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虚实分型辨治血管性痴呆80例临床观察

田立;宋立公

关键词:分型辨治, 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疾病, 脑功能障碍, 痰瘀阻络, 髓海不足, 临床研究, 临床疗效, 颗粒, 获得性, 智能, 治疗, 损害, 涤痰
摘要: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现对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髓海不足和痰瘀阻络、蒙蔽清窍证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以观察涤痰颗粒、回聪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应用研究进展

    红花是一味传统的活血祛瘀中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花,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供药用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红花为一类活血化瘀的代表药,常用于冠心病、脑血栓等多种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作者:祝美珍;胡国恒;肖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

    目的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86例,所有病人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住院病人1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SA组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A组为5.37%±1.30%,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应给予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王睿;吕吉元;王应志;贾永平;范春雨;高宇平;郭晓红;田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与体表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直接、直观的检查手段,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前必需的检查,是评价病变严重程度、估计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体表心电图(ECG)是诊断心肌缺血常用的无创性手段之一.冠状动脉病变与体表心电图表现存在一定的联系,现对216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心电图及CAG检查,并对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雷成宝;刘利平;郭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介素-2胸腔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目的 探讨导管持续引流联合胸腔注入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对恶性胸腔积液病人的疗效.方法 47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对照组导管持续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观察两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77%,优于对照组的47.62%(P<0.05).结论 导管持续引流联合岩舒注射液、白细胞介素-2胸腔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明显.

    作者:郝江天;梁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55例临床体会

    目的 通过观察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研究应用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可选择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55例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病人,给予顿服普罗帕酮300 mg,观察其疗效及转复的时间及副反应.结果 21例病人4 h内转复,8例病人4 h~8 h内转复,8 h内共转复29例(52.7%),心房颤动发作时间越长,转复率越低.结论 对于新近发生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式.

    作者:李翠莲;张海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舒血宁注射液是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为对该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进一步探讨,现对7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并与常规治疗者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艾娟;张明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推进冠心病血糖的防治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人数达到4 000万,且正以每年0.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病人将达到4 650万,而糖尿病前期人数将达到5 400万.糖代谢异常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大,心脏病变是糖尿病严重而突出的问题.据统计,糖尿病病人的死亡80%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所导致,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由冠心病引起的,提示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病危险.

    作者:雷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目前,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中风的康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针灸医学与康复医学因在适应证上有相同的疾病谱,治疗的切入时机也相同,在治疗方法和学科理论上更有极强的互补性[1].近年来,两者的结合疗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中风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就有关问题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刘锋;俞昌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丹芪葛酮对SHR肥厚心肌Gaq/11,PLC-β3及IP3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芪葛酮对肥厚心肌中Gaq/11,PLC-β3蛋白及IP3浓度的干预,并探讨其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行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制作心肌肥厚模型,随机分为非用药组(ND组)、卡托普利组(CAP组)和丹芪葛酮组(DGH组),每组各8只,另设正常Wister大鼠为对照组(CG组).于连续用药8周后取材,测定全心重/体重(HW/BW)、左室重/体重(LVW/BW)、左心室肌组织中Gaq/11,PLC-β3、蛋白及IP3浓度变化.结果 DGH组LVW/BW为(3.48±0.29)g/kg,与N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肥厚时,Gaq/11蛋白和PLC-β3岛蛋白表达无明显性差异,IP3浓度为(2.05±0.52)nmol/L,明显高于CG组的(0.71±0.18)nmol/L(P<0.01),应用丹芪葛酮和卡托普利治疗后,均有明显的干预作用.结论 肌醇磷脂途径可能参与心肌肥厚的病理过程,而丹芪葛酮组方有重塑心肌肥厚的作用.

    作者:高霞;戚沁园;周卫凤;严序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后循环缺血介入治疗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50例后循环缺血病人脑血管造影表现、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5例,梗死组25例,根据造影显示的血管病变情况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 TIA溶栓15例,1个月内再发2例,6个月后梗死1例;TIA支架10例,1个月内再发1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梗死溶栓25例,均取得明显疗效;支架治疗8例,6个月后无再狭窄发生.50例均无颅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结论 ①采用动脉内溶栓及支架治疗后循环缺血具有较好疗效;②TIA应与急性脑梗死一样得到同等重视,积极检查和治疗;③中药可能在减少再灌注损伤以及减少支架后再狭窄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童晨光;王小沙;张宝利;祁江峡;郭海燕;张晓晖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近况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属中医急症.其见证多端、变化迅速,可致危重证候,并大多有后遗症.许多临床工作者对中风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认为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方媛媛;张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降压药或降脂药,对照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10 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g静脉输注,两组治疗观察2周.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胸闷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5.0%(P<0.05),心悸、气短等伴随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67.5%(P<0.05).治疗组在用药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胸闷痛、心悸、气短等症状.

