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现状

王玉武;王海峰;付彩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药物, 无症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室射血分数, 心室功能障碍, 心功能不全, 客观依据, 新观念, 治疗
摘要:新观念认为心功能不全分为无症状与有症状两个阶段,前者有心室功能障碍的客观依据.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但无典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症状.心功能尚属NYHA I级,是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的前期,如不进行有效治疗,迟早会发展为有症状的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治现状及进展

    1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心力衰竭几乎是所有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归宿.其临床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刘晋利;张泉;毕榕;曹雪明;翁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50例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阿立哌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门诊50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病人予以阿立哌唑治疗.剂量5 mg/d~15 mg/d,疗程1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PANSS总分及各量表分均自治疗7 d时开始下降,敌对、抑郁、焦虑症状都得到减轻,1个月后认知功能有所改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劳、恶心,但均较轻,病人能耐受,1周后缓解.结论 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作者:赵新苗;曲效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复聪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自拟脑复聪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85例病人分为脑复聪组(治疗组)和脑复新(吡硫醇)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智能障碍程度、脑血流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脑复聪胶囊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改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日常生活能力也有明显的改善,并具有较好的改善脑血流和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6.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63%(P<0.05).结论 脑复聪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江翠红;丁爱国;王白玲;王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46例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青少年居多,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且本病发病急,易导致后遗症的发生,早期诊治对保护脑功能、减少后遗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对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46例病例诊治及转归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惠芳;崔晓朋;刘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术治疗房间隔缺损65例

    目的 总结在浅低温不停跳下完成房间隔缺损手术的经验.方法 在鼻咽温32 ℃~34 ℃下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停跳液,保持心脏缓慢空跳下完成畸形矫治.结果 65例病人中11例出现轻度血红蛋白尿,术后24 h内消失.65例全部治愈,无其他并发症.心功能均在Ⅱ级以上,3例心前区可闻及2/6~3/6收缩杂音,超声心动图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 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可有效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和低温生理紊乱.

    作者:申长生;薛春牛;成亚东;王忠社;袁保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对心力衰竭影响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即还原酶抑制剂(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HMG COA),长期以来都是以降脂药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血脂水平,即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总胆固醇(TC)的水平.

    作者:胡静;李永新;王卫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益母草生物碱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肌浆网钙泵的活性及其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母草生物碱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肌肌浆网钙泵的活性(SERCA2α)及其蛋白水平来反映益母草生物碱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不明显(P<0.05).结果 益母草生物碱可以显著提高模型大鼠左室收缩压以及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P<0.05),降低模型大鼠左室舒张末压以及明显提高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P<0.05);益母草生物碱对模型大鼠心肌组织SERCA2a活性及SERCA2a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益母草生物碱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其可能机制是提高大鼠心肌组织SERCA2a活性及含量.

    作者:姜水印;吕嵘;黄品贤;刘春燕;卫洪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胺碘酮和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32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转复窦性心律的成功率.结果 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6 h内转复成功率分别为57.14%和83.33%.结论 艾司洛尔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气管插管期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优于胺碘酮.

    作者:闫子星;马捷;郭光伟;李家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热刺激致动脉平滑肌增殖及血府逐瘀汤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热刺激对动脉管壁的影响及血府逐瘀汤的干预效果.方法 局部热刺激兔耳,温度为43.0 ℃±0.5 ℃,每次3 h,每日1次,共做3次.血府逐瘀汤组实验前3 d及实验后一直用血府逐瘀汤6.0 g/(kg·d)灌胃.各组均于造模后3 d,7 d,14 d及28 d时分别取材.采用光学显微镜及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模型组热刺激后动脉平滑肌细胞层数及中膜厚度增加,造成管腔变狭.血府逐瘀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增殖程度减小,各项观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统计学分析仅28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热刺激可导致动脉管壁增厚,6.0 g/(kg·d)剂量的血府逐瘀汤对此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作者:屈波;王桂棠;蔡光先;刘柏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进展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目前进展性卒中发病率逐渐增多,进展性卒中的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非进展性卒中高,进展性卒中与多种因素有关.现回顾分析72例进展性卒中病人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血管狭窄程度、心房纤颤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素,探讨发生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发生进展性卒中提供依据.

    作者:田步先;张宇红;孙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出血后继发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机制研究进展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ICH可引起多种继发症状,如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等,ICH后血肿周围组织脑水肿的发生是ICH为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其产生和发展是导致ICH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

    作者:陆晖;肖俊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脏交感神经的重构

    心脏交感神经的激活在冠心病心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研究发现冠心病时不仅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心脏交感神经发生了重构.

    作者:曾亚平;鹿育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4例

    目的 研究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4例基底核脑出血病人,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行血肿清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次日行CT复查,可见血肿基本或完全消失.术后1周好转17例,2周好转5例,2例死亡.有1例残留血肿量10 mL以上行尿激酶治疗2次,血肿大部分消失.无发生再出血病例.结论 早期及超早期手术可避免原发或继发致命性损害.

    作者:高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

    目的 探讨微弹簧圈检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4个颅内动脉瘤使用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 12例病人14个动脉瘤除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出现一过性偏瘫,经对症治疗1周后好转,11例病人栓塞后无任何并发症,且术中造影证实8例病人完全闭塞,4例病人大部分闭塞.其中6例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DSA造影,效果良好.结论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作者:张保臣;史益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辨证论治

    室上性心动过速半数以上的病人并无器质性心脏病,以青年人为多见.发作常有诱因,如吞咽、深吸气、劳累、情绪激动和体位改变等因素,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如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所致心房异常负荷或病变所致.

    作者:白民刚;谷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观察假手术组、局灶脑缺血组(对照组)、局灶脑缺血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病理学改变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造模3 d后治疗组脑含水量和神经系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大鼠脑梗死体积于造模第5天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也可见治疗组组织损伤减轻.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局灶脑缺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邓芬;胡长林;谢运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代谢综合征病人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病人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筛选MS病人30例及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用HOMA-IR评估IR程度.结果 MS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5.15±2.54) μg/mL 与(10.28±5.50) μg/mL,P<0.01];MS组的HOMA-IR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3.21±1.14) 与(1.79±0.98),P<0.05];在MS组,脂联素与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三酰甘油(TG)及HOMA-IR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 值分别为-0.489,-0.548,-0.429,-0.453及0.426(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病人血浆脂联素较正常人群降低,且其水平降低可能与IR有关.

    作者:叶建红;李芳萍;吴木潮;黎锋;严励;程桦;傅祖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医药对冠脉搭桥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干预性研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主要病变是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着、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局部纤维化或钙化,造成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狭窄远端的心肌在运动甚至休息时出现缺血.

    作者:范辉;王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例住院病人确诊有心脑血管病后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计数减少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停药或服用泼尼松,严重者予甲泼尼松龙,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果 20例立即停用阿司匹林,10例较轻病人于15 d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0例症状较重病人给予拨尼松15 d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 部分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因免疫机制、药物毒副反应使血小板减少,与服用时间及剂量相关性不大,治疗预后良好,临床工作应高度警惕.

    作者:吴宪;初玉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益心脉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益心脉颗粒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脉颗粒.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同时治疗组AngⅡ,IL-6,ET-1治疗后分别为(72.28±56.45) pg/mL,(48.91±7.65) pg/mL,(84.76±40.52) pg/m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益心脉颗粒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肯定.

    作者:黄绍湘;杨小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