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固定型心脏起搏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

李小明;高兵兵;李保;安健;王敬萍

关键词:固定型, 心脏起搏器, 起搏电极导线, 植入, 起搏导线, 人口的老龄化, 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起搏系统, 适应证, 山西省, 医院, 选择, 脱位, 螺旋, 地位
摘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拓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数量逐年增加.起搏导线的植入在起搏系统植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主动固定螺旋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除有减少导线脱位、植入较快,容易拔除等优点外,同时还可以选择部位起搏,是心脏起搏学领域今后应用的方向[1].现将山西省心血管疾病医院今年开展的6例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报道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治疗4周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及心绞痛疗效评定, 并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79.0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79%(P<0.01).治疗组能降低病人低切率下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表达,改善病人的血液流变性,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ET)水平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下降,一氧化氮(NO)含量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血液黏度、NO水平无显著改变.结论 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及其相关症状,并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性作用.

    作者:刘剑刚;徐浩;董国菊;史大卓;周广华;朱建华;李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医卒中单元运作浅谈

    卒中病人应该在卒中单元里获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而在中国卒中单元运作并不尽如人意,有感于中医院运作卒中单元现状,结合实践略陈管见,但愿对卒中单元普及有所帮助.

    作者:魏学师;张仁义;李瑞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肥胖因素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高血压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肥胖因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高血压形成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人193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另外根据超重比指数分为无肥胖、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四组,测量各组病人中高血压的病例数及发病率.结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合并肥胖180例,合并高血压病89例,肥胖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8.9%.结论 肥胖是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并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柴向斌;王斌全;皇甫辉;王建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引起的心肌损害46例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重型肝炎引起的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重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保肝治疗基础上,治疗组46例加用黄芪注射液,对照组46例用欣康,每日1次,疗程20 d. 结果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量,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可用于治疗重型肝炎引起的心肌损害.

    作者:冯金铭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五虫复元通脉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69例

    目的 观察五虫复元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病人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五虫复元通脉汤连续治疗28 d,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75%,对照组总有效率91.3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愈显率(79.71%)明显优于对照组(52.17%,P<0.05),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服药过程中及服药后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五虫复元通脉汤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作者:李建勇;郭梦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大剂量生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选择素及D-二聚体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剂量生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选择素、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将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生脉注射液100 mL静脉输注,15 d为1个疗程.两组均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P选择素、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两组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细胞因子作用.

    作者:曲丽霞;曲勇;张文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蹬车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分析

    1 资料[病例1] 男,38岁,因心慌、胸闷1个月,加重3 d,门诊以心肌炎收住入院.入院后行运动试验检查,试验类型选择蹬车Protocol-1方案.试验前病人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kPa),心率76/min,运动至7分40秒时心率达标,达标心率156/min,血压150/80 mmHg,终止试验,运动中无心律失常及缺血性ST-T改变.终止试验1 min后病人主诉头晕,立即扶病人离开踏车,平卧,此刻病人意识消失、面色苍白、出冷汗、抽搐、口吐白沫.

    作者:郝长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干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增高时尽快予以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抗高血压组与非抗高血压组,各20例.测定入院48 h后血压值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48 h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抗高血压组较非抗高血压组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过早降低一定范围增高的血压,不仅无益,反而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琼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疗效观察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新一代具有血管选择性的二氢吡啶类药物,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病人群, CAPE试验[1]评估了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除了进行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外,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口服,结果使用氨氯地平后的有症状或无症状心肌缺血事件的频度明显减少.还适用于高血压伴心室肥厚、高血压伴糖尿病、高血压伴肾功能损害、肾性高血压,能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病、心绞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作者:张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

    目的 探讨从左右辨证入手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左瘫汤及右瘫汤,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共103例,并随机设立传统辨证施治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4.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锋;陈南官;陈志华;陈国强;吴子承;彭家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老年心悸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心悸病人的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 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老年心悸病人(310例)及对照组(99例)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心悸组SDNN及SDANN值降低(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测值关系显示rMSSD增高,SDNN、SDANN降低(P<0.01或P<0.05).结论 心悸本身并无特异性,但往往提示可能存在心律失常或神经官能症.

    作者:曾兆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醒脑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醒脑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6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醒脑静联合奥扎格雷钠能提高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郑泽荣;苏余平;陈建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针刺配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36例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血管性痴呆病人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并口服银杏叶片,对照组只口服银杏叶片.观察两组临床效率及痴呆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63.89%,明显优于对照组38.89%(P<0.05).两组治疗后痴呆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配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较满意.

    作者:张敏;虹娜;熊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主动固定型心脏起搏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拓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数量逐年增加.起搏导线的植入在起搏系统植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主动固定螺旋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除有减少导线脱位、植入较快,容易拔除等优点外,同时还可以选择部位起搏,是心脏起搏学领域今后应用的方向[1].现将山西省心血管疾病医院今年开展的6例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报道如下.

    作者:李小明;高兵兵;李保;安健;王敬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低钠血症是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常见的并发症,常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易误诊为肺性脑病,如不能及时发现、识别和处理,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1997年-2005年共收治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165例,其中并发低钠血症5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万勤;何英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硝酸甘油针剂应用体会

    硝酸甘油针剂是心血管临床中常应用的药物之一,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疼痛缓解及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急进性高血压的抢救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尽管近年来曾有观点认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对这些疾病的预后缺乏根本性的改观作用,但全球心血管临床医生中仍有80%的人还将坚持应用硝酸酯类药物.这不难看出人们对此类药物临床价值的肯定和推崇.但是,硝酸甘油针剂的应用即使指证明确.但却因其本身存在着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和毒副反应,因此,就要求在临床中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和正确掌握,如此,方能达到既于疾病有益但又不增加对病人危害的结果.下面仅就自己在应用硝酸甘油针剂方面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

    作者:焦启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药物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溃疡4例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上将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动脉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为其好发因素,尤其是糖尿病,1988年,据Laing报道2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20倍,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硬化后,病情进展较快,预后也更差,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为全身动脉硬化中常见的,表现为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溃疡及坏疽.下肢远端的缺血性溃疡是肢体缺血的好证明.没有血管重建,坏疽和截肢就不可避免.而临床上血管重建并不总能实现,对于流出道差,末梢循环障碍,以及其他一些如经济条件、个人意愿等因素,保守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作者:杨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超声雾化吸入一氧化氮载体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雾化吸入一氧化氮(NO)载体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60例VBI病人给予硝酸甘油3 mg或5 mg超声雾化吸入,动态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并检测血清NO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低流速型、高流速型首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时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指标及NO含量变化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雾化吸入NO载体治疗VBI可明显改善脑血流量.

    作者:许东红;刘金凤;李旭;丁志波;王爱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胸痹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胸痹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96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胸痹通胶囊组(治疗组)49例及心可舒组(对照组)47例,分别用胸痹通胶囊和心可舒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经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3.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7%(P<0.05).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除红细胞比容、血沉外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胸痹通胶囊对冠心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优于心可舒.

    作者:王伟;唐可清;唐可欣;田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28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析

    宽QRS波群是指QRS波群宽度≥120 ms,频率≥100/min的心动过速[1].对28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病人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海平;高月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