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20例临床分析

吴宪;初玉梅

关键词:阿司匹林, 血小板减少, 免疫机制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例住院病人确诊有心脑血管病后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计数减少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停药或服用泼尼松,严重者予甲泼尼松龙,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果 20例立即停用阿司匹林,10例较轻病人于15 d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0例症状较重病人给予拨尼松15 d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 部分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因免疫机制、药物毒副反应使血小板减少,与服用时间及剂量相关性不大,治疗预后良好,临床工作应高度警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益心脉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益心脉颗粒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脉颗粒.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同时治疗组AngⅡ,IL-6,ET-1治疗后分别为(72.28±56.45) pg/mL,(48.91±7.65) pg/mL,(84.76±40.52) pg/m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益心脉颗粒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肯定.

    作者:黄绍湘;杨小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时效及量效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中小剂量他汀类药物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因有典型临床症状而收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85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自身配对设计的研究方法分为4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及低脂饮食;辛伐他汀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片20 mg/d,40 mg/d,80 mg/d,每晚睡前服用,治疗8周.服药0周、4周、8周及停药2周时分别检测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非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指标.结果 辛伐他汀各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降低ET-1及升高NOFMD的作用(P<0.05),作用佳者为80 mg组,40 mg组次之,20 mg组再次之,停药2周,各指标均有所恢复,但与治疗前比较,80 mg组尚存轻度降低ET-1的作用.结论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短期内存在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这种依赖关系削弱.

    作者:何冉;赵春红;邱春光;尤士杰;刘志远;卢长青;韩战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脏交感神经的重构

    心脏交感神经的激活在冠心病心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研究发现冠心病时不仅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心脏交感神经发生了重构.

    作者:曾亚平;鹿育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活血潜阳颗粒对麻醉犬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潜阳颗粒对麻醉犬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麻醉比格犬,Powelab系统记录给药前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活血潜阳颗粒对麻醉犬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及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在一定剂量均有降低作用.结论 活血潜阳颗粒可能通过降低外周阻力发挥降压作用,具有改善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作者:周端;杨建梅;王佑华;肖梅芳;苑素云;曹敏;金若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早期运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外伤422例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活血药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使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22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支持对症神经营养等基础治疗,部分病人行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24 h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7 d后两组行CT、颅内压监测及Glasgow(GCS)评分,并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颅内压水平接近,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头颅CT低密度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外伤,能有效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有利于脑功能恢复.

    作者:刘杰文;冯斌;郝万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参麦注射液合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合用1,6二磷酸果糖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住院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及1,6二磷酸果糖静脉输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7%,心肌酶改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7%,心肌酶改善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合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使临床疗效提高,无不良反应.

    作者:王哲;杨继红;张腊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小冠状动脉病变98例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西罗莫可(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小冠状动脉病变(<3.0 m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入院的98例冠心病病人,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获得直径小于3.0 mm的病变血管共107支,前降支49支,回旋支18支,右冠状动脉15支,对角支18支,钝缘支7支,血管直径2.74 mm±0.23 mm.107支病变血管共植入Cypher支架118个.结果 107支病变血管中,75支血管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32支血管行直接支架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全部病例症状消失.随访14个月±3个月,全部存活.其中53例在术后10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例经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9.4%.4例出现新部位血管病变,再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随访6个月,无心绞痛症状发生.结论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明显降低小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率,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张春花;吕树铮;柳弘;陈韵岱;李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

    目的 探讨微弹簧圈检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4个颅内动脉瘤使用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 12例病人14个动脉瘤除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出现一过性偏瘫,经对症治疗1周后好转,11例病人栓塞后无任何并发症,且术中造影证实8例病人完全闭塞,4例病人大部分闭塞.其中6例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DSA造影,效果良好.结论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作者:张保臣;史益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眩晕辨证方法的文献分析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中医对眩晕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考察近十年有关眩晕的中医文献,可以发现不同作者之间辨证分型各异,对辨证要点的把握也有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尝试对眩晕辨证分型及辨证要点做一分析归纳,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刘红梅;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益气活血通脉饮治疗心绞痛64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0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休息、镇静、止痛、吸氧、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液及极化液(GIK)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组64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通脉饮.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4%,对照组为4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0.3%,对照组34.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活血通脉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

