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伐他汀加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血脂异常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马冬;胡国勋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丹红注射液, 混合性血脂异常, 高敏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联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病人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对40例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者经6周~12周阿托伐他汀10 mg或20 mg,1次/日,口服治疗后,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g/d,对照组服安慰剂,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试验组hs-CRP及TG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G的降低与hs-CRP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在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不仅可使二者各自的调脂优势协同配合,而且可能增加二者的非调脂优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活血降糖胶囊对T2DM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并发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1月龄SD大鼠45只,随机取8只为空白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其余为实验组,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灌服活血降糖胶囊悬浮液1.44 g/(kg·d)和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30 d后,取主动脉做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观察其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程度.结果 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模型组主动脉血管壁NF-κB表达明显增加,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均可降低其主动脉NF-κB表达(P<0.05).结论 活血降糖胶囊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壁NF-κB表达的作用,发挥对抗血管壁的炎性损伤作用.

    作者:黄霖;李迎新;刘华;陆冬晓;罗崇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加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血脂异常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联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病人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对40例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者经6周~12周阿托伐他汀10 mg或20 mg,1次/日,口服治疗后,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g/d,对照组服安慰剂,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试验组hs-CRP及TG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G的降低与hs-CRP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在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不仅可使二者各自的调脂优势协同配合,而且可能增加二者的非调脂优势.

    作者:马冬;胡国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65例

    为了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以及对蛋白尿的影响和不良反应,对2005年5月-200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肾性高血压病病人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雒跃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颞叶癫痫磁共振质子波谱研究进展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常见的癫痫类型,60%~70%是由海马硬化所致[1,2],伴顽固性癫痫发作,手术切除颞叶致痫灶预后良好[2,3].但治疗前必须明确癫痫类型、病灶的侧别、具体位置及病因诊断[1-4].这些问题,以前主要依赖脑电图,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检查方法.目前公认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是唯一可在活体无创地进行脑组织代谢产物测量的方法[5-7].本文就1H-MRS在TLE诊断中的地位、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可能的发展等综述如下.

    作者:郭兴华;李建丁;牛争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及CTGF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以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高血压组、阿托伐他汀组.术后4周末开始用阿托伐他汀50mg/(kg·d)连续灌胃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检测心肌胶原浓度、心肌总胶原容积分数(t-CVF)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心肌CTGF的表达.结果 高血压组尾动脉收缩压、心肌羟脯氨酸含量、t-CVF以及CTGF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大鼠的心肌羟脯氨酸含量、t-CVF和CTGF的表达低于高血压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武新民;李茹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芍胶囊治疗.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9.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7.0%,均优于对照组的86.8%,78.9%(P<0.05).结论 常规治疗加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董永吉;王彦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加康复期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中药、针刺及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病人Fugl-Meyer(FMA)评分、Barthal指数(BI)及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8%,优于对照组的64%(P<0.05);两组治疗后FMA,B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进一步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青兰;朱瑞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三尖瓣区大反流速度(Vmax),计算收缩期肺动脉压(PAPs);测定正常组及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血清中VEGF的含量及PAPs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PAP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卡托普利治疗较常规治疗更有助于肺心病病人肺动脉高压的缓解及VEGF含量的下降,VEGF可能参与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卡托普利缓解肺动脉高压可能与改善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调节肺血管重构有关.

    作者:王宝君;刘学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常规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面瘫、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肖蕾;赵建国;王立新;张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讨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之疾患,罹病人多痛苦难耐,恳有药到病除之切.然而中西医各单一治疗此患疗效难尽如人意.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每获良效,除疾甚速.现以5个方面浅析如下.

    作者:赵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心脏外伤诊治14例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外伤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外伤病人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脏破裂急诊手术14例,抢救成功12例,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和迅速开胸行心脏修补、止血是成功抢救心脏外伤的关键.对于极度危重,尤其是濒死或心脏已停跳的病人,主张行急诊室剖胸术.

    作者:郭能瑞;毕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对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冠心痛病人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视情况给予调脂、降糖、降压等治疗,同时停服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阿替洛尔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2.1%,优于对照组的71.4%(P<0.05).心电图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副反应少,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效果更好.

    作者:王少学;沈红霞;张秀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 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宏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DEACMP病人的急性期、假愈期、恢复期的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假愈期为(11.2±4.6)d,经治疗30 d内基本痊愈13例(36.11%),显著好转15例,总有效率77.78%.结论 DEACMP的影像学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相关,EEG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价值,及时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高天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病人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CD4+,CD8+,CD4+/CD8+水平,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将脑梗死组分为轻、中、重3型,分析CD4+,CD8+,CD4+/CD8+与脑梗死轻重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病人CD3+,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而轻型脑梗死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病人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并与其病情轻重有关,中度、重度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存在显著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吴小姝;牛小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重组腺病毒表达IL-6基因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 构建携带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IL6,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观察外源基因IL-6的表达对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 RT-PCR扩增人IL-6cDNA序列,构建携带IL-6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293细胞中重组腺病毒Ad-IL6;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制备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在术前、术后尾静脉注射Ad-IL6,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以健康成年人血液单个核细胞成功扩增出IL-6 cDNA序列,并在293细胞中重组出腺病毒Ad-IL6;以1×109 pfu/200 μL的病毒剂量治疗,术前治疗组、术后治疗组和手术无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假手术组高,脑组织出现病理损伤;术前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术后治疗组和手术无治疗组低,脑组织病理损伤轻;而术后治疗组评分略高于手术无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神经毒性及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双重作用.损伤前IL-6的正常或高水平表达状态对随后的神经损伤可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在体内神经损伤激活了免疫反应后增加IL-6的表达,则起到加重损伤的负面效应.

    作者:龚筱倩;苏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高血压左室肥厚研究进展

    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是指由于高血压导致左室重量增加,包括心肌细胞肥大、结缔组织增生、细胞体积增大而细胞数目无变化.LVH可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化、超微结构、心肌能量代谢、舒张功能及供血变化,后导致心功能恶化.LVH一方面是心脏的适应性肥厚,是一种代偿机制;另一方面它又是心血管事件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随着高血压LVH进展,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减低,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等事件明显上升.

    作者:谭元生;李明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240例急性期脑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模式和常规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1).且ADL、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可明显促进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生活能力及整体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凤英;刘云生;赵慧军;余和东;张毓芳;武瑞芳;高敏;段海风;张春霞;杨丽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手术病例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老年病人的代谢和代偿功能减退,尤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使手术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甚至麻醉意外偶有发生。鉴于此,我院对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人手术的麻醉方法进行了改进,即采用硬膜外加浅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武天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心电图判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

    目的 探讨心电图判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冠心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根据CAG确定病变范围,以心电图Ⅲ导联、Ⅱ导联、aVL导联低电压(依次为指标A、指标B、指标C),电轴左偏(指标D)、V5和V6导联ST改变(指标E)及合并心律失常(指标F)作为判别标准.结果 192例病人中,单支病变74例,双支病变65例,多支病变53例;各指标识别多支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0.19%、83.45%;15.09%、85.61%;22.64%、80.58%;52.83%、67.63%;71.70%、60.43%;28.30%、84.89%.V5和V6导联ST的敏感性高,Ⅱ导联低电压的特异性高,合并心律失常的准确性高.结论 心电图改变有助于初步判别冠心病的多支病变.

    作者:杨晓帆;宫剑滨;江时森;陈锐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