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单卫东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后遗症期3期.近年来,对于中医康复介入治疗中风的时间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观点强调其在中风后遗症期的重要作用,现就早期(2周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呙帆;方之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脏外伤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外伤病人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脏破裂急诊手术14例,抢救成功12例,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和迅速开胸行心脏修补、止血是成功抢救心脏外伤的关键.对于极度危重,尤其是濒死或心脏已停跳的病人,主张行急诊室剖胸术.
作者:郭能瑞;毕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但至今尚无既有效、又安全、顺从性好的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西药与促心律失常作用几乎并存.因此,针对心律失常,临床医生常陷入两难境地.我院采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彦君;董永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对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冠心痛病人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视情况给予调脂、降糖、降压等治疗,同时停服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阿替洛尔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2.1%,优于对照组的71.4%(P<0.05).心电图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副反应少,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效果更好.
作者:王少学;沈红霞;张秀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判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冠心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根据CAG确定病变范围,以心电图Ⅲ导联、Ⅱ导联、aVL导联低电压(依次为指标A、指标B、指标C),电轴左偏(指标D)、V5和V6导联ST改变(指标E)及合并心律失常(指标F)作为判别标准.结果 192例病人中,单支病变74例,双支病变65例,多支病变53例;各指标识别多支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0.19%、83.45%;15.09%、85.61%;22.64%、80.58%;52.83%、67.63%;71.70%、60.43%;28.30%、84.89%.V5和V6导联ST的敏感性高,Ⅱ导联低电压的特异性高,合并心律失常的准确性高.结论 心电图改变有助于初步判别冠心病的多支病变.
作者:杨晓帆;宫剑滨;江时森;陈锐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诺新康)对高血压病病人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 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积极控制血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PⅠCP,PⅢNP浓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高血压病病人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r=0.428 6、0.522 4,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或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PⅠCP,PⅢNP水平是反映高血压病病人心肌胶原合成活跃程度、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指标.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病人血清PⅠCP,PⅢNP水平,对逆转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具有明确的作用.
作者:罗浩;聂志华;叶婧;郑侨克;陈旭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灌注疗法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使病死率大大下降,已成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再灌注后会出现心肌无再流、再灌注损伤和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等临床问题.尽管中医不可能替代西医的再灌注疗法,但利用中西医的互补性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使再灌注疗法的疗效进一步提高.
作者:吴时达;王静;付莉;陈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与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和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0.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胡志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CHF优于单纯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
作者:程凤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结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456例江苏籍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血清脂蛋白(a)[Lp(a)],调查江苏人群血清Lp(a)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着显著关联,以及是否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个预测指标.方法 选择2002年7月1日-2003年4月30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因为胸闷、胸痛而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467例江苏籍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所有造影的结果均由有经验的心脏介入医生判读,将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对角支及右冠状动脉的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数相加,即得到冠状动脉病变分数(CS).所有病例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5 mL,经EDTA抗凝,进行血生化27项检查,从中获得Lp(a).然后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全部样本中,血清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分数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只是在老年(>55岁)男性,两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Lp(a)水平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较好的预测指标,但在老年男性中,其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陈波;杨志健;王连生;朱铁兵;曹克将;马文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ST段抬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2例STEMI急诊PCI病人分为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小于50%组(A组)与大于50%组(B组),分析STEMI急诊PCI后2 h内ST段抬高的高导联的ST段下降幅度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A组与B组比较,A组年龄较大、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较多、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较高、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较多(P<0.05).结论 对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分析是一项相对简单、可行性较好的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评估指标,入院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是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小于50%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李瑜林;杨丽峰;薛伟珍;姜兆秀;陈小平;马登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 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宏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NSTEMI)及猝死.病情属于急性、多变、进展状态.心电图对ACS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的特征性、规律性演变,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在短时间内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可对70%~80%的心肌梗死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王勇;单卫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前提条件必须是脑卒中,它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PSD症状一般在脑卒中后6个月至2年内严重,它直接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仅给病人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因此,对PSD的研究已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就PSD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姚能云;徐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复心汤对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的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复心汤治疗组(治疗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与对照组(7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率及左室舒张功能变化比较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更好地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功能,更有效的控制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作者:魏美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普遍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内的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是不同于坏死的正常生理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它参与体内细胞数量的调节,并清除体内无功能的细胞、对机体有害的细胞、突变的细胞以及受到损伤后不能存活的细胞.
作者:孙薇;乙伶;李忠志;杨明;姚淮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以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1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加口服尼莫地平)与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记忆行为能力.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优于对照组的50%(P<0.05),观察组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作者:于晓刚;孙珊玲;程艳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联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病人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对40例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者经6周~12周阿托伐他汀10 mg或20 mg,1次/日,口服治疗后,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g/d,对照组服安慰剂,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试验组hs-CRP及TG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G的降低与hs-CRP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在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不仅可使二者各自的调脂优势协同配合,而且可能增加二者的非调脂优势.
作者:马冬;胡国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益肾化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诊断为VD的10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根据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评分高低分为A1组和A2组两亚组,口服自拟中药益肾化瘀汤.B组根据BSSD评分分为B1组和B2组,用石杉碱甲(哈伯因)片,A、B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痴呆症状的变化,并对病人的血液流变学、事件相关电位(ERP)中P300进行观察.结果 A组的综合疗效为77.9%,与B组的66.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智能评分,痴呆程度较轻的A1组与B1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与6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与B1组治疗后BSS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痴呆程度较重的A2组与B2组治疗后BSS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及P300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化瘀汤对VD有治疗效果,尤其对痴呆程度较轻的VD疗效明显.
作者:梅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常见的癫痫类型,60%~70%是由海马硬化所致[1,2],伴顽固性癫痫发作,手术切除颞叶致痫灶预后良好[2,3].但治疗前必须明确癫痫类型、病灶的侧别、具体位置及病因诊断[1-4].这些问题,以前主要依赖脑电图,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检查方法.目前公认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是唯一可在活体无创地进行脑组织代谢产物测量的方法[5-7].本文就1H-MRS在TLE诊断中的地位、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可能的发展等综述如下.
作者:郭兴华;李建丁;牛争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