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树珊;刘培良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后神经元样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MSCs由正常成年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获得,取第(4~6)代MSCs以1Mm二巯基乙醇(BME)预诱导24 h后,用丁羟基茴醚(BHA)、二甲基亚砜(DMSO)和不同浓度依达拉奉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唑盐比色实验(MTT)法检测诱导前和诱导后0.5 h、6 h、24 h、3 d细胞生长情况.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人MSCs,诱导分化后大部分MSCs变成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SE和MAP-2.依达拉奉组诱导后的细胞生长能力较好.结论依达拉奉能使诱导后的细胞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减少凋亡细胞数量.
作者:连霞;李光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活血与化痰药配伍,观察葛兰心宁软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2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葛兰心宁组和复方丹参片组,每组60例,治疗4周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及心绞痛疗效评定,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全血黏度、血脂、免疫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葛兰心宁组、复方丹参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与71.67%(P>0.05).葛兰心宁组、复方丹参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65.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黏度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葛兰心宁组治疗后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复方丹参组治疗后TG及LDL-C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ox-LDL无显著影响.葛兰心宁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复方丹参组治疗后仅CRP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葛兰心宁组组分明确、靶点清楚,具有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全血黏度、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改善内皮功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炎症反应、降低LDL-C及可升高HDL-C等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
作者:王阶;许军;李十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从预防脑梗死的角度介绍预防的重要性,并对引起脑梗死危险因素所进行预防的一些佳循证医学证据,对脑梗死的预防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并加以分析,使预防工作更卓有成效.
作者:刘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胎鼠生长受限(FGR)时大鼠胰岛素生长因子工(IGF-Ⅰ)及其受体(IGF-IR)表达的变化及其在组织和细胞中的定位.并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FGR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烟酒混合因素建立大鼠FGR模型,部分孕鼠予川芎嗪注射液8 mg/kg治疗,3组均于孕20日剖宫取出胎鼠,比较3组胎鼠的体重、鼻臀长度、体重系数.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孕晚期胎盘和胎鼠肝脏中IGF-Ⅰ和IGF-Ⅰ R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胎鼠体重、身长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胎盘IGF-工及胎鼠肝脏IGF-IR表达明显降低(P<0.0 5),而胎盘IGF-IR及胎鼠肝脏IGF-Ⅰ表达则明显提高(P<0.05),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结论IGF-Ⅰ及其受体水平与FGR发病相关,川芎嗪注射液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IGFs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胎儿宫内发育.
作者:于娜;张延丽;武唤秀;李兰花;王志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0例,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对照组则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心电图、血小板电泳率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可明显缓解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治疗后血小板电泳率显著增快,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结论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作者:王玉其;孙保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生物全息穴、头穴注射神经络素(NGF)治疗早期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70例V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生物全息穴之心肾穴、头穴注射NGF,同时选体穴针刺治疗;对照组用脑复康静脉注射液静脉输注,3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病人治疗后智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51.4%.结论生物全息穴注射NGF治疗早期VD,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病残程度.
作者:林树芬;康西忠;刘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大鼠脑血栓形成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预防性给予TMP,观察大鼠脑血栓形成后LPA的水平.结果实验对照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防性给予TMP可以明显降低血浆LPA水平,而生理盐水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水平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预防性给予TMP可以降低血浆LPA的水平.
作者:高秀萍;薛岚平;侯玉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短时间使用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病人分入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泉、天突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了不进行针刺疗法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疗程为两周,每周治疗5 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两组病人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7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的吞咽障碍.
作者:杨振中;冯文娜;贺雪琴;杜正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静息状态下冠心痛病人心电图ST-T的水平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电图ST-T、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评价心电图ST-T、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病人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T改变分为ST-T正常组与ST-T异常组,观察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术后心电图ST-T的变化及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心电图ST-T无变化,QT间期离散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QT间期离散度与冠状动脉是否狭窄有关.
作者:王玉武;陈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GSTT)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余40只给予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再随机分为4组:①模型组10只,继续喂高脂饲料;②小剂量组10只,喂以高脂饲料和GSTT,每只6.3 mg/(kg·d)只;③大剂量组10只,喂高脂饲料和GSTT,每只12.6 mg/(kg·d);④阳性药物对照组,喂以高脂饲料和辛伐他汀每只2.35 mg/(kg·d),2周后,测定血脂及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GSTT大、小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CRP、VCAM-1水平显著降低(P<0.01),GSTT大剂量组血清MCP-1明显降低,而GSTT小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对血清MCP-1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蒺藜总皂苷具有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作用.
作者:张颖;张波;殷惠军;蒋跃绒;史大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清开灵和纳络酮治疗卒中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开灵注射液和纳络酮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结论联合应用清开灵和纳络酮治疗卒中后昏迷有一定疗效.
