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娟;杨劲松;钟妙文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115例确诊的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分析,并与186例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作比较.结果①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年龄大,症状不典型,糖尿病、高血压痛、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多,尤其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②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发生心功能不全(NYHAⅢ级、Ⅳ级)、左室射血分数值下降(≤45%),与男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③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多支病变及中重度狭窄为主,单支病变较少.结论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男性更严重.
作者:万晓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脑梗死急性期并伴有高血压的病人,随机分为血塞通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脑保护治疗,血塞通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结果血塞通组在降压与神经功能改善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塞通有助于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的治疗,其疗效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杨秀丽;马晓维;唐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舒血宁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舒血宁加利培酮)和对照组(单用利培酮)各4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疗程1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以了解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2周,舒血宁还可减少精神药物的副反应.结论在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联合使用舒血宁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高.
作者:杨彦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致颈动脉损害的特点及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临床指标.方法对7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30例高血压病人及3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血管超声检测.结果①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在高血压伴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①高血压致颈动脉损害可导致斑块形成;②不稳定斑块是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作者:徐连瑞;魏利华;庞晋平;康春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通过考证历代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经典方药,对中医诊治精神疾病的病机和方药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今中医诊治精神疾病有所帮助.
作者:景晓琦;王凌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影响.方法12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液高剂量组、醒脑液低剂量组、银杏叶液对照组、尼莫地平液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术后15 d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变化.结果①行为学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下降,各治疗组小鼠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均有提高(P<0.05或P<0.01);②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术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呈缺血性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小鼠病变轻于模型组;③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75受体蛋白降低(P<0.01).结论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表达.
作者:杨牧祥;武常生;于文涛;陈新;王少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活血与化痰药配伍,观察葛兰心宁软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2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葛兰心宁组和复方丹参片组,每组60例,治疗4周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及心绞痛疗效评定,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全血黏度、血脂、免疫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葛兰心宁组、复方丹参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与71.67%(P>0.05).葛兰心宁组、复方丹参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65.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黏度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葛兰心宁组治疗后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复方丹参组治疗后TG及LDL-C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ox-LDL无显著影响.葛兰心宁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复方丹参组治疗后仅CRP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葛兰心宁组组分明确、靶点清楚,具有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全血黏度、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改善内皮功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炎症反应、降低LDL-C及可升高HDL-C等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
作者:王阶;许军;李十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急性脑血管病出现顽固性呃逆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主穴:内关(双)、人中、三阴交(患侧),配穴膻中、天突、内庭.结果46例病人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疗效满意,有效率95.7%.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血管病出现顽固性呃逆疗效肯定.
作者:高曦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资料病人,男,52岁,因晕倒在地伴呕吐30min,于2005年8月23日入院.查体:体温36.7℃,呼吸16/min,心率65/min,血压170/9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右侧瞳孔约5 m,左侧瞳孔约3 m,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存在,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左侧肢体轻瘫试验阳性,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头颅CT检查示:右侧额叶、颞叶、顶叶出血,量约140mL;静脉输注甘露醇500 mL后,在CT下定位,送病房,备皮,常规消毒,铺洞巾,于右颞侧外耳道上4cm,向前3cm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YL-1型针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针5.5 cm.当时抽出半固态状黑色血块约40 mL,往血肿注入尿激酶4×104U,关闭4 h后开放,于8月24日抽出半固态状黑色血块约90 mL,于8月24日病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于8月25日抽出半固态状黑色血块约30mL,于8月27日头颅CT复查仍有约10mL血肿,转动针位置仍抽不出血块,即拔针伤口缝针,消毒纱布铺盖.病人于8月26日意识渐清,呈嗜睡状态,9月8日病人意识完全清醒,10月3日出院转当地医院做功能康复治疗,出院时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
作者:王艾;赵英雄;赵宝平;朱永东;罗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①中药调整体质,增强机体对降压药的敏感性;②中药与西药需配伍应用,才能取得佳疗效;③对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采取中西医结合防治;④重视高血压痛的非药物治疗.对治疗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①早期实证多见,治以清肝潜阳:以羚羊钩藤汤为主;②中期虚实夹杂,兼顾滋阴补肾,祛痰化瘀通络:以镇肝熄风汤为主;③后期以虚为主,调整阴阳平衡:辨证治疗心力衰竭、脑出血等危重症.
