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肺栓塞血浆肌钙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张玲;文建平;刘瑞芳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 血浆肌钙蛋白, 右室功能, 大面积, 肺循环障碍, 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 外源性, 内源性, 肺动脉, 病死率, 指标, 诊断, 评估, 堵塞, 病人
摘要: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由于急性肺栓塞(APE)右室功能不全,病人病死率极高.因此探讨一个能简单快速评估急性肺栓塞预后的指标十分必要.近年来发现血浆肌钙蛋白(cTn Ⅰ)水平在肺栓塞诊断方面有一定的意义.大面积及次大面积肺栓塞cTn Ⅰ增高,考虑与右室功能障碍有关.本文旨在探讨cTn Ⅰ与右室功能、APE预后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以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以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1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加口服尼莫地平)与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记忆行为能力.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优于对照组的50%(P<0.05),观察组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作者:于晓刚;孙珊玲;程艳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加康复期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中药、针刺及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病人Fugl-Meyer(FMA)评分、Barthal指数(BI)及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8%,优于对照组的64%(P<0.05);两组治疗后FMA,B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进一步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青兰;朱瑞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常规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面瘫、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肖蕾;赵建国;王立新;张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240例急性期脑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模式和常规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1).且ADL、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可明显促进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生活能力及整体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凤英;刘云生;赵慧军;余和东;张毓芳;武瑞芳;高敏;段海风;张春霞;杨丽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DEACMP病人的急性期、假愈期、恢复期的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假愈期为(11.2±4.6)d,经治疗30 d内基本痊愈13例(36.11%),显著好转15例,总有效率77.78%.结论 DEACMP的影像学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相关,EEG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价值,及时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高天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加强临床科研管理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医院是临床实践的场所,其中心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防病治病,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也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医院普遍存在着临床工作量大、人员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临床科研工作,对医院管理者特别是科研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作者:孙跃忠;韩世范;刘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对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冠心痛病人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视情况给予调脂、降糖、降压等治疗,同时停服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阿替洛尔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2.1%,优于对照组的71.4%(P<0.05).心电图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副反应少,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效果更好.

    作者:王少学;沈红霞;张秀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的干预作用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5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28例在基础治疗上加丹参治疗,另选糖尿病未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20例为非治疗组.结果 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高于非治疗组;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炎症因子明显升高,丹参能明显减低炎症因子.

    作者:李芳平;宁艳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心脏外伤诊治14例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外伤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外伤病人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脏破裂急诊手术14例,抢救成功12例,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和迅速开胸行心脏修补、止血是成功抢救心脏外伤的关键.对于极度危重,尤其是濒死或心脏已停跳的病人,主张行急诊室剖胸术.

    作者:郭能瑞;毕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意义

    目的 提高临床对各种心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的重视,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用药,大程度降低用药风险。方法 通过手工收集本院常用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整理分析。结果 共统计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97种,发现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各项内容繁琐复杂,尤以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及特殊人群用药等项为重。结论 心血管类药物说明药物书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意义重大,但说明书项目烦琐很难掌握。是否可通过建立心血管药物说明书重点项目数据库来解决此难题。

    作者:陈维红;郝林娜;尹治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心通胶囊联合福辛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和福辛普利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疗效.方法 将76例早期EDN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福辛普利(10~20)m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血脂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脑心通胶囊和福辛普利联用能改善EDN病人的血液流变学、血脂和微循环,减少尿白蛋白的排出,减轻肾损害,改善肾功能.

    作者:张书申;王芳;乔苏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三尖瓣区大反流速度(Vmax),计算收缩期肺动脉压(PAPs);测定正常组及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血清中VEGF的含量及PAPs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PAP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卡托普利治疗较常规治疗更有助于肺心病病人肺动脉高压的缓解及VEGF含量的下降,VEGF可能参与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卡托普利缓解肺动脉高压可能与改善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调节肺血管重构有关.

    作者:王宝君;刘学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依那普利联合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46例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联合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6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和小剂量多巴胺,4周为1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全面评估心功能.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7%,LVEF由治疗前的(38.5±11.2)%增至(49.7±7.3)%(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那普利与多巴胺联合应用能彻底、全面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显著改善心功能,安全有效.

    作者:宣存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58例

    目的 观察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组)和单纯的眼针(对照组)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358例,基本痊愈148例(41.3%);对照组339例,基本痊愈93例(27.4%),两组基本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较单纯的眼针疗法获效显著.

    作者:孟庆良;孟凡辉;张海芝;孙沙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时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C3~C7夹脊穴穴位埋线方法,每10 d 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C3~C7夹脊穴、风池等,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人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优于常规夹脊穴为主的针刺方法.

    作者:赵利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64层螺旋CT联合hs-CRP检测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90例冠心病病人依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各30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hs-CRP,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hs-CRP,Hcy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炎症和Hcy与不稳定斑块破溃发生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邢金平;来春林;刘晓红;冀友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 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宏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65例

    为了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以及对蛋白尿的影响和不良反应,对2005年5月-200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肾性高血压病病人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雒跃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但至今尚无既有效、又安全、顺从性好的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西药与促心律失常作用几乎并存.因此,针对心律失常,临床医生常陷入两难境地.我院采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彦君;董永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缺氧预处理对大鼠钝性心肌挫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缺氧预处理(HPC)对大鼠钝性心肌挫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建立钝性心脏挫伤模型,并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心脏挫伤及缺氧预处理后Bcl-2、肌钙蛋白T(cTnT)的染色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①心脏挫伤2 h可见大鼠心肌cTnT明显脱失,随着时间延长挫伤组cTnT脱失逐渐加重,与单纯挫伤组相比缺氧预处理组cTnT的脱失显著减轻(P<0.05),对照组心肌未见明显脱失;②对照组有少量Bcl-2表达,单纯挫伤组随时间延长Bcl-2表达逐渐增多,与单纯挫伤组相比缺氧预处理组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Bcl-2的表达说明其参与了心脏挫伤后心肌损伤的形成.缺氧预处理对大鼠钝性心肌挫伤有保护作用,表现为HPC能减轻心肌细胞cTnT的脱失及促进Bcl-2的表达.

    作者:任剑波;张玲;孙俊红;王英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