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致颈动脉损伤的临床意义

徐连瑞;魏利华;庞晋平;康春松

关键词:高血压, 脑梗死, 颈动脉, 血管彩超, 斑块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致颈动脉损害的特点及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临床指标.方法对7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30例高血压病人及3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血管超声检测.结果①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在高血压伴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①高血压致颈动脉损害可导致斑块形成;②不稳定斑块是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素注射剂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剂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病人,随机分为注射用葛根素治疗组(34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作为对照组(34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91.18%,明显优于对照组76.47%(P<0.05),两组心电图的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剂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并能明显改善高黏状态.

    作者:陈宏;马建芳;马晔;吴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舒血宁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病人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舒血宁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舒血宁加利培酮)和对照组(单用利培酮)各4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疗程1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以了解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2周,舒血宁还可减少精神药物的副反应.结论在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联合使用舒血宁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高.

    作者:杨彦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48例

    目的探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48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评价其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52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71.1%,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文娟;杨劲松;钟妙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9例

    山西省介休市人民医院2003年9月-2005年4月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繁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平肝健脑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70例

    目的观察平肝健脑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CCI病人70例,予平肝健脑汤,每日一剂,第1周至第2周复渣再次服用,第3周至第4周时,每日服一次,共服用4周,分别于第2周和第4周时各随访1次.结果治疗4周时头晕、头重及失眠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83.0%及89.2%,疗效明显优于治疗2周时,且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结论平肝健脑汤治疗CCCI安全有效.

    作者:陈国成;刘燕婉;韦淑敏;陈湛豪;梁志亮;白丽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T定位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2例

    目的观察应用CT定位微创清除术加尿激酶血肿腔冲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72例)病人行CT定位微创清除术加尿激酶血肿腔冲洗,同时给予降颅内压,调整血压,防止并发症及支持治疗;对照组(53例)给予降颅内压,调整血压,防止并发症及支持等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病死率,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及半年后部分病人的生活能力状态.结果治疗组病死率为16.7%,对照组为49.1%,两组病人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减少,半年后生活能力状态治疗组随诊40例,进步39例,对照组随诊26例,进步23例.结论CT定位微创清除术加尿激酶血肿腔冲洗为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途径.

    作者:伍锦旋;邓景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清开灵联合纳络酮治疗卒中后昏迷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清开灵和纳络酮治疗卒中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开灵注射液和纳络酮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结论联合应用清开灵和纳络酮治疗卒中后昏迷有一定疗效.

    作者:黄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致颈动脉损伤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致颈动脉损害的特点及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临床指标.方法对7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30例高血压病人及3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血管超声检测.结果①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在高血压伴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①高血压致颈动脉损害可导致斑块形成;②不稳定斑块是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作者:徐连瑞;魏利华;庞晋平;康春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E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影响.方法12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液高剂量组、醒脑液低剂量组、银杏叶液对照组、尼莫地平液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术后15 d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变化.结果①行为学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下降,各治疗组小鼠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均有提高(P<0.05或P<0.01);②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术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呈缺血性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小鼠病变轻于模型组;③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75受体蛋白降低(P<0.01).结论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表达.

    作者:杨牧祥;武常生;于文涛;陈新;王少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神经源性炎症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检索整理近十年的有关神经源性炎症与偏头痛关系的研究文献,探索神经源性炎症与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的关系.

    作者:郭丽;王舒;石学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钙拮抗剂作为常用的降压药物,其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尚有争论[1,2].现将左旋氨氯地平(felodipine)对高血压病(EH)病人IR的影响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丁树珊;刘培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生物全息穴注射神经络素治疗早期血管性痴呆70例

    目的观察生物全息穴、头穴注射神经络素(NGF)治疗早期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70例V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生物全息穴之心肾穴、头穴注射NGF,同时选体穴针刺治疗;对照组用脑复康静脉注射液静脉输注,3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病人治疗后智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51.4%.结论生物全息穴注射NGF治疗早期VD,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病残程度.

