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血降糖胶囊对T2DM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黄霖;李迎新;刘华;陆冬晓;罗崇谦

关键词:活血降糖胶囊, 核因子-κB,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 观察活血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并发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1月龄SD大鼠45只,随机取8只为空白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其余为实验组,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灌服活血降糖胶囊悬浮液1.44 g/(kg·d)和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30 d后,取主动脉做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观察其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程度.结果 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模型组主动脉血管壁NF-κB表达明显增加,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均可降低其主动脉NF-κB表达(P<0.05).结论 活血降糖胶囊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壁NF-κB表达的作用,发挥对抗血管壁的炎性损伤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DEACMP病人的急性期、假愈期、恢复期的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假愈期为(11.2±4.6)d,经治疗30 d内基本痊愈13例(36.11%),显著好转15例,总有效率77.78%.结论 DEACMP的影像学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相关,EEG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价值,及时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高天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7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尿激酶溶栓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序贯入选1996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 AMI,并接受尿激酶溶栓的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选病人73例,其中溶栓再通45从事贸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开始时间、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溶栓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定性评价上述临床指标有助于判断AMI溶栓疗效.

    作者:赵宇卉;陈还珍;王兆宏;李小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 结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456例江苏籍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血清脂蛋白(a)[Lp(a)],调查江苏人群血清Lp(a)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着显著关联,以及是否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个预测指标.方法 选择2002年7月1日-2003年4月30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因为胸闷、胸痛而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467例江苏籍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所有造影的结果均由有经验的心脏介入医生判读,将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对角支及右冠状动脉的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数相加,即得到冠状动脉病变分数(CS).所有病例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5 mL,经EDTA抗凝,进行血生化27项检查,从中获得Lp(a).然后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全部样本中,血清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分数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只是在老年(>55岁)男性,两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Lp(a)水平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较好的预测指标,但在老年男性中,其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陈波;杨志健;王连生;朱铁兵;曹克将;马文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三七总皂苷)、解毒(黄连提取物)、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虎杖提取物、大黄醇提物)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70只(6~8)周龄小鼠ApoE基因敲除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13周后,待其形成成熟的AS斑块后,随机分为活血解毒组(虎杖提取物组、大黄醇提物组)、活血对照组(三七总皂苷组)、解毒对照组(黄连提取物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组).继续高脂喂养并按体重比折算的临床推荐剂量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3周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并取主动脉根部4个切面,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PPAR-γ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醇提物组及虎杖提取物组血清hs-CRP和sCD40 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解毒对照组黄连提取物主动脉斑块内PPAR-γ蛋白及基因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而中药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内NF-κB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临床推荐剂量治疗的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中,虎杖提取物和大黄醇提物可明显降低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炎症标志物hs-CRP及sCD40 L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活血或解毒组,但对PPAR-γ和NF-κB的作用并不明显.而黄连提取物却可明显增加具有抗AS炎症作用的保护性受体PPAR-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提示其作用环节有所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周明学;徐浩;陈可冀;温见燕;潘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手术病例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老年病人的代谢和代偿功能减退,尤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使手术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甚至麻醉意外偶有发生。鉴于此,我院对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人手术的麻醉方法进行了改进,即采用硬膜外加浅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武天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普遍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内的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是不同于坏死的正常生理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它参与体内细胞数量的调节,并清除体内无功能的细胞、对机体有害的细胞、突变的细胞以及受到损伤后不能存活的细胞.

    作者:孙薇;乙伶;李忠志;杨明;姚淮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复心汤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复心汤对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的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复心汤治疗组(治疗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与对照组(7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率及左室舒张功能变化比较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更好地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功能,更有效的控制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作者:魏美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23例急性中风病人舌象分析

    目前医学界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临床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观察舌象变化,可知病邪之浅深、脏腑之虚实[1].而中风病人的舌象变化多端,多能反映病情进退[2].在脑中风急性期,舌诊对辨证论治、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均有一定的价值.现对2006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123例脑中风病人舌象变化,结合其他体征,进行辨证施治,结果如下.