    作者:薛亚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影响.方法 将成功行PCI 50例病人按是否服用通冠胶囊分为气虚血瘀证西药常规组(对照组)和西药加通冠胶囊组(治疗组),于PCI术前1 d、术后3 d和术后30 d这3个时间点观察主要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和血瘀证评分.结果 PCI术后3 d气虚证积分较术前有所增高,术后30 d则明显升高.PCI术后3 d、术后30d血瘀证积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CI降低血瘀证积分是通过缓解心绞痛来实现的,对病人的舌象、脉象影响不大.治疗组PCI后30d气虚证积分和血瘀证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通冠胶囊可改善PCI后气虚证,进一步减轻血瘀证.

    作者:李健;张敏州;林晓忠;李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门诊就诊的84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桂利嗪(脑益嗪)口服,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养血清脑颗粒,连续观察3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P<0.05),脑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较脑益嗪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和脑血流速度.

    作者:毕淑珍;陈锦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扶正化瘀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每组各6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术后10 d开始灌胃给药,持续8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CX43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心肌梗死区域内,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CX43排列紊乱,阳性表达面积、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在梗死边缘区,扶正化瘀胶囊组CX43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模型组(P<0.01),积分光密度高于模型组(P<0.05),CX43排列紊乱有所减轻,阳性表达面积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卡托普利组CX43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模型组(P<0.01),积分光密度和阳性表达面积均高于模型组(P<0.05),CX43排列紊乱也有减轻.结论 扶正化瘀胶囊能够部分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的CX43重构.

    作者:吴爱明;王硕仁;张冬梅;赵明镜;吕晞滢;翟建英;孙逸坤;倪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参田琥珀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观察参田琥珀丸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属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的CHF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田琥珀丸6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47例仅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常规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人的临床心功能改善情况,测定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结果 治疗组临床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0.57%,优于对照组的80.85%(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显著(P<0.05).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参田琥珀丸可作为治疗CHF的重要辅助药物之一.

    作者:高建忠;王秀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7例

    目的 观察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需要保守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西医内科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通络方治疗.两组均在治疗15 d,30 d时评价临床疗效、血肿体积变化及吸收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49%,对照组为5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30 d血肿体积分别为33.71 mL±8.47 mL,16.50 mL±6.48 mL,1.31mL±1.40 mL;治疗15 d,30 d时的血肿吸收率分别为50.20%±4.74%,95.45%±6.53%,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吸收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15 d,30 d血肿的体积分别为24.30 mL±5.81 mL,13.20 mL±3.15 mL,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照组治疗15 d,30 d后血肿吸收率分别为30.03%±3.30%,67.20%±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血通络法用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韦永相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药酸枣仁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酸枣仁(semen ziziphi spinosae,SZS)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的干燥种子,功能宁心安神、益阴敛汗,为镇静安神的传统药物之一.现代医学对酸枣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心血管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能有效发挥镇静催眠、保护心肌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加强学习记忆能力等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陆晖;陆艳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止颤汤对帕金森病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帕金森病病人分成中药止颤汤治疗组(中药组)与西药培高利特(协良行)治疗组(西药组).两组病人药物治疗3个月后,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中的运动检查量表计分,比较治疗前后评分下降程度,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中药组治疗后UPDRS评分下降4.55分,西药组下降4.49分,两组治疗后UPDR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3.33%,优于西药组的53.33%(P<0.05).观察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毅;王慧新;李如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342例病人胸痛症状临床分析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就诊于心内科的病人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所致.这部分病人根据典型的病史及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能较快明确诊断.但仍有相当部分胸痛病人难以在短时间内明确诊断.现对我院心内科2006年1月-2006年12月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342例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郭晓萍;张艳霞;郝爱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