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开展脑梗死的预防

刘泰

关键词:循证医学, 脑梗死, 预防
摘要:从预防脑梗死的角度介绍预防的重要性,并对引起脑梗死危险因素所进行预防的一些佳循证医学证据,对脑梗死的预防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并加以分析,使预防工作更卓有成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思路和经验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①中药调整体质,增强机体对降压药的敏感性;②中药与西药需配伍应用,才能取得佳疗效;③对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采取中西医结合防治;④重视高血压痛的非药物治疗.对治疗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①早期实证多见,治以清肝潜阳:以羚羊钩藤汤为主;②中期虚实夹杂,兼顾滋阴补肾,祛痰化瘀通络:以镇肝熄风汤为主;③后期以虚为主,调整阴阳平衡:辨证治疗心力衰竭、脑出血等危重症.

    作者:李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胎鼠生长受限时的表达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胎鼠生长受限(FGR)时大鼠胰岛素生长因子工(IGF-Ⅰ)及其受体(IGF-IR)表达的变化及其在组织和细胞中的定位.并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FGR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烟酒混合因素建立大鼠FGR模型,部分孕鼠予川芎嗪注射液8 mg/kg治疗,3组均于孕20日剖宫取出胎鼠,比较3组胎鼠的体重、鼻臀长度、体重系数.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孕晚期胎盘和胎鼠肝脏中IGF-Ⅰ和IGF-Ⅰ R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胎鼠体重、身长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胎盘IGF-工及胎鼠肝脏IGF-IR表达明显降低(P<0.0 5),而胎盘IGF-IR及胎鼠肝脏IGF-Ⅰ表达则明显提高(P<0.05),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结论IGF-Ⅰ及其受体水平与FGR发病相关,川芎嗪注射液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IGFs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胎儿宫内发育.

    作者:于娜;张延丽;武唤秀;李兰花;王志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清开灵联合纳络酮治疗卒中后昏迷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清开灵和纳络酮治疗卒中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开灵注射液和纳络酮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结论联合应用清开灵和纳络酮治疗卒中后昏迷有一定疗效.

    作者:黄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塞通对脑梗死急性期伴高血压病病人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脑梗死急性期并伴有高血压的病人,随机分为血塞通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脑保护治疗,血塞通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结果血塞通组在降压与神经功能改善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塞通有助于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的治疗,其疗效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杨秀丽;马晓维;唐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平肝健脑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70例

    目的观察平肝健脑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CCI病人70例,予平肝健脑汤,每日一剂,第1周至第2周复渣再次服用,第3周至第4周时,每日服一次,共服用4周,分别于第2周和第4周时各随访1次.结果治疗4周时头晕、头重及失眠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83.0%及89.2%,疗效明显优于治疗2周时,且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结论平肝健脑汤治疗CCCI安全有效.

    作者:陈国成;刘燕婉;韦淑敏;陈湛豪;梁志亮;白丽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奥扎格雷钠治疗脑出血4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脑出血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输注.评价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变.两组均观察7 d后统计临床改善情况.结果7 d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14 d后血肿吸收率及血肿周边水肿吸收率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7.5%).结论奥扎梅雷钠治疗脑出血病人有一定的疗效,并可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边水肿.

    作者:王春木;苏文举;许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255例临床分析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心脏病,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所致,尤其容易累及心瓣膜,其病损特征为赘生物形成.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开展及使IE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发生显著变化,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若诊断治疗不当,病死率很高.现对255例确诊病例资料加以分析,进一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丽丽;衣为民;阙绪光;龙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病C反应蛋白与中医类型的关系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CRP值和异常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方法,120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分为:气虚血瘀组(54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39例),内闭外脱组(2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名.病人发病时间在12 h内,指末吸取微量血液,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CRP值,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和3组病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血管病3组不同中医类型病人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3组病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和内闭外脱组的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P<0.01或P<0.05).内闭外脱组CRP值高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P<0.05),但CRP异常率变化不大(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中医类型不同CRP值和CRP异常率也有不同.测定CRP有助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分型.CRP可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分型的一项指标.

    作者:缪新伟;李正元;姜观富;郑培莉;赵普庆;姚乐;陈坚;裘嘉兴;季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蒺藜总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GSTT)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余40只给予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再随机分为4组:①模型组10只,继续喂高脂饲料;②小剂量组10只,喂以高脂饲料和GSTT,每只6.3 mg/(kg·d)只;③大剂量组10只,喂高脂饲料和GSTT,每只12.6 mg/(kg·d);④阳性药物对照组,喂以高脂饲料和辛伐他汀每只2.35 mg/(kg·d),2周后,测定血脂及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GSTT大、小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CRP、VCAM-1水平显著降低(P<0.01),GSTT大剂量组血清MCP-1明显降低,而GSTT小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对血清MCP-1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蒺藜总皂苷具有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作用.

