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睡眠状态房室传导阻滞22例临床分析

袁琳;黄赛银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 非睡眠状态,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摘要:目的 探讨非睡眠状态间歇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22例在非睡眠状态间歇性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5例,其中5例晚上睡眠加重,大多数于站立或活动(婴儿在哭闹后)或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口服后减轻.结论 非睡眠状态下出现AVB原因较复杂,可以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交感神经兴奋性低下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所致,可以是非心脏病变引起的迷走神经损伤,还可以是感染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刘绍武调心汤应用论述

    刘绍武先生是山西省名老中医,也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毕生研究<伤寒杂病论>,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出了三部六病学说.对众多疑难杂症均有独到见解,并提出协调疗法的治疗原则,解决这些临床中棘手的问题,调心汤就是这众多方剂中有代表性的一个.

    作者:刘剑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观察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血塞通软胶囊,每次120 mg,每日2次口服,2周后改为每次60 mg,每日2次口服,同时低分子肝素钙6 15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67.3%,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分别为26.9%、6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心电图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孔印琢;张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脑缺血的关系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属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成员,是一种与组织代谢和细胞分化、增殖有关的细胞因子.它来源于体内许多细胞,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机制发挥作用.近年研究发现,IGF-1对维持神经细胞生存、生长和损伤后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3],被认为与缺血性脑损害修复密切相关.

    作者:莫国焕;曾祥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CHF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0~14)d.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6.7%和81.7%(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合用西药可提高治疗CHF的疗效.

    作者:杨顺宏;俞立强;陈春望;李广洲;李允均;余永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应用降纤酶治疗脑梗死60例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脑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应用降纤酶治疗;对照组6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7%(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且副反应少,使用方便.

    作者:王月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葛根素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1)病人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CCCI病人96例,予葛根素400mg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续14d,分别于治疗前后用TCD测量脑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RI),用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SOD),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 葛根素治疗2周后:头晕、头重、失眠总有效率分别为97.9%、96.0%、71.9%;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管RI下降;血浆MDA和ET含量较治疗前下降(P<0.01),而SOD和CGRP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1).结论 葛根素治疗CCCI安全有效,能降低MDA、ET含量,提高SOD活力和CGRP的释放.

    作者:胡志兵;曹莹;戴建武;李翠琼;朱慧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67例临床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病人合并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病人高(2~3)倍,特别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远远高于脑出血.现将199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人院的67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慧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结果 治疗后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是较理想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纯天然中药制剂.

    作者:顾立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基层医院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在基层医院开展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0例病人实施自行设计的卒中单元医疗模式(观察组),并与80例传统治疗(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2.2%,高于对照组的37.5%、78.8%(P<0.01或P<0.05),常见4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实施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效果优于传统治疗.

    作者:卢奕南;尹梅祥;马艳青;李月清;黎锦如;文秀红;张广智;黎雪芳;闵水平;卓友光;罗素萍;杨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结合现代医学进展分析传统中医中的若干思维模式

    中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从系统的、宏观的方面来把握生命科学的典型特征.而现代医学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步伐,从微观方面揭示人体科学的本质特征.但在西方医学已经由过去的经验医学进人现在的循证医学时代之际,从中又看到了若干传统中医学的思维模式.

    作者:张晓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

    目的 比较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评价微创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选择2001年-2005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163例,其中微创手术79例,内科治疗84例.结果 治疗两周时微创手术组卒中量表评分(SSS)高于内科治疗组(P<0.001),6 h~24 h手术组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其他时间组.结论 微创清除术可显著改善脑出血的早期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但后期效果有待再评价,(6~24)h是佳手术时机.

    作者:刘毅;蒋开夫;王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目的 探讨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04年7月-2006年5月收治的44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病人随机分为BiPAP组和面罩吸氧组.BiPAP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经鼻面罩连接BiPAP呼吸机,吸气末压力(IPAP)8 cmH2O~15 cmH2O、呼气末压力(EPAP)2 cmH2O~5 cmH2O,吸氧浓度28%~35%;面罩吸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单纯给予Ventuff面罩吸氧.监测病人心率、血压、呼吸、指端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和临床变化.结果 BiPAP组经无创机械通气后所有病人呼吸频率减慢,心率下降,呼吸困难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呼吸困难开始缓解时间40 min(10 min~10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0 min(50min~240 min)(P<0.01).对照组在相应时间治疗有效率仅为64.7%.结论 充分使用药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基础上,合用BiPAP治疗可使肺水肿和心功能迅速改善,减少气管插管率.

    作者:李文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胶原增生的影响

    目的 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 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通心络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手术组均术后6周予蒸馏水3 mL/(kg·d)灌胃,通心络大剂量组予通心络1.0 g/(kg·d)灌胃,通心络小剂量组予通心络0.5 g/(kg·d)灌胃.用ELISA法检测各组术后6周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的水平,病理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内膜、中膜厚度及其比例.结果 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药物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内膜/中膜厚度、降低PIP、ox-LDL含量(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邱丽;谢春毅;崔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冠脉宁对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发病的分子生物机制及益气活血中药冠脉宁对白细胞介素-8(IL-8)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冠脉宁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36名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用药前治疗组、对照组IL-8变化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IL-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对照组IL-8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对照组IL-8均接近健康对照组.结论 中药冠脉宁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IL-8;检测IL-8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及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三林;倪军;卫世强;孙新医;戴启宇;苏峰;张铁松;郭国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壁炎症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模型血管壁炎症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胆固醇组(HC组)、高胆固醇加氟伐他汀组(FC组)和高胆固醇加丹红注射液组(DC组);组织形态学分析AS斑块/内膜面积比值及斑块厚处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酶法检测血脂;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主动脉弓血管壁核转录因子κB(NF-κB)含量.结果 DC组与HC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5),血管AS病变显著减轻(P<0.05),血管壁NF-κB及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实验性AS家兔血管壁炎症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管高峰;华先平;王琳;杜令;孔祥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60例

    左旋氨氯地平(商品名施慧达)是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应用施慧达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60例,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幸;郑梅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生脉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2年4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病人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生脉注射液10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3周为一个疗程:联合应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3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87.50%、5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82%、36.36%(P<0.05或P<0.01).治疗组病死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并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李永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RH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400例高血压病病人行血压及静息心率测定,同时检测血清hs-CRP,比较不同的静息心率组脉压(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清hs-CRP浓度的差异性.结果 随着RHR的增加,SBP、DBP、PP、hs-CRP也升高(P<0.05或P<0.01).结论 RHR与hs-CRP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马斌;王瑞英;雷贺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心功能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DCM病人和正常健康者各40例,用TDI于胸骨旁长轴检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中间段短轴方向心肌运动速度(MV),并计算心肌运动速度阶差(MVG);经心尖窗检测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和前壁、后壁室间隔中间段长轴方向MV.结果 DCM组病人出现4种MV频谱形态异常,长轴、短轴方向MV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DCM组MVG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TDI可定量评价DCM病人左室心肌功能,丰富了DCM的超声诊断手段.

    作者:梁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非睡眠状态房室传导阻滞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非睡眠状态间歇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22例在非睡眠状态间歇性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5例,其中5例晚上睡眠加重,大多数于站立或活动(婴儿在哭闹后)或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口服后减轻.结论 非睡眠状态下出现AVB原因较复杂,可以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交感神经兴奋性低下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所致,可以是非心脏病变引起的迷走神经损伤,还可以是感染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

    作者:袁琳;黄赛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