    作者:林树芬;康西忠;刘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葛兰心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利用活血与化痰药配伍,观察葛兰心宁软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2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葛兰心宁组和复方丹参片组,每组60例,治疗4周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及心绞痛疗效评定,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全血黏度、血脂、免疫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葛兰心宁组、复方丹参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与71.67%(P>0.05).葛兰心宁组、复方丹参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65.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黏度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葛兰心宁组治疗后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复方丹参组治疗后TG及LDL-C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ox-LDL无显著影响.葛兰心宁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复方丹参组治疗后仅CRP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葛兰心宁组组分明确、靶点清楚,具有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全血黏度、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改善内皮功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炎症反应、降低LDL-C及可升高HDL-C等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

    作者:王阶;许军;李十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对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 d、14 d分别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两组患儿NBNA评分情况比较,14 d时治疗组≥35分患儿有28例,高于对照组的20例.结论丹参能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预后.

    作者:杨彩平;孙海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对培养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分为6组:①正常对照组;②100μmol/LH2O2低氧培养组;③bFGF+100μmol/LH2O2组;④黄芪、当归液大剂量组+100μmol/L H2O2;⑤黄芪、当归液中剂量组+100μmol/L H2O2;⑥黄芪、当归液小剂量组+100 μmol/L H2O2.HUVECVEGF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同时用RT-PCR方法测定VEGFmRNA的表达.结果采用H2O2可成功制备内皮细胞缺氧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各组VEGF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具有明显的上调受体的作用.对于VEGF mRNA的表达,以H2O2低氧培养组、中剂量+H2O2组和小剂量+H2O2组较为显著.结论化学性H3O2损伤可以成功造成HUVEC缺氧损伤,益气活血中药当归补血汤可以上调VEGF受体,以及VEGF mRNA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作者:王培利;雷燕;林燕林;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255例临床分析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心脏病,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所致,尤其容易累及心瓣膜,其病损特征为赘生物形成.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开展及使IE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发生显著变化,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若诊断治疗不当,病死率很高.现对255例确诊病例资料加以分析,进一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丽丽;衣为民;阙绪光;龙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46例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急性脑血管病出现顽固性呃逆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主穴:内关(双)、人中、三阴交(患侧),配穴膻中、天突、内庭.结果46例病人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疗效满意,有效率95.7%.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血管病出现顽固性呃逆疗效肯定.

    作者:高曦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开展脑梗死的预防

    从预防脑梗死的角度介绍预防的重要性,并对引起脑梗死危险因素所进行预防的一些佳循证医学证据,对脑梗死的预防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并加以分析,使预防工作更卓有成效.

    作者:刘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住院确诊的BD病人100例为BD组,另设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病人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6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中风病史、高血压病史、肥胖(BMI≥26 kg/m2)、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模型中中风痛程、高血压病程及饮酒年限进行分级研究,其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21.25(4.50~100.28)、10.59(1.29~86.27)、3.02(0.86~10.61).交互作用分析:年龄与中风病程、年龄与高血压病程的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6.36(3.0~13.50)、2.21(1.84~4.12),年龄与饮酒年限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痛史、中风病史、肥胖、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田玉玲;王素萍;张金;史洁;琚小红;王利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期痴呆病人行为障碍的比较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混合型痴呆(MD)、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行为障碍.方法采用认知功能减退(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水平、CMAI评定老年期各型痴呆病人的行为障碍,并进行比较.结果AD组、MD组、VD组3组间的年龄、MMSE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D组与VD组间的ADL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MAI量表激越行为总发病率AD组明显高于VD组和MD组,但激越行为发生率和严重程度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组ADL高于VD组,与MD组无统计学意义,且激越行为总发病率均高于VD组、MD组,但激越行为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AD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特征性改变,但痴呆的三种分型的精神、行为异常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晨辉;林桂永;陆兵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