制时体温仍与高血压脑出血院内病死率增加有关(OR=1.808).结论 体温与脑出血院内病死率升高独立相关.
作者:李涛;田桂杰;张蓝;魏国威;马倩;王茂林;韩景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胎儿生长受限(FGR)时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FGR的干预作用.方法 孕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后两组应用烟酒混合因素建立胎儿发育迟缓模型,部分胎鼠予川芎嗪注射液(8 mg/kg),3组均于孕20 d时剖宫取出胎鼠;比较3组胎鼠的体重、鼻臀宽度、体重系数,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孕晚期胎盘、胎膜中EGF和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胎鼠体重(2.67±0.44)g、鼻臀长度(3.56±0.25)cm,体重系数为76.54±8.59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胎盘、胎膜EGF明显降低(P<0.05),而胎盘、胎膜的EGFR显著提高(P<0.05),川芎嗪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EGF水平及其受体与FGR发病有关,川芎嗪注射液可能直接或间接促进EGF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胎儿宫内发育.
作者:李兰花;张延丽;于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近1年来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现状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 统计2005年1月-2005年12月相关的中医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并分析其一般情况、研究方向、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出处与年份、试验设计方案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共检索到337篇文献,其中34.7%的文章是关于中医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69.7%的文章样本含量小于100例;63.8%的文章未对随机情况作任何描述;38.6%的文章所引用的诊断标准是1997年以前的诊断标准;36.5%的文章没有设立疗效评定标准.结论 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是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郭伟星;于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