    作者:陈晓锋;巩文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三尖瓣区大反流速度(Vmax),计算收缩期肺动脉压(PAPs);测定正常组及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血清中VEGF的含量及PAPs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PAP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卡托普利治疗较常规治疗更有助于肺心病病人肺动脉高压的缓解及VEGF含量的下降,VEGF可能参与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卡托普利缓解肺动脉高压可能与改善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调节肺血管重构有关.

    作者:王宝君;刘学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病人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9例),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CRP为(2.67±0.54)mg/L,较治疗前(4.36±0.42)mg/L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4.31±0.36)mg/L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33%,优于对照组的55.17%(P<0.05).结论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的作用.

    作者:牛永红;张玉平;牛宇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高血压病病人血清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诺新康)对高血压病病人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 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积极控制血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PⅠCP,PⅢNP浓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高血压病病人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r=0.428 6、0.522 4,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或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PⅠCP,PⅢNP水平是反映高血压病病人心肌胶原合成活跃程度、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指标.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病人血清PⅠCP,PⅢNP水平,对逆转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具有明确的作用.

    作者:罗浩;聂志华;叶婧;郑侨克;陈旭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芍胶囊治疗.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9.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7.0%,均优于对照组的86.8%,78.9%(P<0.05).结论 常规治疗加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董永吉;王彦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氩气中毒7例报道

    氩气为一惰性气体,所致氩性中毒少见,同时7例中毒更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7例因液态氩泄漏导致氩气中毒及1例出现氩气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贾婷;杨丽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缺血中风急性期应用阴阳辨证的证候分级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中风病急性期采用阴阳辨证方法的证候学基础.方法 对1 150例次缺血中风急性期病人分别按照阴阳辨证标准及中风病辨证诊断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证候采集,并得出阴阳分类和证候辨证诊断的证候分级.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中风病六类证候分级对急性期阴阳两类别之间的意义.结果 风证、瘀血证是缺血中风病急性期共有的证候群,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及痰证是诊断为阳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阳类证诊断有意义的重要证候指标(P<0.05);气虚证是诊断阴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阴类证诊断起作用的证候指标(P<0.05).结论 阴阳辨证方法在缺血中风急性期应用有较可靠的中医证候学基础.能够为临床辨证服务.

    作者:缪晓路;黄燕;裴建;杨友松;王新志;谭吉林;李军;顾卫;曹晓岚;董梦久;魏江磊;汪涛;刘军;邹忆怀;陈眉;安冬青;董少龙;董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曲美他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与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和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0.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胡志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对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冠心痛病人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视情况给予调脂、降糖、降压等治疗,同时停服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阿替洛尔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2.1%,优于对照组的71.4%(P<0.05).心电图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副反应少,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效果更好.

    作者:王少学;沈红霞;张秀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64层螺旋CT联合hs-CRP检测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90例冠心病病人依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各30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hs-CRP,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hs-CRP,Hcy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炎症和Hcy与不稳定斑块破溃发生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邢金平;来春林;刘晓红;冀友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川芎嗪注射液配合静脉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

    急性肺动脉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由于其发病率高,易漏诊及误诊,因此是国内外重要的医疗问题之一.现对我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39例急性肺栓塞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孔晓梅;胡晓芸;许建英;杜永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水蛭滴丸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水蛭滴丸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水蛭滴丸加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0例)与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cy含量、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Hcy水平和血液黏稠度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Hcy水平与血液黏稠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水蛭滴丸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作者:刘霞;呼亚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高血压左室肥厚研究进展

    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是指由于高血压导致左室重量增加,包括心肌细胞肥大、结缔组织增生、细胞体积增大而细胞数目无变化.LVH可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化、超微结构、心肌能量代谢、舒张功能及供血变化,后导致心功能恶化.LVH一方面是心脏的适应性肥厚,是一种代偿机制;另一方面它又是心血管事件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随着高血压LVH进展,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减低,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等事件明显上升.

    作者:谭元生;李明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