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太原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法医学分析

焦炎;梁新华

关键词:临床法医学, 道路交通事故, 颅脑损伤
摘要:目的 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的类型、特点、主要并发症及其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方法 收集376例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案例资料,按伤者一般资料、受伤部位、有无并发症、并发症的类型及伤残等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合性颅脑损伤120例,脑挫伤88例,颅骨骨折51例,颅内出血45例,头皮外伤72例.伤残程度以Ⅸ级、Ⅹ级伤残为主,共112例(36.6%);主要并发症为脑积水、癫痫、植物人状态等.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以头部复合性损伤多见,严重的脑挫伤为常见的损伤类型,并发症的诊断应掌握诊断标准,并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氩气中毒7例报道

    氩气为一惰性气体,所致氩性中毒少见,同时7例中毒更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7例因液态氩泄漏导致氩气中毒及1例出现氩气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贾婷;杨丽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活血降糖胶囊对T2DM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并发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1月龄SD大鼠45只,随机取8只为空白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其余为实验组,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灌服活血降糖胶囊悬浮液1.44 g/(kg·d)和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30 d后,取主动脉做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观察其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程度.结果 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模型组主动脉血管壁NF-κB表达明显增加,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均可降低其主动脉NF-κB表达(P<0.05).结论 活血降糖胶囊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壁NF-κB表达的作用,发挥对抗血管壁的炎性损伤作用.

    作者:黄霖;李迎新;刘华;陆冬晓;罗崇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及心电图表现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NSTEMI)及猝死.病情属于急性、多变、进展状态.心电图对ACS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的特征性、规律性演变,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在短时间内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可对70%~80%的心肌梗死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王勇;单卫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采纳广东省中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并确诊冠心病房颤的病人259例,记录其性别、年龄、病程、冠心病类型、合并危险因素、心室率、房颤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判别其中医证型.结果 各种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痰浊阻滞型居多,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排列为气滞血瘀型(32.4%)>痰浊阻滞型(26.3%)>心脾两虚型(15.4%)>肝肾阴虚型(13.5%)>水饮凌心型(8.1%)>心阳不振型(4.2%).结论 冠心病房颤病因以血瘀为主.血瘀、痰浊、气滞是冠心病房颤的主要病机.

    作者:尹克春;李星河;陈力;刘淑娟;周文斌;陈伟清;杨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B型利钠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B型利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被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列为2003年度医学十大进展之一.临床研究发现BNP通过利尿、利钠、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参与调节血压、血容量及盐平衡,对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房颤动(AF)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对BNP与上述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一阐述.

    作者:刘雪娜;蔡少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讨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之疾患,罹病人多痛苦难耐,恳有药到病除之切.然而中西医各单一治疗此患疗效难尽如人意.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每获良效,除疾甚速.现以5个方面浅析如下.

    作者:赵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各种心律失常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28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心律失常发作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63.3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病人有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的作用.

    作者:孙小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非洛地平联合坎地沙坦治疗高血压4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联合坎地沙坦的降压疗效.方法 将80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非洛地平组(B组,20例)、坎地沙坦组(C组20例)及联合用药组(A组,40例),疗程均为8周,观察3组的降压疗效.结果 A组总效率为97.5%,B组为70.0%,C组为60.0%.结论 非洛地平联合坎地沙坦治疗高血压优于其中单一药物治疗.

    作者:秦树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常规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面瘫、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肖蕾;赵建国;王立新;张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DEACMP病人的急性期、假愈期、恢复期的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假愈期为(11.2±4.6)d,经治疗30 d内基本痊愈13例(36.11%),显著好转15例,总有效率77.78%.结论 DEACMP的影像学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相关,EEG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价值,及时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高天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2005年7月-2007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病人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慢心律片,每次150 mg,每日3次,疗程均4周.每周做1次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6.76%,优于对照组的73.53%(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2.65%,优于对照组的77.94%(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优于慢心律.

    作者:陈洪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58例

    目的 观察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组)和单纯的眼针(对照组)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358例,基本痊愈148例(41.3%);对照组339例,基本痊愈93例(27.4%),两组基本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较单纯的眼针疗法获效显著.

    作者:孟庆良;孟凡辉;张海芝;孙沙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西医互补性在冠心病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灌注疗法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使病死率大大下降,已成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再灌注后会出现心肌无再流、再灌注损伤和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等临床问题.尽管中医不可能替代西医的再灌注疗法,但利用中西医的互补性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使再灌注疗法的疗效进一步提高.

    作者:吴时达;王静;付莉;陈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病人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9例),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CRP为(2.67±0.54)mg/L,较治疗前(4.36±0.42)mg/L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4.31±0.36)mg/L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33%,优于对照组的55.17%(P<0.05).结论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的作用.

    作者:牛永红;张玉平;牛宇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但至今尚无既有效、又安全、顺从性好的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西药与促心律失常作用几乎并存.因此,针对心律失常,临床医生常陷入两难境地.我院采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彦君;董永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 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宏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的干预作用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5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28例在基础治疗上加丹参治疗,另选糖尿病未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20例为非治疗组.结果 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高于非治疗组;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炎症因子明显升高,丹参能明显减低炎症因子.

    作者:李芳平;宁艳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三七总皂苷)、解毒(黄连提取物)、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虎杖提取物、大黄醇提物)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70只(6~8)周龄小鼠ApoE基因敲除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13周后,待其形成成熟的AS斑块后,随机分为活血解毒组(虎杖提取物组、大黄醇提物组)、活血对照组(三七总皂苷组)、解毒对照组(黄连提取物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组).继续高脂喂养并按体重比折算的临床推荐剂量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3周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并取主动脉根部4个切面,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PPAR-γ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醇提物组及虎杖提取物组血清hs-CRP和sCD40 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解毒对照组黄连提取物主动脉斑块内PPAR-γ蛋白及基因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而中药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内NF-κB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临床推荐剂量治疗的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中,虎杖提取物和大黄醇提物可明显降低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炎症标志物hs-CRP及sCD40 L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活血或解毒组,但对PPAR-γ和NF-κB的作用并不明显.而黄连提取物却可明显增加具有抗AS炎症作用的保护性受体PPAR-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提示其作用环节有所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周明学;徐浩;陈可冀;温见燕;潘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意义

    目的 提高临床对各种心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的重视,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用药,大程度降低用药风险。方法 通过手工收集本院常用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整理分析。结果 共统计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97种,发现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各项内容繁琐复杂,尤以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及特殊人群用药等项为重。结论 心血管类药物说明药物书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意义重大,但说明书项目烦琐很难掌握。是否可通过建立心血管药物说明书重点项目数据库来解决此难题。

    作者:陈维红;郝林娜;尹治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及CTGF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以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高血压组、阿托伐他汀组.术后4周末开始用阿托伐他汀50mg/(kg·d)连续灌胃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检测心肌胶原浓度、心肌总胶原容积分数(t-CVF)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心肌CTGF的表达.结果 高血压组尾动脉收缩压、心肌羟脯氨酸含量、t-CVF以及CTGF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大鼠的心肌羟脯氨酸含量、t-CVF和CTGF的表达低于高血压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武新民;李茹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