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

阴津华;杨静;徐岐山

关键词:噻唑烷二酮类, 脂肪细胞, 增殖, 分化
摘要:目的 研究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物曲格列酮对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曲格列酮作用后,四唑盐(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油红O染色抽提法观察细胞分化.结果 浓度为1 μmol/L,10 μmol/L曲格列酮能够明显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同时也促进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结论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促进前脂肪细胞成熟,发挥脂肪组织完善的储脂和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在临床上,对于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应作为基础用药.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心功能不全病人心率变异分析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测定心率变异性(HRV)对心功能不全的意义.方法 心功能不全62例与正常人20名测定HRV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随心功能不全程度加重,HRV逐渐降低.结论 测定HRV有助于判定心功能不全程度和心脏自主神经受损关系,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瘀热阻窍证

    中风有急性期和恢复期之分.在急性期,中医学根据有无意识的改变把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仅有肢体经络形证而无神志改变者为中经络,同时有意识症状者为中脏腑,其中邪实窍闭者为闭证,正虚阴竭阳亡者为脱证.中风闭证多因风阳痰火蒙闭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中风急性期之风火相煽、痰瘀闭阻,源于血分瘀热,搏击不解,闭阻脑窍,而令邪热愈炽,瘀阻益甚,进而化火生风,进一步加重瘀热阻窍的病势.

    作者:袁园;过伟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稳心颗粒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心电变化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心电变化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06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每次1包(9 g),每日4次,温开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服用稳心颗粒4周后,心电图改善显效率36.9%,有效率51.7%,总有效率88.4%.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稳心颗粒对治疗急性脑梗死心电图异常者疗效确定.作用机制除直接抗心律失常外,还减轻了血液黏度增高和高凝状态引起心功能异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姚向荣;吕云利;杨暴;林允信;赵波;付志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脑心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脑心通和阿司匹林联用对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51例反复短暂脑缺血发作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4粒,每日3次,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心通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机制,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

    作者:鲁永菊;周蜜;谢辉;宋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颅脑损伤后脑梗死5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57例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 本组病例以14岁以下儿童外伤后发生脑梗死者居多占70.2%,病灶多位于一侧基底核区,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但有明确的外伤史,治疗效果较好.大面积脑梗死致昏迷、脑疝者及时诊断和手术治疗,可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采取综合治疗是挽救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保证.

    作者:薛国强;史益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癃闭合剂、普洛迪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尿潴留1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癃闭合剂和普洛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尿潴留的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尿潴留病人140例,随机分为癃闭合剂、普洛迪组(治疗组)和癃闭合剂中药组(单纯中药组)、普洛迪西药组(单纯西药组),观察3组病人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与单纯中药组、单纯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 癃闭合剂、普洛迪能有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尿潴留.

    作者:张宪忠;孙昊旻;李莉;朱继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稳心颗粒对糖尿病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糖尿病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48例糖尿病病人口服稳心颗粒3个月,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病人治疗前后HRV.结果 治疗后病人HRV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稳心颗粒能提高糖尿病病人的HRV,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作者:蒋芳勇;韦红卫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冠心病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期为冠心病辨证论治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病人68例,根据血瘀症和痰浊症诊断标准分为血瘀组33例,痰浊组35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组Hcy水平为(27.550±17.224) mmol/L,高于对照组(9.753±4.342) mmol/L(P<0.01);冠心病血瘀证组Hcy水平为(27.775±13.157) mmol/L,高于痰浊组(21.553±12.320) mmol/L(P<0.05).结论 Hcy水平升高程度可为冠心病的分型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冉旭;林凯旋;安辉;缪灿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CHD)是进展性疾病,可导致连续的临床事件,从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AS)、稳定型心绞痛(SAP)发展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AS的起使步骤[2],而粥样硬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and factor,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标志[3,4].vWF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g)、组织因子(TF)、凝血因子Ⅶ(F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与CHD密切相关.这些血栓形成因子参与早期血管粥样硬化损伤,促进冠状动脉斑块生长、血栓形成及临床预后的发展.现将vWF在CHD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阐述如下.