作者:黄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影响.方法12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液高剂量组、醒脑液低剂量组、银杏叶液对照组、尼莫地平液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术后15 d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变化.结果①行为学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下降,各治疗组小鼠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均有提高(P<0.05或P<0.01);②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术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呈缺血性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小鼠病变轻于模型组;③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75受体蛋白降低(P<0.01).结论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表达.
作者:杨牧祥;武常生;于文涛;陈新;王少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丙炔苯丙胺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68例PD病人,分别给予丙炔苯丙胺和维生素E或单独维生素E治疗12周.治疗前后对所有PD病人进行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Ⅲ)评分、Hoeh-Yahr分级和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以评估药物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丙炔苯丙胺治疗组UPDRS-Ⅲ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组12周后UPDRS-Ⅲ总分为(20.2±10.8)分与对照组(26.3±11.7)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2周后总有效率(61.8%)显著高于对照组(14.7%,P<0.01).治疗组Hoehn-Yahr分级减级≥1级者15例(44.1%),与对照组3例(8.9%)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炔苯丙胺对PD病人的部分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副反应的发生率(35.3%)显著高于对照组(5.9%,P<0.01),但多数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丙炔苯丙胺对PD的主要症状震颤、少动和强直及伴随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疗效,副反应主要为失眠、头晕等主观症状,多数较轻微.
作者:杨宁;高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住院确诊的BD病人100例为BD组,另设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病人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6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中风病史、高血压病史、肥胖(BMI≥26 kg/m2)、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模型中中风痛程、高血压病程及饮酒年限进行分级研究,其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21.25(4.50~100.28)、10.59(1.29~86.27)、3.02(0.86~10.61).交互作用分析:年龄与中风病程、年龄与高血压病程的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6.36(3.0~13.50)、2.21(1.84~4.12),年龄与饮酒年限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痛史、中风病史、肥胖、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田玉玲;王素萍;张金;史洁;琚小红;王利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前2周内有感染史病人的临床资料,寻找急性感染在ACS发生发展中的特点.方法选取发病前(1~2)周内有明确感染史的ACS病人29例作为病例组,发病前(1~2)周内无感染史的ACS病人3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三酰甘油、胆固醇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大面积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各种感染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多见.结论急性感染可诱发或加重ACS,在ACS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翠花;洪岩;王治中;张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脑出血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输注.评价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变.两组均观察7 d后统计临床改善情况.结果7 d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14 d后血肿吸收率及血肿周边水肿吸收率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7.5%).结论奥扎梅雷钠治疗脑出血病人有一定的疗效,并可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边水肿.
作者:王春木;苏文举;许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CRP值和异常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方法,120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分为:气虚血瘀组(54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39例),内闭外脱组(2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名.病人发病时间在12 h内,指末吸取微量血液,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CRP值,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和3组病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血管病3组不同中医类型病人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3组病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和内闭外脱组的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P<0.01或P<0.05).内闭外脱组CRP值高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P<0.05),但CRP异常率变化不大(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中医类型不同CRP值和CRP异常率也有不同.测定CRP有助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分型.CRP可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分型的一项指标.
作者:缪新伟;李正元;姜观富;郑培莉;赵普庆;姚乐;陈坚;裘嘉兴;季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内皮素(ET)的影响,以探讨其对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救治,治疗组加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输注.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两组治疗前后AngⅡ和ET含量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与对照组8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显率治疗组为76.6%,对照组为56.6%(P<0.05);治疗组AngⅡ水平由治疗前287.9ng/L±79.35 ng/L降至169.5ng/L±49.83ng/L,ET水平由治疗前94.19ng/L±28.72ng/L降至63.39ng/L±13.71 ng/L;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ngⅡ水平治疗组为169.5ng/L±49.83ng/L,对照组248.5 ng/L±64.71ng/L,ET水平治疗组63.39ng/L±13.71ng/L,对照组84.56ng/L±21.64ng/L).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与其能调整AngⅡ和ET水平失衡、促进脑循环及脑保护有关.
作者:王岳屏;谌剑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复流脑组织大鼠脑缺血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情况及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CVB-D)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CVB-D组,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原位杂交观测脑缺血2 h后再灌注1 d、7 d、14d、30 d不同时间点大鼠的GAP-43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 h后,缺血区周围及海马1 d后可见GAP-43mRNA表达,7 d明显增多,14 d开始下降,CVB-D组在上述区域各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CVB-D上调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GAP-43 mRNA的表达,可能与促进轴突的再生有关.
作者:万赛英;谭峰;顾卫;吴海科;王金良;黄涛;孙景波;乔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48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评价其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52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71.1%,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文娟;杨劲松;钟妙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