    作者:张颖;张波;殷惠军;蒋跃绒;史大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E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影响.方法12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液高剂量组、醒脑液低剂量组、银杏叶液对照组、尼莫地平液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术后15 d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变化.结果①行为学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下降,各治疗组小鼠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均有提高(P<0.05或P<0.01);②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显示,术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呈缺血性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小鼠病变轻于模型组;③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75受体蛋白降低(P<0.01).结论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海马细胞p75受体蛋白的表达.

    作者:杨牧祥;武常生;于文涛;陈新;王少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川芎嗪对脑血栓栓塞大鼠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影响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大鼠脑血栓形成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预防性给予TMP,观察大鼠脑血栓形成后LPA的水平.结果实验对照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防性给予TMP可以明显降低血浆LPA水平,而生理盐水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水平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预防性给予TMP可以降低血浆LPA的水平.

    作者:高秀萍;薛岚平;侯玉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后神经元样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后神经元样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MSCs由正常成年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获得,取第(4~6)代MSCs以1Mm二巯基乙醇(BME)预诱导24 h后,用丁羟基茴醚(BHA)、二甲基亚砜(DMSO)和不同浓度依达拉奉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唑盐比色实验(MTT)法检测诱导前和诱导后0.5 h、6 h、24 h、3 d细胞生长情况.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人MSCs,诱导分化后大部分MSCs变成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SE和MAP-2.依达拉奉组诱导后的细胞生长能力较好.结论依达拉奉能使诱导后的细胞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减少凋亡细胞数量.

    作者:连霞;李光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感染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9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前2周内有感染史病人的临床资料,寻找急性感染在ACS发生发展中的特点.方法选取发病前(1~2)周内有明确感染史的ACS病人29例作为病例组,发病前(1~2)周内无感染史的ACS病人3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三酰甘油、胆固醇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大面积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各种感染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多见.结论急性感染可诱发或加重ACS,在ACS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翠花;洪岩;王治中;张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9例

    山西省介休市人民医院2003年9月-2005年4月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繁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住院确诊的BD病人100例为BD组,另设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病人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6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中风病史、高血压病史、肥胖(BMI≥26 kg/m2)、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模型中中风痛程、高血压病程及饮酒年限进行分级研究,其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21.25(4.50~100.28)、10.59(1.29~86.27)、3.02(0.86~10.61).交互作用分析:年龄与中风病程、年龄与高血压病程的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6.36(3.0~13.50)、2.21(1.84~4.12),年龄与饮酒年限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痛史、中风病史、肥胖、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田玉玲;王素萍;张金;史洁;琚小红;王利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对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 d、14 d分别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两组患儿NBNA评分情况比较,14 d时治疗组≥35分患儿有28例,高于对照组的20例.结论丹参能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预后.

    作者:杨彩平;孙海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溶栓颗粒对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IL-1 β及ICAM-1的影响

    目的探讨调气活血通络法组方的溶栓颗粒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炎性介质及白细胞黏附的影响机制.方法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应用尼莫地平作为脑保护剂阳性对照药,中药、阳性对照药采用灌胃给药,病理切片观察形态学变化,放免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间黏附分手-1(ICAM-1).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阳性药物组可减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缺血软化灶和出血灶,减少缺血变性细胞的产生,减少脑组织IL-1β及ICAM-1的产生;中药组优于阳性药物组,大剂量中药组优于小剂量中药组.结论以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方法的溶栓颗粒对抑制脑缺血后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具有良好的作用,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曹晓岚;臧运华;贺青涛;宋明玉;闫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致颈动脉损伤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致颈动脉损害的特点及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临床指标.方法对7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30例高血压病人及3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血管超声检测.结果①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在高血压伴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①高血压致颈动脉损害可导致斑块形成;②不稳定斑块是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作者:徐连瑞;魏利华;庞晋平;康春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0例,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对照组则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心电图、血小板电泳率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可明显缓解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治疗后血小板电泳率显著增快,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结论奥扎格雷加灯盏细辛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作者:王玉其;孙保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48例

    目的探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48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评价其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52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71.1%,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文娟;杨劲松;钟妙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