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娜;蔡少杭
目的 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的类型、特点、主要并发症及其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方法 收集376例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案例资料,按伤者一般资料、受伤部位、有无并发症、并发症的类型及伤残等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合性颅脑损伤120例,脑挫伤88例,颅骨骨折51例,颅内出血45例,头皮外伤72例.伤残程度以Ⅸ级、Ⅹ级伤残为主,共112例(36.6%);主要并发症为脑积水、癫痫、植物人状态等.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以头部复合性损伤多见,严重的脑挫伤为常见的损伤类型,并发症的诊断应掌握诊断标准,并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
作者:焦炎;梁新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三尖瓣区大反流速度(Vmax),计算收缩期肺动脉压(PAPs);测定正常组及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血清中VEGF的含量及PAPs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PAP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卡托普利治疗较常规治疗更有助于肺心病病人肺动脉高压的缓解及VEGF含量的下降,VEGF可能参与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卡托普利缓解肺动脉高压可能与改善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调节肺血管重构有关.
作者:王宝君;刘学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后遗症期3期.近年来,对于中医康复介入治疗中风的时间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观点强调其在中风后遗症期的重要作用,现就早期(2周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呙帆;方之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之疾患,罹病人多痛苦难耐,恳有药到病除之切.然而中西医各单一治疗此患疗效难尽如人意.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每获良效,除疾甚速.现以5个方面浅析如下.
作者:赵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复心汤对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的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复心汤治疗组(治疗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与对照组(7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率及左室舒张功能变化比较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更好地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功能,更有效的控制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作者:魏美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以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高血压组、阿托伐他汀组.术后4周末开始用阿托伐他汀50mg/(kg·d)连续灌胃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检测心肌胶原浓度、心肌总胶原容积分数(t-CVF)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心肌CTGF的表达.结果 高血压组尾动脉收缩压、心肌羟脯氨酸含量、t-CVF以及CTGF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大鼠的心肌羟脯氨酸含量、t-CVF和CTGF的表达低于高血压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武新民;李茹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医院是临床实践的场所,其中心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防病治病,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也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医院普遍存在着临床工作量大、人员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临床科研工作,对医院管理者特别是科研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作者:孙跃忠;韩世范;刘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影响.方法 建立双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2K1C)大鼠模型,将2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高血压组、培哚普利组,术后4周末开始灌胃培哚普利片2 mg/(kg·d),共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心脏重量/体重、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血管周围胶原容积分数(PVC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和假手术组相比,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心脏重量/体重、CVF及PVCA显著增加(P<0.01),TGF-β1表达上调(P<0.01).和高血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心脏重量/体重、CVF、PVCA及TGF-β1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以减轻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有关.
作者:岳胜;李茹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联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病人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对40例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者经6周~12周阿托伐他汀10 mg或20 mg,1次/日,口服治疗后,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g/d,对照组服安慰剂,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试验组hs-CRP及TG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G的降低与hs-CRP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在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不仅可使二者各自的调脂优势协同配合,而且可能增加二者的非调脂优势.
作者:马冬;胡国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普遍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内的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是不同于坏死的正常生理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它参与体内细胞数量的调节,并清除体内无功能的细胞、对机体有害的细胞、突变的细胞以及受到损伤后不能存活的细胞.
作者:孙薇;乙伶;李忠志;杨明;姚淮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携带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IL6,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观察外源基因IL-6的表达对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 RT-PCR扩增人IL-6cDNA序列,构建携带IL-6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293细胞中重组腺病毒Ad-IL6;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制备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在术前、术后尾静脉注射Ad-IL6,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以健康成年人血液单个核细胞成功扩增出IL-6 cDNA序列,并在293细胞中重组出腺病毒Ad-IL6;以1×109 pfu/200 μL的病毒剂量治疗,术前治疗组、术后治疗组和手术无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假手术组高,脑组织出现病理损伤;术前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术后治疗组和手术无治疗组低,脑组织病理损伤轻;而术后治疗组评分略高于手术无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神经毒性及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双重作用.损伤前IL-6的正常或高水平表达状态对随后的神经损伤可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在体内神经损伤激活了免疫反应后增加IL-6的表达,则起到加重损伤的负面效应.
作者:龚筱倩;苏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益肾化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诊断为VD的10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根据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评分高低分为A1组和A2组两亚组,口服自拟中药益肾化瘀汤.B组根据BSSD评分分为B1组和B2组,用石杉碱甲(哈伯因)片,A、B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痴呆症状的变化,并对病人的血液流变学、事件相关电位(ERP)中P300进行观察.结果 A组的综合疗效为77.9%,与B组的66.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智能评分,痴呆程度较轻的A1组与B1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与6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与B1组治疗后BSS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痴呆程度较重的A2组与B2组治疗后BSS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及P300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化瘀汤对VD有治疗效果,尤其对痴呆程度较轻的VD疗效明显.
作者:梅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缺氧预处理(HPC)对大鼠钝性心肌挫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建立钝性心脏挫伤模型,并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心脏挫伤及缺氧预处理后Bcl-2、肌钙蛋白T(cTnT)的染色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①心脏挫伤2 h可见大鼠心肌cTnT明显脱失,随着时间延长挫伤组cTnT脱失逐渐加重,与单纯挫伤组相比缺氧预处理组cTnT的脱失显著减轻(P<0.05),对照组心肌未见明显脱失;②对照组有少量Bcl-2表达,单纯挫伤组随时间延长Bcl-2表达逐渐增多,与单纯挫伤组相比缺氧预处理组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Bcl-2的表达说明其参与了心脏挫伤后心肌损伤的形成.缺氧预处理对大鼠钝性心肌挫伤有保护作用,表现为HPC能减轻心肌细胞cTnT的脱失及促进Bcl-2的表达.
作者:任剑波;张玲;孙俊红;王英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NSTEMI)及猝死.病情属于急性、多变、进展状态.心电图对ACS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的特征性、规律性演变,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在短时间内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可对70%~80%的心肌梗死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王勇;单卫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由于急性肺栓塞(APE)右室功能不全,病人病死率极高.因此探讨一个能简单快速评估急性肺栓塞预后的指标十分必要.近年来发现血浆肌钙蛋白(cTn Ⅰ)水平在肺栓塞诊断方面有一定的意义.大面积及次大面积肺栓塞cTn Ⅰ增高,考虑与右室功能障碍有关.本文旨在探讨cTn Ⅰ与右室功能、APE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玲;文建平;刘瑞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与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和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0.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胡志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参金宁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68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参金宁片治疗,对照组予心舒宝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92.5%,优于对照组的78.9%(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参金宁片治疗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优于心舒宝片.
作者:陈海滨;蔡敏;牛梅芳;张剑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组)和单纯的眼针(对照组)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358例,基本痊愈148例(41.3%);对照组339例,基本痊愈93例(27.4%),两组基本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较单纯的眼针疗法获效显著.
作者:孟庆良;孟凡辉;张海芝;孙沙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脏外伤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外伤病人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脏破裂急诊手术14例,抢救成功12例,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和迅速开胸行心脏修补、止血是成功抢救心脏外伤的关键.对于极度危重,尤其是濒死或心脏已停跳的病人,主张行急诊室剖胸术.
作者:郭能瑞;毕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前提条件必须是脑卒中,它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PSD症状一般在脑卒中后6个月至2年内严重,它直接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仅给病人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因此,对PSD的研究已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就PSD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姚能云;徐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