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景生;黄照河;潘兴寿;陆克兴
高发心血管血栓事件是当今社会医疗健康的重大难题,针对血栓形成机制的治疗有抗血小板、抗凝血及抗血栓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各个不同阶段(如斑块的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均可出现高凝状态,是高发心血管血栓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抗凝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作者:王永霞;张群生;朱明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甙(血塞通)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7 d内经头CT证实的脑出血住院病人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采用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用量根据病情调整)、活化脑细胞、控制血压、对症治疗等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治疗同时,选择用药时机,应用血塞通注射粉针剂400 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输注,连用2周.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头颅CT血肿量与大层面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急性期脑出血疗效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1%(P<0.05);治疗组在缩小水肿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粉针剂用于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作者:周艳华;张少校;刘嘉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肌酶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心肌酶和心电图的变化特点.结果 216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大多数有心肌酶升高及心电图的缺血变化.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病人所测心肌酶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心电图缺血性变化与心肌酶的增高与无意识障碍的病人比较其变化程度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值升高与心电图变化的程度、病变部位大小有关,伴有抽搐、皮肤肌肉外伤时,心肌酶可显著增高.结沦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心肌酶升高,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幅度越大.
作者:杜秀民;李彬;韩建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枳实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成枳实组(n=34)、常规组(n=33).所有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3周后取血行血小板胞质内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测定.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组,要求采血前两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结果 治疗后枳实组与常规组NO水平分别为(20.63±5.80)μmol/L、(16.25±5.14)μmol/L,显著低于正常组的(30.79±3.28)μmol/L(P<0.01),ET-1与CD62p水平分别为(49.56±13.07)pg/mL、(60.61±10.49)pg/mL与18.74%±8.68%、18.98%±4.5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3 98±7.41)pg/mL、11.85%±2.67%(P<0.01).治疗3周后两病例组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血浆ET-1水平明显降低,枳实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但两组的NO、ET-1水平与正常组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CD62p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枳实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内皮功能,而对血小板活化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立华;吉中强;纪文岩;李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注射用银杏叶冻干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量效关系.方法 以舒血宁为对照药物,采用多中心1:1:1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注射用银杏叶高、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对中风病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3%、85.0%、83.1%,3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7%、80.0%、69.5%,且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中医证候评分值及病残程度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试验中3组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银杏叶(冻干)对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确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推荐临床剂量为每日35 mg.
作者:韩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50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病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抗结核、降颅压、激素及鞘内注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头痛消失时间、记录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平均头痛消失时间为(11±3)d,对照组为(18±5)d(P<0.01);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时间为(23±4)d,对照组为(34±5)d,治疗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显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及明显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能更快地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作者:任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0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5例,治疗组于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15粒,对照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观察两组临床胸痛缓解时间及心绞痛分级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4%,对照组总有效率88.5%,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副反应少.
作者:黄文强;黄雄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以中医证型和血管重构为切入点,比较各证型血管重构的差异,根据中医证候群,判断血管重构的发生情况及寻找相关因素.方法 以脉压、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血管重构进行评估;同时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炎性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肝阳上亢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短;痰湿壅盛组体重指数(BMI)、hsCRP数值明显增高;校正年龄、病程后,痰湿壅盛组、肝肾阴虚组与阴阳两虚组C1和C2下降较明显,在痰湿壅盛组以hsCRP为因变量,脉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MI、病程为自变量,逐步回归分析,BMI、HOMA-IR进入方程与hsCRP独立相关.结论 中医的肝肾亏虚和痰、湿可能共同参与了血管重构,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中医证候群来判定血管重构的情况,并初步判断血管重构的相关因素.
作者:王英杰;胡婉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卒中发病的先兆,任其发展约有1/3的病人在以后数年内会发展为脑梗死[1],因此早期诊治甚为重要.我科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VBI病人4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同聚;杨红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顺时调节阴阳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睡眠时相紊乱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用顺时调节阴阳法对心脾两虚、肾虚髓减偏阳虚者于午前阳气升发之时,予健脾温肾、补气活血之剂,使阳出于阴则寤,于午后阳气收藏之时,予养心安神之剂,使阳入于阴则寐;对于心肝阴虚、肾虚髓减偏阴虚者,于午前予醒神开窍、活血通络之剂,于午后滋阴潜阳、宁心安神之剂;对痰瘀交阻者及偏痰湿者,午前予健脾化痰、逐瘀醒神之剂,午后予安神定志之剂;偏痰热者,于午前予醒神开窍、活血通络之剂,于午后予清热化痰、安神定志之品.对照组80例,又分为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用中药辨证施治法,对照2组用都可喜.3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睡眠时相、中医症状积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积分.结果 治疗组对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睡眠时相紊乱,总有效率为85.0%,明显优于对照1组的62.5%与对照2组的55.0%(P<0.05或P<0.01);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分别为87.5%与85.0%,明显优于对照2组的40.0%(P<0.01);3组对提高智能量表积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效.结论 顺时调节阴阳法不仅能改善睡眠时相紊乱症状,也能改善痴呆病情.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作者:施慧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P53、caspase-3蛋白表达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关系.方法 采用TUNEL技术观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53、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按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结果 ICH组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中风阴闭、阳闭、脱证各组之间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组织细胞凋亡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与ICH有关,能反映ICH脑实质的损害程度,表明细胞凋亡参与了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P53、caspase-3表达对细胞凋亡具有调控作用.
