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华;张少校;刘嘉俊
目的 研究大蒜素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Coxsackievirus group B type1~6,CVB1~CVB6)的作用.方法 观察大蒜素的细胞毒性、对CVB1~CVB6直接灭活作用、抗CVB1~CVB6吸附作用及对CVB1~CVB6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结果 大蒜素对Hep-2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2 100 μg/mL;无直接灭活CVB1~CVB6及抗CVB1~CVB6吸附作用;大蒜素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VB2、CVB3、CVB6生物合成.结论 大蒜素在体外通过抑制CVB2、CVB3、CVB6生物合成而发挥抗CVB的作用.
作者:蓝景生;黄照河;潘兴寿;陆克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冠心康对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兔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0只.喂食高蛋氨酸饲料方法建立兔高Hcy血症模型,8周后取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CAM-1的表达,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VCAM-1的表达量0.24%±0.04%,明显低于模型组的0.57%±0.09%(P<0.01),血浆Hcy含量为(27.70±4.12)μmol/L,也明显低于模型组的(41.96±5.59)μmol/L(P<0.05).结论 冠心康通过降低血浆Hcy含量,抑制主动脉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作者:李开平;张静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调查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不同体温变化对院内病死率的预测性作用.方法 对1999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收入病房的214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应用多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体温及其他因素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214例病人中院内死亡37例,病死率17.29%,高体温组较低体温组病人的病死率高,高体温者的院内病死率与正常体温者的比值比(OR)为2.017,其他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院内病死率结局的因素有脑出血破入脑室、感染、入院病情评分、年龄、体温变化时间(OR>1);而当这些因素被控制时体温仍与高血压脑出血院内病死率增加有关(OR=1.808).结论 体温与脑出血院内病死率升高独立相关.
作者:李涛;田桂杰;张蓝;魏国威;马倩;王茂林;韩景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是目前对人类威胁大的三大类疾病[1].而位于三大疾病之首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致残率.我国每年有26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即每12 s就有1人因此种疾病而死亡[2].在发达国家,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办法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我国目前仍是以治疗为主,康复为辅,而预防这一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忽视.
作者:胡先明;白丽霞;王丽燕;郭晓燕;李祥生;梁渊;卢祖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枳实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成枳实组(n=34)、常规组(n=33).所有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3周后取血行血小板胞质内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测定.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组,要求采血前两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结果 治疗后枳实组与常规组NO水平分别为(20.63±5.80)μmol/L、(16.25±5.14)μmol/L,显著低于正常组的(30.79±3.28)μmol/L(P<0.01),ET-1与CD62p水平分别为(49.56±13.07)pg/mL、(60.61±10.49)pg/mL与18.74%±8.68%、18.98%±4.5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3 98±7.41)pg/mL、11.85%±2.67%(P<0.01).治疗3周后两病例组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血浆ET-1水平明显降低,枳实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但两组的NO、ET-1水平与正常组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CD62p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枳实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内皮功能,而对血小板活化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立华;吉中强;纪文岩;李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降纤酶结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常规方法,即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疏通循环、脑保护剂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降纤酶和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偏瘫方)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和总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7 d后进步率为5%,14 d、21 d疗效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28 d的总疗效治疗组(95.0%)与对照组(7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降纤酶结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偏瘫方治疗,能有效控制进展性缺血性中风,可显著提高早期进步率.
作者:杨劲松;罗治华;钟妙文;陈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左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为左氨氯地平组、依那普利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监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3组血压均下降,左氨氯地平组与依那普利组治疗效果接近,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为(145±12)mmHg,舒张压为(90±7)mmHg;依那普利组为(142±11)mmHg、(89±6)mmHg,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降压幅度低于以上两组,分别为(131±10)mmHg、(85±7)mmHg,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左氨氯地平组、依那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应用降压幅度较大.
作者:高健康;王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自拟清眩通脉饮合舒血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9例VBI病人随机分为清眩通脉饮合舒血宁为治疗组(30例)和舒血宁对照组(19例).治疗组口服清眩通脉饮,每日1剂,舒血宁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仅予舒血宁注射液,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 清眩通脉饮合舒血宁对VBI的总有效率达100%,高于舒血宁注射液的74%.结论 自拟清眩通脉饮合舒血宁注射液可提高VBI的临床疗效.
作者:余恒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探讨房室结加速传导的电生理特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经食管心房起搏检出具有房室结加速传导特征病人20例(观察组)与房室结正常传导病人20例(对照组)的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心房有效不应期、房室传导1:1点、文氏点相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房室结加速传导的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心房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房室传导1:1点减小(P<0.001),文氏点明显增大或消失.结论 房室结加速传导病人的房室交界区不应期明显缩短,递减传导功能减小或消失,心室率反应增快.
