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能瑞;毕建平
B型利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被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列为2003年度医学十大进展之一.临床研究发现BNP通过利尿、利钠、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参与调节血压、血容量及盐平衡,对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房颤动(AF)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对BNP与上述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一阐述.
作者:刘雪娜;蔡少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风病急性期采用阴阳辨证方法的证候学基础.方法 对1 150例次缺血中风急性期病人分别按照阴阳辨证标准及中风病辨证诊断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证候采集,并得出阴阳分类和证候辨证诊断的证候分级.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中风病六类证候分级对急性期阴阳两类别之间的意义.结果 风证、瘀血证是缺血中风病急性期共有的证候群,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及痰证是诊断为阳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阳类证诊断有意义的重要证候指标(P<0.05);气虚证是诊断阴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阴类证诊断起作用的证候指标(P<0.05).结论 阴阳辨证方法在缺血中风急性期应用有较可靠的中医证候学基础.能够为临床辨证服务.
作者:缪晓路;黄燕;裴建;杨友松;王新志;谭吉林;李军;顾卫;曹晓岚;董梦久;魏江磊;汪涛;刘军;邹忆怀;陈眉;安冬青;董少龙;董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脏外伤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外伤病人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脏破裂急诊手术14例,抢救成功12例,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和迅速开胸行心脏修补、止血是成功抢救心脏外伤的关键.对于极度危重,尤其是濒死或心脏已停跳的病人,主张行急诊室剖胸术.
作者:郭能瑞;毕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氯吡格雷联用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时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揭示其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是否存在影响,明确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0例,入院后3 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后改为100 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又将联合用药组随机分为细胞色素氧化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组(A组,服阿托伐他汀10 mg~40 mg或辛伐他汀40 mg或洛伐他汀40 mg)和非CYP 3A4代谢的他汀组(B组,服氟伐他汀80 mg或普伐他汀20 mg)各20例,两周时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如前(仅观察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CYP 3A4代谢的他汀与非CYP 3A4代谢的他汀组相比较,在与氯吡格雷联用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用氯吡格雷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仲朝;李保;安健;王敬萍;杨滨;王慧仙;芦丽芳;高勇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病人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9例),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CRP为(2.67±0.54)mg/L,较治疗前(4.36±0.42)mg/L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4.31±0.36)mg/L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33%,优于对照组的55.17%(P<0.05).结论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的作用.
作者:牛永红;张玉平;牛宇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常规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面瘫、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肖蕾;赵建国;王立新;张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时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C3~C7夹脊穴穴位埋线方法,每10 d 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C3~C7夹脊穴、风池等,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人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优于常规夹脊穴为主的针刺方法.
作者:赵利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联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病人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对40例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合并混合性血脂异常者经6周~12周阿托伐他汀10 mg或20 mg,1次/日,口服治疗后,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g/d,对照组服安慰剂,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试验组hs-CRP及TG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G的降低与hs-CRP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在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不仅可使二者各自的调脂优势协同配合,而且可能增加二者的非调脂优势.
作者:马冬;胡国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提高临床对各种心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的重视,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用药,大程度降低用药风险。方法 通过手工收集本院常用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整理分析。结果 共统计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97种,发现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各项内容繁琐复杂,尤以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及特殊人群用药等项为重。结论 心血管类药物说明药物书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意义重大,但说明书项目烦琐很难掌握。是否可通过建立心血管药物说明书重点项目数据库来解决此难题。
作者:陈维红;郝林娜;尹治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 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宏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病人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CD4+,CD8+,CD4+/CD8+水平,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将脑梗死组分为轻、中、重3型,分析CD4+,CD8+,CD4+/CD8+与脑梗死轻重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病人CD3+,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而轻型脑梗死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病人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并与其病情轻重有关,中度、重度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存在显著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吴小姝;牛小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诺新康)对高血压病病人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 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积极控制血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PⅠCP,PⅢNP浓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高血压病病人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r=0.428 6、0.522 4,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或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PⅠCP,PⅢNP水平是反映高血压病病人心肌胶原合成活跃程度、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指标.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病人血清PⅠCP,PⅢNP水平,对逆转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具有明确的作用.
作者:罗浩;聂志华;叶婧;郑侨克;陈旭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常见的癫痫类型,60%~70%是由海马硬化所致[1,2],伴顽固性癫痫发作,手术切除颞叶致痫灶预后良好[2,3].但治疗前必须明确癫痫类型、病灶的侧别、具体位置及病因诊断[1-4].这些问题,以前主要依赖脑电图,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检查方法.目前公认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是唯一可在活体无创地进行脑组织代谢产物测量的方法[5-7].本文就1H-MRS在TLE诊断中的地位、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可能的发展等综述如下.
作者:郭兴华;李建丁;牛争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两组疗程的为7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7%,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2例(6.67%),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作者:韩文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边支血管累及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102例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据病变形态分为A组(边支血管开口处狭窄<50%)、B组(边支血管开口处狭窄50%~70%).观察支架置入时对各组边支血管开口的影响及其与hs-CRP水平间的关系.结果 支架置入时对边支血管血流无影响、轻度影响、明显影响的病人在两组内比较hs-CRP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发生病例数B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但在对边支血管血流同等影响程度的病人间比较,hs-CRP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时边支血管累及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高宇平;吕吉元;贾永平;范春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各种心律失常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28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心律失常发作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63.3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病人有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的作用.
作者:孙小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为了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以及对蛋白尿的影响和不良反应,对2005年5月-200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肾性高血压病病人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雒跃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前医学界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临床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观察舌象变化,可知病邪之浅深、脏腑之虚实[1].而中风病人的舌象变化多端,多能反映病情进退[2].在脑中风急性期,舌诊对辨证论治、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均有一定的价值.现对2006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123例脑中风病人舌象变化,结合其他体征,进行辨证施治,结果如下.
作者:陈晓锋;巩文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NSTEMI)及猝死.病情属于急性、多变、进展状态.心电图对ACS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的特征性、规律性演变,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在短时间内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可对70%~80%的心肌梗死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王勇;单卫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240例急性期脑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模式和常规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1).且ADL、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可明显促进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生活能力及整体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凤英;刘云生;赵慧军;余和东;张毓芳;武瑞芳;高敏;段海风;张春霞;杨丽凤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