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对冠心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黄绍湘;卫智权;卢幻真

关键词:冠心病, 支架植入术, 心率变异性, 时域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CHD)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4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狭窄≥70%病人,在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周、3个月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率变异时域指标,并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每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及其均值(SDNNindex)、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1周上述指标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有效地改善了心肌缺血,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改善心脏的心率变异性,可能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参元丹胶囊对动脉内皮损伤大鼠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参元丹胶囊对动脉内皮损伤大鼠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导管拉伤加高渗液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检测中药参元丹胶囊后大鼠动脉内皮内膜的增生情况.结果经导管拉伤加高渗液损伤后,动脉内膜被覆单层内皮细胞,内膜不规则增厚,血管平滑肌增生.经参元丹治疗后动脉内皮损伤后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得到抑制.结论参元丹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红旭;尚菊菊;赵子厚;张锁雅;周萍;李敏;张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治疗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血栓前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的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瘀证的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栓5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 40)、D-二聚体(D-D)、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和血栓5项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积分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GMP-140和t-PA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SFMC显著降低.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对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有改善作用,在降低血瘀症积分和改善部分血栓前状态指标方面优于肠溶阿司匹林.

    作者:钱耀华;刘华荣;黎以斌;刘少波;劳永光;曾少彬;魏文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管紧张素Ⅱ和脑钠素变化及替米沙坦的干预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将6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80~160)mg/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评价心功能分级,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和BNP含量.结果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及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LVEF明显升高(P<0.01).血浆AngⅡ和BNP水平明显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改善1级~2级,药物副反应少.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CHF病人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作者:黄灶林;朱平先;黎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对冠心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CHD)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4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狭窄≥70%病人,在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周、3个月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率变异时域指标,并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每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及其均值(SDNNindex)、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1周上述指标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有效地改善了心肌缺血,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改善心脏的心率变异性,可能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作者:黄绍湘;卫智权;卢幻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脂康颗粒调节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脂康颗粒调节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脂康颗粒,对照组30例服用脂必妥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P<0.05).治疗8周时两组血脂指标比较,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脂康颗粒能明显调节血脂异常,可有效治疗高脂血症.

    作者:田相同;姜良花;王明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磁共振成像评估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与磁共振的表现以及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对176例TIA病人临床资料与评估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检查发现有梗死灶101例.其中单发新鲜梗死灶53例,多发新鲜灶26例,新旧灶并存22例.81例有血管病变,52例为颈内系统病变,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为主.TIA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0 min及发作次数>3次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接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较好.结论TIA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反复多次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者容易发生脑梗死.

    作者:何小燕;陈振松;李仕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强化桥式运动对脑梗死病人躯干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对脑梗死病人躯干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强化桥式运动康复组(A组)和一般康复训练组(B组);A组予桥式运动每天3次,每次运动15下~20下;B组予一般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运动15下~20下,于训练2个半月后进行Fugl-Meyer、Bery平衡量表及Brunnston评分.结果A组经训练后,BBS、FM-B评分分别为(46.7±1.2)分、(10.3±1.8)分均明显高于B组的(20.5±1.0)分、(6.8±1.3)分.结论强化桥式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病人躯干平衡及肢体运动功能.

    作者:吴婉霞;钟思琳;刘文权;叶正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

    应激性溃疡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将大大增加病人ICU的滞留时间和医疗费用,同时也增加了围手术期病死率.现就心内直视手术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孙彦龙;褚银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对65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以格列吡嗪为主控制血糖;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罗格列酮每日4mg,监测两组病人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别于6个月及12个月作对照分析.结果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组下降0.8%,而对照组仅下降0.2%.收缩压与舒张压在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大,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在6个月下降6.9%,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在12个月下降达23.3%,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格列吡嗪联用罗格列酮每日4 mg治疗12个月,能明显减少尿微量白蛋白.

    作者:梁干雄;麦建章;陈少颖;吴伟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西洛他唑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其术后的再狭窄及血栓高风险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PCI术后给予西洛他唑,具有抗血栓和扩张血管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调节血脂浓度、对抗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等应用.

    作者:李晓英;陈还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丘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原则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TH)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诊疗经过、经验教训以及预后.方法对8年中经影像学检查证实TH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的46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35例丘脑出血病人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6例,其中治愈7例,好转10例,死亡29例.结论T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急症,对重症病人进行预防,对有先兆的病人及早进行紧急抢救是降低其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周玉海;马俊勋;何忠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研究进展

    综述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桂敏;王松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丹参联合脑神经生长素对血管性痴呆病人智能状况的改善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脑神经生长素对血管性痴呆(VD)病人智能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将58例VD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血塞通0.4 g,治疗组予丹参注射液0.4 g和脑神经生长素10 mL,10d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其后分别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进行积分,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量表(WAIS-RC)进行智力测验比较.结果1年后WAIS-RC治疗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亦有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脑神经生长素联合丹参注射液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改善脑部供血,减少脑功能的受累,对老年智能降低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何俊;蔡援越;王宏伟;臧道军;谈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11例脑梗死病人资料分析

    脑梗死常表现为各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而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脑梗死临床少见或未受到重视,容易造成误诊.现对太原铁路中心医院精神科门诊1998年-2005年8月收治的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的脑梗死误诊11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改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黏附分子的关系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各证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探讨细胞黏附分子与CHD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8例CHD病人(心血瘀阻证25例,痰浊阻脉证22例,虚证21例)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ICAM-1、VCAM-1水平,并比较各指标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高低.结果血清ICAM-1水平在心血瘀阻证组(234.42 ng/mL±84.72 ng/mL)、痰浊阻脉证组(218.61 ng/mL±59.31ng/mL)明显高于虚证组(133.29 ng/mL±44.67ng/mL)和对照组(104.64ng/mL±40.59 ng/mL,P<0.01或P<0.05);血清VCAM-1水平心血瘀阻证组(427.68ng/mL±182.74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304.67ng/mL±180.46ng/mL,P<0.05).结论不同CHD证型与血清ICAM-1、VCAM-1水平有关.

    作者:柏正平;谭光波;卜献春;孙春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人血浆凝血因子水平观察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病人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与凝血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组取门诊或住院高HCY血症病人25例(观察组),同时检测国际凝血酶原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名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HCY、PT-INR、APTT、FI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高HCY血症病人的AS斑块的形成与病人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康云平;孙宝云;滕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72例透明隔发育畸形脑电图及CT资料分析

    透明隔发育畸形为大脑中线区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包括第五脑室、透明隔囊肿和第六脑室[1],1931年首先由Dandy报道,临床可无症状,亦可出现一些非特征性症状.

    作者:邹伟;单桂珍;蒋福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聪脑汤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聪脑汤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聪脑汤大、中、小剂量组.采用D-半乳糖合并鹅膏覃氨酸损毁大脑基底核神经元的方法复制模型.各组动物以通道式水迷宫游出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学习记忆评价指标,水迷宫试验结束后各组测定脑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动物水迷宫游出时间和错误次数显著升高,海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聪脑汤大、中、小剂量组游出时间和错误次数均显著降低,同时能明显升高海马DA、NE、5-HT水平,其中以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结论聪脑汤能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与提高AD模型大鼠海马DA、NE、5-HT含量有关.

    作者:李新毅;穆俊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从虚从郁论治癫痫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6例癫痫病人中,男21例,女5例;发病年龄6岁~40岁;其中有阳性家族史5例,有颅脑外伤史4例,无明显原因17例.

    作者:胡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肺心病17例

    慢性肺心病属于中医肺胀的范畴,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久势重,肺气郁滞,导致血脉瘀阻,痰浊阻肺.

    作者:张仙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