作者:李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分为6组:①正常对照组;②100μmol/LH2O2低氧培养组;③bFGF+100μmol/LH2O2组;④黄芪、当归液大剂量组+100μmol/L H2O2;⑤黄芪、当归液中剂量组+100μmol/L H2O2;⑥黄芪、当归液小剂量组+100 μmol/L H2O2.HUVECVEGF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同时用RT-PCR方法测定VEGFmRNA的表达.结果采用H2O2可成功制备内皮细胞缺氧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各组VEGF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具有明显的上调受体的作用.对于VEGF mRNA的表达,以H2O2低氧培养组、中剂量+H2O2组和小剂量+H2O2组较为显著.结论化学性H3O2损伤可以成功造成HUVEC缺氧损伤,益气活血中药当归补血汤可以上调VEGF受体,以及VEGF mRNA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作者:王培利;雷燕;林燕林;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生物全息穴、头穴注射神经络素(NGF)治疗早期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70例V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生物全息穴之心肾穴、头穴注射NGF,同时选体穴针刺治疗;对照组用脑复康静脉注射液静脉输注,3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病人治疗后智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51.4%.结论生物全息穴注射NGF治疗早期VD,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病残程度.
作者:林树芬;康西忠;刘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住院确诊的BD病人100例为BD组,另设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病人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6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中风病史、高血压病史、肥胖(BMI≥26 kg/m2)、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模型中中风痛程、高血压病程及饮酒年限进行分级研究,其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21.25(4.50~100.28)、10.59(1.29~86.27)、3.02(0.86~10.61).交互作用分析:年龄与中风病程、年龄与高血压病程的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6.36(3.0~13.50)、2.21(1.84~4.12),年龄与饮酒年限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痛史、中风病史、肥胖、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田玉玲;王素萍;张金;史洁;琚小红;王利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大鼠脑血栓形成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预防性给予TMP,观察大鼠脑血栓形成后LPA的水平.结果实验对照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防性给予TMP可以明显降低血浆LPA水平,而生理盐水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水平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预防性给予TMP可以降低血浆LPA的水平.
作者:高秀萍;薛岚平;侯玉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48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评价其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52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71.1%,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文娟;杨劲松;钟妙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0例,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对照组则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心电图、血小板电泳率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可明显缓解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治疗后血小板电泳率显著增快,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结论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作者:王玉其;孙保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脑出血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输注.评价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变.两组均观察7 d后统计临床改善情况.结果7 d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14 d后血肿吸收率及血肿周边水肿吸收率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7.5%).结论奥扎梅雷钠治疗脑出血病人有一定的疗效,并可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边水肿.
作者:王春木;苏文举;许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病人15例,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对全部病人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5例病人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的10例病人中有7例病人采取预扩张,2例采取后扩张,1例未扩张.结果15例病人中4例心率下降;术中微栓子脱落1例,治疗后好转;14例症状消失或好转.结论采用正确的围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张连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从预防脑梗死的角度介绍预防的重要性,并对引起脑梗死危险因素所进行预防的一些佳循证医学证据,对脑梗死的预防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并加以分析,使预防工作更卓有成效.
作者:刘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液组(A组),温血停跳液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圈手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 Ⅰ、心肌肌酸激酶(CK)及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术前两组的cTn Ⅰ、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1 h至术后24 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 h、48 h B组cTnⅠ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 h B组低于A组.cTn Ⅰ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Tn Ⅰ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OK、CK-MB,对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训;刘琴湘;岑欢;邵兵;胡宁东;周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