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存富
目的 观察参金宁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68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参金宁片治疗,对照组予心舒宝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92.5%,优于对照组的78.9%(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参金宁片治疗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优于心舒宝片.
作者:陈海滨;蔡敏;牛梅芳;张剑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常规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面瘫、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肖蕾;赵建国;王立新;张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联合坎地沙坦的降压疗效.方法 将80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非洛地平组(B组,20例)、坎地沙坦组(C组20例)及联合用药组(A组,40例),疗程均为8周,观察3组的降压疗效.结果 A组总效率为97.5%,B组为70.0%,C组为60.0%.结论 非洛地平联合坎地沙坦治疗高血压优于其中单一药物治疗.
作者:秦树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以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高血压组、阿托伐他汀组.术后4周末开始用阿托伐他汀50mg/(kg·d)连续灌胃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检测心肌胶原浓度、心肌总胶原容积分数(t-CVF)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心肌CTGF的表达.结果 高血压组尾动脉收缩压、心肌羟脯氨酸含量、t-CVF以及CTGF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大鼠的心肌羟脯氨酸含量、t-CVF和CTGF的表达低于高血压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武新民;李茹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活血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并发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1月龄SD大鼠45只,随机取8只为空白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其余为实验组,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灌服活血降糖胶囊悬浮液1.44 g/(kg·d)和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30 d后,取主动脉做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观察其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程度.结果 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模型组主动脉血管壁NF-κB表达明显增加,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均可降低其主动脉NF-κB表达(P<0.05).结论 活血降糖胶囊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壁NF-κB表达的作用,发挥对抗血管壁的炎性损伤作用.
作者:黄霖;李迎新;刘华;陆冬晓;罗崇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各种心律失常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28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心律失常发作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63.3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病人有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的作用.
作者:孙小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运动-静息心肌显像中不同显像方式及显像结果异常类型对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追踪了206例行运动-静息(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人,随访时间(1~56)个月,随访间期为(33.25±14.95)个月,出现心脏事件终止随访,未发生心脏事件者随访皆大于18个月.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梗死面积扩大及再血管化治疗.结果 约206例在一周内经历运动-静息心肌显像,正常组133例,可逆性灌注缺损组20例,不可逆性灌注缺损组51例,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65.0%,7.8%,经多样本率两两比较的χ2分割法分析可逆性灌注缺损灌注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与正常组和不可逆性灌注缺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0),而后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0).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3组累积未发生心脏事件率曲线,3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9,P<0.001),其中可逆性灌注缺损组预后差;不同显像方式中,静息与运动方式均阴性或均阳性对心脏事件的发生有显著差异(χ2值分别为8.94和5.80,P<0.05).结论 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示可逆性灌注缺损是估测心脏事件发生的良好指标,运动显像阴性的病人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静息显像阴性者.
作者:武志芳;李思进;刘海燕;刘建中;王进;胡光;张万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氩气为一惰性气体,所致氩性中毒少见,同时7例中毒更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7例因液态氩泄漏导致氩气中毒及1例出现氩气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贾婷;杨丽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医院是临床实践的场所,其中心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防病治病,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也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医院普遍存在着临床工作量大、人员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临床科研工作,对医院管理者特别是科研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作者:孙跃忠;韩世范;刘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芍胶囊治疗.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9.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7.0%,均优于对照组的86.8%,78.9%(P<0.05).结论 常规治疗加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董永吉;王彦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携带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IL6,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观察外源基因IL-6的表达对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 RT-PCR扩增人IL-6cDNA序列,构建携带IL-6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293细胞中重组腺病毒Ad-IL6;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制备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在术前、术后尾静脉注射Ad-IL6,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以健康成年人血液单个核细胞成功扩增出IL-6 cDNA序列,并在293细胞中重组出腺病毒Ad-IL6;以1×109 pfu/200 μL的病毒剂量治疗,术前治疗组、术后治疗组和手术无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假手术组高,脑组织出现病理损伤;术前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术后治疗组和手术无治疗组低,脑组织病理损伤轻;而术后治疗组评分略高于手术无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神经毒性及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双重作用.损伤前IL-6的正常或高水平表达状态对随后的神经损伤可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在体内神经损伤激活了免疫反应后增加IL-6的表达,则起到加重损伤的负面效应.
作者:龚筱倩;苏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前提条件必须是脑卒中,它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PSD症状一般在脑卒中后6个月至2年内严重,它直接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仅给病人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因此,对PSD的研究已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就PSD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姚能云;徐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加康复期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中药、针刺及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病人Fugl-Meyer(FMA)评分、Barthal指数(BI)及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8%,优于对照组的64%(P<0.05);两组治疗后FMA,B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进一步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青兰;朱瑞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手术病例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老年病人的代谢和代偿功能减退,尤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使手术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甚至麻醉意外偶有发生。鉴于此,我院对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人手术的麻醉方法进行了改进,即采用硬膜外加浅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武天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2005年7月-2007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病人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慢心律片,每次150 mg,每日3次,疗程均4周.每周做1次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6.76%,优于对照组的73.53%(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2.65%,优于对照组的77.94%(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优于慢心律.
作者:陈洪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三尖瓣区大反流速度(Vmax),计算收缩期肺动脉压(PAPs);测定正常组及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血清中VEGF的含量及PAPs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PAP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卡托普利治疗较常规治疗更有助于肺心病病人肺动脉高压的缓解及VEGF含量的下降,VEGF可能参与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卡托普利缓解肺动脉高压可能与改善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调节肺血管重构有关.
作者:王宝君;刘学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两组疗程的为7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7%,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2例(6.67%),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作者:韩文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NSTEMI)及猝死.病情属于急性、多变、进展状态.心电图对ACS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的特征性、规律性演变,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在短时间内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可对70%~80%的心肌梗死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王勇;单卫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益肾化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诊断为VD的10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根据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评分高低分为A1组和A2组两亚组,口服自拟中药益肾化瘀汤.B组根据BSSD评分分为B1组和B2组,用石杉碱甲(哈伯因)片,A、B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痴呆症状的变化,并对病人的血液流变学、事件相关电位(ERP)中P300进行观察.结果 A组的综合疗效为77.9%,与B组的66.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智能评分,痴呆程度较轻的A1组与B1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与6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与B1组治疗后BSS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痴呆程度较重的A2组与B2组治疗后BSS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及P300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化瘀汤对VD有治疗效果,尤其对痴呆程度较轻的VD疗效明显.
作者:梅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前医学界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临床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观察舌象变化,可知病邪之浅深、脏腑之虚实[1].而中风病人的舌象变化多端,多能反映病情进退[2].在脑中风急性期,舌诊对辨证论治、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均有一定的价值.现对2006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123例脑中风病人舌象变化,结合其他体征,进行辨证施治,结果如下.
作者:陈晓锋;巩文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