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强;黄孟军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序贯入选1996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 AMI,并接受尿激酶溶栓的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选病人73例,其中溶栓再通45从事贸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开始时间、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溶栓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定性评价上述临床指标有助于判断AMI溶栓疗效.
作者:赵宇卉;陈还珍;王兆宏;李小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判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冠心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根据CAG确定病变范围,以心电图Ⅲ导联、Ⅱ导联、aVL导联低电压(依次为指标A、指标B、指标C),电轴左偏(指标D)、V5和V6导联ST改变(指标E)及合并心律失常(指标F)作为判别标准.结果 192例病人中,单支病变74例,双支病变65例,多支病变53例;各指标识别多支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0.19%、83.45%;15.09%、85.61%;22.64%、80.58%;52.83%、67.63%;71.70%、60.43%;28.30%、84.89%.V5和V6导联ST的敏感性高,Ⅱ导联低电压的特异性高,合并心律失常的准确性高.结论 心电图改变有助于初步判别冠心病的多支病变.
作者:杨晓帆;宫剑滨;江时森;陈锐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氩气为一惰性气体,所致氩性中毒少见,同时7例中毒更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7例因液态氩泄漏导致氩气中毒及1例出现氩气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贾婷;杨丽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肺动脉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由于其发病率高,易漏诊及误诊,因此是国内外重要的医疗问题之一.现对我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39例急性肺栓塞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孔晓梅;胡晓芸;许建英;杜永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与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和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0.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胡志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B型利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被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列为2003年度医学十大进展之一.临床研究发现BNP通过利尿、利钠、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参与调节血压、血容量及盐平衡,对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房颤动(AF)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对BNP与上述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一阐述.
作者:刘雪娜;蔡少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氯吡格雷联用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时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揭示其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是否存在影响,明确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0例,入院后3 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后改为100 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又将联合用药组随机分为细胞色素氧化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组(A组,服阿托伐他汀10 mg~40 mg或辛伐他汀40 mg或洛伐他汀40 mg)和非CYP 3A4代谢的他汀组(B组,服氟伐他汀80 mg或普伐他汀20 mg)各20例,两周时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如前(仅观察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CYP 3A4代谢的他汀与非CYP 3A4代谢的他汀组相比较,在与氯吡格雷联用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用氯吡格雷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仲朝;李保;安健;王敬萍;杨滨;王慧仙;芦丽芳;高勇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2005年7月-2007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病人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慢心律片,每次150 mg,每日3次,疗程均4周.每周做1次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6.76%,优于对照组的73.53%(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2.65%,优于对照组的77.94%(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优于慢心律.
作者:陈洪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对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冠心痛病人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视情况给予调脂、降糖、降压等治疗,同时停服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阿替洛尔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2.1%,优于对照组的71.4%(P<0.05).心电图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副反应少,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效果更好.
作者:王少学;沈红霞;张秀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90例冠心病病人依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各30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hs-CRP,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hs-CRP,Hcy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炎症和Hcy与不稳定斑块破溃发生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邢金平;来春林;刘晓红;冀友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各种心律失常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28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心律失常发作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63.3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病人有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的作用.
作者:孙小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携带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IL6,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观察外源基因IL-6的表达对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 RT-PCR扩增人IL-6cDNA序列,构建携带IL-6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293细胞中重组腺病毒Ad-IL6;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制备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在术前、术后尾静脉注射Ad-IL6,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以健康成年人血液单个核细胞成功扩增出IL-6 cDNA序列,并在293细胞中重组出腺病毒Ad-IL6;以1×109 pfu/200 μL的病毒剂量治疗,术前治疗组、术后治疗组和手术无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假手术组高,脑组织出现病理损伤;术前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较术后治疗组和手术无治疗组低,脑组织病理损伤轻;而术后治疗组评分略高于手术无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神经毒性及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双重作用.损伤前IL-6的正常或高水平表达状态对随后的神经损伤可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在体内神经损伤激活了免疫反应后增加IL-6的表达,则起到加重损伤的负面效应.
作者:龚筱倩;苏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活血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并发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1月龄SD大鼠45只,随机取8只为空白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其余为实验组,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灌服活血降糖胶囊悬浮液1.44 g/(kg·d)和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30 d后,取主动脉做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观察其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程度.结果 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模型组主动脉血管壁NF-κB表达明显增加,活血降糖胶囊中药组均可降低其主动脉NF-κB表达(P<0.05).结论 活血降糖胶囊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壁NF-κB表达的作用,发挥对抗血管壁的炎性损伤作用.
作者:黄霖;李迎新;刘华;陆冬晓;罗崇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组)和单纯的眼针(对照组)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358例,基本痊愈148例(41.3%);对照组339例,基本痊愈93例(27.4%),两组基本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较单纯的眼针疗法获效显著.
作者:孟庆良;孟凡辉;张海芝;孙沙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时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C3~C7夹脊穴穴位埋线方法,每10 d 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C3~C7夹脊穴、风池等,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人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优于常规夹脊穴为主的针刺方法.
作者:赵利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三尖瓣区大反流速度(Vmax),计算收缩期肺动脉压(PAPs);测定正常组及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血清中VEGF的含量及PAPs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PAP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卡托普利治疗较常规治疗更有助于肺心病病人肺动脉高压的缓解及VEGF含量的下降,VEGF可能参与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卡托普利缓解肺动脉高压可能与改善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调节肺血管重构有关.
作者:王宝君;刘学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的类型、特点、主要并发症及其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方法 收集376例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案例资料,按伤者一般资料、受伤部位、有无并发症、并发症的类型及伤残等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合性颅脑损伤120例,脑挫伤88例,颅骨骨折51例,颅内出血45例,头皮外伤72例.伤残程度以Ⅸ级、Ⅹ级伤残为主,共112例(36.6%);主要并发症为脑积水、癫痫、植物人状态等.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以头部复合性损伤多见,严重的脑挫伤为常见的损伤类型,并发症的诊断应掌握诊断标准,并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
作者:焦炎;梁新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DEACMP病人的急性期、假愈期、恢复期的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假愈期为(11.2±4.6)d,经治疗30 d内基本痊愈13例(36.11%),显著好转15例,总有效率77.78%.结论 DEACMP的影像学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相关,EEG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价值,及时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高天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为了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以及对蛋白尿的影响和不良反应,对2005年5月-200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肾性高血压病病人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雒跃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运动-静息心肌显像中不同显像方式及显像结果异常类型对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追踪了206例行运动-静息(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人,随访时间(1~56)个月,随访间期为(33.25±14.95)个月,出现心脏事件终止随访,未发生心脏事件者随访皆大于18个月.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梗死面积扩大及再血管化治疗.结果 约206例在一周内经历运动-静息心肌显像,正常组133例,可逆性灌注缺损组20例,不可逆性灌注缺损组51例,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65.0%,7.8%,经多样本率两两比较的χ2分割法分析可逆性灌注缺损灌注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与正常组和不可逆性灌注缺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0),而后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0).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3组累积未发生心脏事件率曲线,3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9,P<0.001),其中可逆性灌注缺损组预后差;不同显像方式中,静息与运动方式均阴性或均阳性对心脏事件的发生有显著差异(χ2值分别为8.94和5.80,P<0.05).结论 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示可逆性灌注缺损是估测心脏事件发生的良好指标,运动显像阴性的病人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静息显像阴性者.
作者:武志芳;李思进;刘海燕;刘建中;王进;胡光;张万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