作者:叶小包;吴成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调查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不同体温变化对院内病死率的预测性作用.方法 对1999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收入病房的214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应用多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体温及其他因素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214例病人中院内死亡37例,病死率17.29%,高体温组较低体温组病人的病死率高,高体温者的院内病死率与正常体温者的比值比(OR)为2.017,其他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院内病死率结局的因素有脑出血破入脑室、感染、入院病情评分、年龄、体温变化时间(OR>1);而当这些因素被控制时体温仍与高血压脑出血院内病死率增加有关(OR=1.808).结论 体温与脑出血院内病死率升高独立相关.
作者:李涛;田桂杰;张蓝;魏国威;马倩;王茂林;韩景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自拟清眩通脉饮合舒血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9例VBI病人随机分为清眩通脉饮合舒血宁为治疗组(30例)和舒血宁对照组(19例).治疗组口服清眩通脉饮,每日1剂,舒血宁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仅予舒血宁注射液,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 清眩通脉饮合舒血宁对VBI的总有效率达100%,高于舒血宁注射液的74%.结论 自拟清眩通脉饮合舒血宁注射液可提高VBI的临床疗效.
作者:余恒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左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为左氨氯地平组、依那普利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监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3组血压均下降,左氨氯地平组与依那普利组治疗效果接近,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为(145±12)mmHg,舒张压为(90±7)mmHg;依那普利组为(142±11)mmHg、(89±6)mmHg,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降压幅度低于以上两组,分别为(131±10)mmHg、(85±7)mmHg,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左氨氯地平组、依那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应用降压幅度较大.
作者:高健康;王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蒜素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Coxsackievirus group B type1~6,CVB1~CVB6)的作用.方法 观察大蒜素的细胞毒性、对CVB1~CVB6直接灭活作用、抗CVB1~CVB6吸附作用及对CVB1~CVB6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结果 大蒜素对Hep-2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2 100 μg/mL;无直接灭活CVB1~CVB6及抗CVB1~CVB6吸附作用;大蒜素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VB2、CVB3、CVB6生物合成.结论 大蒜素在体外通过抑制CVB2、CVB3、CVB6生物合成而发挥抗CVB的作用.
作者:蓝景生;黄照河;潘兴寿;陆克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方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益脑灵组)32例和对照组(尼莫地平组)20例,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32例,总有效率为90.72%;对照组20例,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活血方药(益脑灵)可用于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治疗.
作者:徐进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药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A组采用运动疗法,B组在运动疗法基础上加用药浴,于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B组治愈率为60.0%,明显优于A组的26.7%(P<0.01).结论 药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明确.
作者:李玉岭;闫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老年CHF病人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特征,为临床诊治老年CHF提供帮助.方法 169例39岁~91岁CHF病人按年龄分为两组,<60岁组和≥60岁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因及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组CHF各有其特点,且随着年龄增加,临床表现出现多方面变化:年龄越大,CHF的症状越不典型.除了呼吸困难外,老年CHF病人常表现为不典型的咳嗽、咳痰、厌食、腹胀、消化不良、焦虑、烦躁、淡漠、失眠、乏力;心率可以不增快,或者心跳徐缓.随着年龄增大,CHF患病率上升.结论 老年CHF病人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随着年龄增大,CHF患病率显著上升.老年CHF病人易合并主要脏器并发症以至于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不良.
作者:闫晋康;贾竹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探讨房室结加速传导的电生理特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经食管心房起搏检出具有房室结加速传导特征病人20例(观察组)与房室结正常传导病人20例(对照组)的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心房有效不应期、房室传导1:1点、文氏点相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房室结加速传导的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心房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房室传导1:1点减小(P<0.001),文氏点明显增大或消失.结论 房室结加速传导病人的房室交界区不应期明显缩短,递减传导功能减小或消失,心室率反应增快.
作者:代自立;张永庆;楚咏晗;夏琰;熊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安福尔胶囊治疗心络瘀阻、心神不宁型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安福尔组(治疗组)30例,口服安福尔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个对照组分别为安福尔联用普罗帕酮(心律平)组(对照1组)30例和心律平组(对照2组)30例,治疗4周.采用安全性指标与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3组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安福尔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和心率变异SDNN、SDANN、SDNN Index、PNN50变化值比较,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安福尔胶囊对心络瘀阻、心神不宁型室性早搏病人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
作者:韩壮壮;牛天福;祁慧霞;王明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