作者:代自立;张永庆;楚咏晗;夏琰;熊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肌酶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心肌酶和心电图的变化特点.结果 216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大多数有心肌酶升高及心电图的缺血变化.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病人所测心肌酶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心电图缺血性变化与心肌酶的增高与无意识障碍的病人比较其变化程度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值升高与心电图变化的程度、病变部位大小有关,伴有抽搐、皮肤肌肉外伤时,心肌酶可显著增高.结沦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心肌酶升高,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幅度越大.
作者:杜秀民;李彬;韩建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前,有关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它参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糖尿病的发病及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IGF-1的类胰岛素样作用使其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现就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张金梅;张洁;刘金玲;王立琴;曹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0例起病24 h内的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0例采用常规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实验组1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连续2周.观察两组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严重程度、近期预后、凝血指标等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为9.38%(15/160),对照组发生率为29.38%(47/1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脑卒中量表(C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展高峰值和20 d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INR)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病人治疗14 d后其APTT、PT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玲;贺淑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近1年来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现状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 统计2005年1月-2005年12月相关的中医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并分析其一般情况、研究方向、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出处与年份、试验设计方案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共检索到337篇文献,其中34.7%的文章是关于中医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69.7%的文章样本含量小于100例;63.8%的文章未对随机情况作任何描述;38.6%的文章所引用的诊断标准是1997年以前的诊断标准;36.5%的文章没有设立疗效评定标准.结论 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是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郭伟星;于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注射用银杏叶冻干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量效关系.方法 以舒血宁为对照药物,采用多中心1:1:1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注射用银杏叶高、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对中风病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3%、85.0%、83.1%,3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7%、80.0%、69.5%,且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中医证候评分值及病残程度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试验中3组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银杏叶(冻干)对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确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推荐临床剂量为每日35 mg.
作者:韩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甙(血塞通)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7 d内经头CT证实的脑出血住院病人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采用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用量根据病情调整)、活化脑细胞、控制血压、对症治疗等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治疗同时,选择用药时机,应用血塞通注射粉针剂400 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输注,连用2周.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头颅CT血肿量与大层面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急性期脑出血疗效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1%(P<0.05);治疗组在缩小水肿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粉针剂用于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作者:周艳华;张少校;刘嘉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P53、caspase-3蛋白表达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关系.方法 采用TUNEL技术观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53、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按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结果 ICH组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中风阴闭、阳闭、脱证各组之间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组织细胞凋亡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与ICH有关,能反映ICH脑实质的损害程度,表明细胞凋亡参与了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P53、caspase-3表达对细胞凋亡具有调控作用.
作者:叶小包;吴成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复方丹参治疗对病人血肿、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与安全性.方法 将8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自入院后第8天起给予复方丹参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后分析两组血肿体积、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肿体积分别为(11.82±12.53)mL和(14.32±14.73)mL;水肿体积分别为(9.15±10.83)mL和(17.74±11.29)mL(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6.31±11.64)mL和(23.23±14.69)mL(P<0.01).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复方丹参治疗能显著减轻水肿,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加重再出血反应.
作者:郑淑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点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细胞L-型Ca2+通道的活动变化及葛根素对它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实验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组;②模型组:又分为6个时间点,各时间点均为1组;③葛根素组:6个时间点分组同模型组.在各时间点急性分离出成年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细胞后,采用膜片钳细胞贴附模式记录同一钳制电压下离子通道活动情况.结果 在观测的时间点内,再灌注24 h时的开放概率升高(P<0.05);再灌注0 h(缺血组)、6 h、12 h、24 h时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再灌注0.5 h通道电流幅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用药组开放概率无一高于正常组水平.通道开放概率在再灌注1 h、12 h下降(P<0.05);各个时点通道电流幅度,在用药前后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再灌注0.5 h组、6 h组、12 h组、24 h组用药后,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明显下降(P<0.05).结论 在不同时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L-型Ca2+通道影响的主要机制不同.葛根素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细胞L-型钙通道.提示临床上葛根素治疗缺血性中风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的开放防止钙超载有关.
作者:唐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病人84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用三磷腺苷辅酶胰岛素治疗.两组均治疗10 d.在治疗前后检查两组病人的心电图,并观察其症状.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85.7%,均优于对照组的78.6%、76.2%(P<0.05或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安全有效.
作者:黄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胎儿生长受限(FGR)时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FGR的干预作用.方法 孕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后两组应用烟酒混合因素建立胎儿发育迟缓模型,部分胎鼠予川芎嗪注射液(8 mg/kg),3组均于孕20 d时剖宫取出胎鼠;比较3组胎鼠的体重、鼻臀宽度、体重系数,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孕晚期胎盘、胎膜中EGF和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胎鼠体重(2.67±0.44)g、鼻臀长度(3.56±0.25)cm,体重系数为76.54±8.59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胎盘、胎膜EGF明显降低(P<0.05),而胎盘、胎膜的EGFR显著提高(P<0.05),川芎嗪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EGF水平及其受体与FGR发病有关,川芎嗪注射液可能直接或间接促进EGF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胎儿宫内发育.
作者:李兰花;张延丽;于娜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