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的干预作用

李芳平;宁艳辉

关键词:糖尿病, 血管病变, 炎症因子, 丹参
摘要: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5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28例在基础治疗上加丹参治疗,另选糖尿病未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20例为非治疗组.结果 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高于非治疗组;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炎症因子明显升高,丹参能明显减低炎症因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加康复期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中药、针刺及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病人Fugl-Meyer(FMA)评分、Barthal指数(BI)及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8%,优于对照组的64%(P<0.05);两组治疗后FMA,B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进一步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青兰;朱瑞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病人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CD4+,CD8+,CD4+/CD8+水平,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将脑梗死组分为轻、中、重3型,分析CD4+,CD8+,CD4+/CD8+与脑梗死轻重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病人CD3+,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而轻型脑梗死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病人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并与其病情轻重有关,中度、重度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存在显著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吴小姝;牛小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 结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456例江苏籍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血清脂蛋白(a)[Lp(a)],调查江苏人群血清Lp(a)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着显著关联,以及是否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个预测指标.方法 选择2002年7月1日-2003年4月30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因为胸闷、胸痛而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467例江苏籍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所有造影的结果均由有经验的心脏介入医生判读,将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对角支及右冠状动脉的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数相加,即得到冠状动脉病变分数(CS).所有病例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5 mL,经EDTA抗凝,进行血生化27项检查,从中获得Lp(a).然后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全部样本中,血清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分数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只是在老年(>55岁)男性,两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Lp(a)水平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较好的预测指标,但在老年男性中,其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陈波;杨志健;王连生;朱铁兵;曹克将;马文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培哚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影响.方法 建立双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2K1C)大鼠模型,将2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高血压组、培哚普利组,术后4周末开始灌胃培哚普利片2 mg/(kg·d),共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心脏重量/体重、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血管周围胶原容积分数(PVC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和假手术组相比,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心脏重量/体重、CVF及PVCA显著增加(P<0.01),TGF-β1表达上调(P<0.01).和高血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心脏重量/体重、CVF、PVCA及TGF-β1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以减轻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有关.

    作者:岳胜;李茹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前提条件必须是脑卒中,它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PSD症状一般在脑卒中后6个月至2年内严重,它直接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仅给病人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因此,对PSD的研究已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就PSD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姚能云;徐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64层螺旋CT联合hs-CRP检测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90例冠心病病人依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各30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hs-CRP,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hs-CRP,Hcy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炎症和Hcy与不稳定斑块破溃发生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邢金平;来春林;刘晓红;冀友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采纳广东省中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并确诊冠心病房颤的病人259例,记录其性别、年龄、病程、冠心病类型、合并危险因素、心室率、房颤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判别其中医证型.结果 各种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痰浊阻滞型居多,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排列为气滞血瘀型(32.4%)>痰浊阻滞型(26.3%)>心脾两虚型(15.4%)>肝肾阴虚型(13.5%)>水饮凌心型(8.1%)>心阳不振型(4.2%).结论 冠心病房颤病因以血瘀为主.血瘀、痰浊、气滞是冠心病房颤的主要病机.

    作者:尹克春;李星河;陈力;刘淑娟;周文斌;陈伟清;杨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阿司匹林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两组疗程的为7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7%,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2例(6.67%),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作者:韩文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B型利钠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B型利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被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列为2003年度医学十大进展之一.临床研究发现BNP通过利尿、利钠、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参与调节血压、血容量及盐平衡,对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房颤动(AF)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对BNP与上述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一阐述.

    作者:刘雪娜;蔡少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240例急性期脑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模式和常规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1).且ADL、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可明显促进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生活能力及整体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凤英;刘云生;赵慧军;余和东;张毓芳;武瑞芳;高敏;段海风;张春霞;杨丽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及其与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目的 比较氯吡格雷联用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时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揭示其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是否存在影响,明确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0例,入院后3 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后改为100 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又将联合用药组随机分为细胞色素氧化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组(A组,服阿托伐他汀10 mg~40 mg或辛伐他汀40 mg或洛伐他汀40 mg)和非CYP 3A4代谢的他汀组(B组,服氟伐他汀80 mg或普伐他汀20 mg)各20例,两周时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如前(仅观察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CYP 3A4代谢的他汀与非CYP 3A4代谢的他汀组相比较,在与氯吡格雷联用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用氯吡格雷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仲朝;李保;安健;王敬萍;杨滨;王慧仙;芦丽芳;高勇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对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冠心痛病人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视情况给予调脂、降糖、降压等治疗,同时停服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阿替洛尔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2.1%,优于对照组的71.4%(P<0.05).心电图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副反应少,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效果更好.