    作者:孟兆君;房泽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单侧孔抽吸引流清除术辅以活瘀复遂汤治疗72例脑内血肿

    目的 总结锥孔引流脑内血肿清除术的适应证与方法,以期指导临床.方法 选择CT提示混杂密度、高密度占位效应明显且部位较深的脑内血肿锥孔引流术,部分病人术后用尿激酶溶解冲洗并持续引流.恢复期辅以中医药治疗,方剂选取活瘀复遂汤.结果 72例病人中,死亡12例,术后症状立即缓解40例,术后症状缓慢恢复20例.术后3 d复查颅脑CT,占位效应解除,血肿基本引流干净.结论 锥孔引流脑内血肿清除术,并于恢复期辅以活瘀复遂汤治疗,能够使血肿引起的颅内高压得到缓解.

    作者:伊宝祉;张步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50例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阿立哌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门诊50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病人予以阿立哌唑治疗.剂量5 mg/d~15 mg/d,疗程1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PANSS总分及各量表分均自治疗7 d时开始下降,敌对、抑郁、焦虑症状都得到减轻,1个月后认知功能有所改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劳、恶心,但均较轻,病人能耐受,1周后缓解.结论 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作者:赵新苗;曲效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β2微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血、尿β2-微球蛋白浓度含量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内科2005年-2006年收治的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住院病人,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β2-MG和尿β2-MG,并同时常规肾功能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等.结果 β2-MG较血BUN,Cr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早期肾功能障碍的诊断早而敏感,且二者呈明显正相关;同时发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前后β2微球蛋白浓度有明显变化.结论 β2-MG浓度的检测可作为判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情及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凯歌;茹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治疗的世界性难题.SCI后的病理损害分为原发性SCI和继发性SCI.SCI治疗的难点有如何使缺损的神经元再生,如何恢复功能性轴突的传导功能.

    作者:赵宁;杨万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心理因素对口腔修复的影响

    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性的趋势.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1.3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

    作者:白立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进展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目前进展性卒中发病率逐渐增多,进展性卒中的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非进展性卒中高,进展性卒中与多种因素有关.现回顾分析72例进展性卒中病人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血管狭窄程度、心房纤颤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素,探讨发生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发生进展性卒中提供依据.

    作者:田步先;张宇红;孙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脑内c-fos蛋白表达的动态观察

    目的 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观察c-fos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癫痫持续状态后不同时间点脑内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癫痫持续状态后6 h,1 d时脑内c-fos蛋白表达高,3 d时表达次之,7 d时极少数表达并接近对照组表达水平.结论 癫痫持续状态后脑内c-fos蛋白表达持续较长时间;在此时期应给予干预措施,以减低脑内神经元损伤可能.

    作者:薛国芳;郑辑英;李光来;王荔;刘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12例临床分析

    急性脑出血大多为单发性,多发性少见.随着CT的广泛应用,急性多灶脑出血(acute multifocal cerebral hemorrhage,AMCH)的诊断率逐渐增高,同时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辛艳秋;李林;刘二梅;刘艳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天麻丹杜汤对高血压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天麻丹杜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采用尼群地平片、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片口服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天麻丹杜汤,对照组加用中药安慰剂,疗程4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血压、生活质量状况等.结果 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9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结论 天麻丹杜汤治疗高血压病可较好地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且安全,无毒副反应.

    作者:张京;罗发强;李树标;王球华;沈均南;刘桂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医药对冠脉搭桥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干预性研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主要病变是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着、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局部纤维化或钙化,造成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狭窄远端的心肌在运动甚至休息时出现缺血.

    作者:范辉;王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