    作者:安国霞;李茹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哈伯因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哈伯因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42例血管性痴呆病人服用哈伯因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第12周各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哈伯因治疗12周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5.6分,ADL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反应.结论 哈伯因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作者:任雁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外伤性听觉损害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测在评估外伤;听觉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就我院收治的外伤后主诉听觉障碍者92例113耳,进行DPOAE测试,并绘制出DPOAE听力图.结果 外伤后听觉障碍组各频率点的DPOAE检出率和幅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DPOAE检测可用于评估外伤性听觉损害者的耳蜗功能状况.

    作者:郎小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通心络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血压病病人7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及通心络组(36例),两组用药疗程均为8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清脂蛋白,并采用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EDD).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NO,ED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ET浓度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通心络组NO,EDD治疗后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应用通心络胶囊可进一步改善高血压病病人的内皮舒张功能.

    作者:徐忠;王立真;候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地塞米松对兔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心肌无复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兔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血运重建后心肌无复流(NR)现象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降支60 min,继之解除结扎,重建血运,Ⅰ组、Ⅱ组、Ⅲ组、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5 mg,5.0 mg,10.0 mg和生理盐水5 mL.观察左室心肌NR范围、心肌梗死范围,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Ⅱ组与Ⅲ组的心肌NR范围、心肌梗死范围均显著低于Ⅰ组和对照组(P<0.01);Ⅱ组与Ⅲ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CK,TNF-α和IL-6血清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单次应用地塞米松可显著减轻实验性AMI血运重建后的心肌NR现象,缩小梗死范围,其作用效果与剂量相关.

    作者:张东霞;于卫;杨军;方毅民;袁国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安心颗粒对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凋亡基因Bcl-2及Fas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安心颗粒防治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安心颗粒小剂量组、安心颗粒大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造模,各用药组同时灌胃给药.连续给药6周后,分别用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Bcl-2,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安心颗粒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促进Bcl-2蛋白表述,抑制Fas蛋白的过渡表达,其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结论 安心颗粒能够上调心肌细胞Bcl-2蛋白、下调Fas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安心颗粒防治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方显明;韦斌;郎中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肌重构与心肌钙蛋白的关系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肌重构与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关系.方法 CHF病人60例,其中cTnI正常40例,cTnI升高20例.两组心脏彩超(UCG)指标做比较.结果 cTnI升高组左心房直径(LAD)、左心室直径(LVD)显著增加(P<0.05),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并且血cTnI与LAD,LVD呈正相关(P<0.05),与IVS,LVPW,LVEF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LVD和心力衰竭病史与cTnI升高呈正相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与cTnI升高呈负相关.结论 血cTnI浓度与心力衰竭病人心肌重构及心功能显著相关.监测及降低血cTnI,对防治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尔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急诊昏迷病人CT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诊昏迷病人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急诊昏迷病人的CT检查及救护过程.结果 以昏迷就诊的58例病人中,43例CT检查有异常发现,其中颅内出血34例,瘤卒中5例,考虑颅内感染2例,肿瘤2例.结论 CT检查可作为急诊昏迷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为病人的临床确诊和迅速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作者:令狐世平;徐荣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后脑心综合征(BHS)的心电图改变和发病机制.方法 对210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HS发病率为54.8%,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BHS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P<0.05),BHS的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假性心肌梗死样改变和心肌梗死.结论 BHS发生与脑血管疾病类型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血管疾病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齐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稳心颗粒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心律失常为冠心病常见临床表现,其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稳心颗粒疗效确切,而毒副反应小,能有效地抑制心律失常.临床用稳心颗粒加胺碘酮联用治疗48例心律失常,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物曲格列酮对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曲格列酮作用后,四唑盐(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油红O染色抽提法观察细胞分化.结果 浓度为1 μmol/L,10 μmol/L曲格列酮能够明显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同时也促进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结论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促进前脂肪细胞成熟,发挥脂肪组织完善的储脂和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在临床上,对于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应作为基础用药.

    作者:阴津华;杨静;徐岐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平肝祛痰化瘀治疗高血压伴肥胖30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平肝祛痰化瘀治疗对高血压伴肥胖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肥胖病人随机分为平肝祛痰化瘀加尼群地平组(治疗组)和非诺贝特加尼群地平组(对照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压、症状积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症状积分、TC、TG、HDL-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治疗组舒张压、症状积分、TC、LDL-C、体重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平肝祛痰化瘀治疗高血压伴肥胖病人有较好疗效.

    作者:高志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