    作者:王少学;沈红霞;张秀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心脏外伤诊治14例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外伤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外伤病人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脏破裂急诊手术14例,抢救成功12例,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和迅速开胸行心脏修补、止血是成功抢救心脏外伤的关键.对于极度危重,尤其是濒死或心脏已停跳的病人,主张行急诊室剖胸术.

    作者:郭能瑞;毕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三七总皂苷)、解毒(黄连提取物)、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虎杖提取物、大黄醇提物)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70只(6~8)周龄小鼠ApoE基因敲除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13周后,待其形成成熟的AS斑块后,随机分为活血解毒组(虎杖提取物组、大黄醇提物组)、活血对照组(三七总皂苷组)、解毒对照组(黄连提取物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组).继续高脂喂养并按体重比折算的临床推荐剂量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3周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并取主动脉根部4个切面,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PPAR-γ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醇提物组及虎杖提取物组血清hs-CRP和sCD40 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解毒对照组黄连提取物主动脉斑块内PPAR-γ蛋白及基因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而中药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内NF-κB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临床推荐剂量治疗的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中,虎杖提取物和大黄醇提物可明显降低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炎症标志物hs-CRP及sCD40 L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活血或解毒组,但对PPAR-γ和NF-κB的作用并不明显.而黄连提取物却可明显增加具有抗AS炎症作用的保护性受体PPAR-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提示其作用环节有所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周明学;徐浩;陈可冀;温见燕;潘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 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宏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缺血中风急性期应用阴阳辨证的证候分级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中风病急性期采用阴阳辨证方法的证候学基础.方法 对1 150例次缺血中风急性期病人分别按照阴阳辨证标准及中风病辨证诊断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证候采集,并得出阴阳分类和证候辨证诊断的证候分级.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中风病六类证候分级对急性期阴阳两类别之间的意义.结果 风证、瘀血证是缺血中风病急性期共有的证候群,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及痰证是诊断为阳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阳类证诊断有意义的重要证候指标(P<0.05);气虚证是诊断阴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阴类证诊断起作用的证候指标(P<0.05).结论 阴阳辨证方法在缺血中风急性期应用有较可靠的中医证候学基础.能够为临床辨证服务.

    作者:缪晓路;黄燕;裴建;杨友松;王新志;谭吉林;李军;顾卫;曹晓岚;董梦久;魏江磊;汪涛;刘军;邹忆怀;陈眉;安冬青;董少龙;董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意义

    目的 提高临床对各种心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的重视,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用药,大程度降低用药风险。方法 通过手工收集本院常用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整理分析。结果 共统计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97种,发现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各项内容繁琐复杂,尤以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及特殊人群用药等项为重。结论 心血管类药物说明药物书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意义重大,但说明书项目烦琐很难掌握。是否可通过建立心血管药物说明书重点项目数据库来解决此难题。

    作者:陈维红;郝林娜;尹治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颞叶癫痫磁共振质子波谱研究进展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常见的癫痫类型,60%~70%是由海马硬化所致[1,2],伴顽固性癫痫发作,手术切除颞叶致痫灶预后良好[2,3].但治疗前必须明确癫痫类型、病灶的侧别、具体位置及病因诊断[1-4].这些问题,以前主要依赖脑电图,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检查方法.目前公认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是唯一可在活体无创地进行脑组织代谢产物测量的方法[5-7].本文就1H-MRS在TLE诊断中的地位、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可能的发展等综述如下.

    作者:郭兴华;李建丁;牛争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病人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9例),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CRP为(2.67±0.54)mg/L,较治疗前(4.36±0.42)mg/L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4.31±0.36)mg/L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33%,优于对照组的55.17%(P<0.05).结论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的作用.

    作者:牛永红;张玉平;牛宇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各种心律失常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28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心律失常发作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63.3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病人有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的作用.

    作者:孙小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