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修
心脏骤停(CA)在院前急救中是紧急的危险情况之一,病死率高.经过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终实现心肺复苏(CPR)的成功.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前对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是院前急救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现对太原市中意友好急救中心组织抢救的58例心脏骤停病人的资料,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军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脑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应用降纤酶治疗;对照组6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7%(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且副反应少,使用方便.
作者:王月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1)病人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CCCI病人96例,予葛根素400mg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续14d,分别于治疗前后用TCD测量脑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RI),用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SOD),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 葛根素治疗2周后:头晕、头重、失眠总有效率分别为97.9%、96.0%、71.9%;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管RI下降;血浆MDA和ET含量较治疗前下降(P<0.01),而SOD和CGRP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1).结论 葛根素治疗CCCI安全有效,能降低MDA、ET含量,提高SOD活力和CGRP的释放.
作者:胡志兵;曹莹;戴建武;李翠琼;朱慧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老年人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心律平).4周为1个疗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各做心电图、Holter、血尿常规、肝肾功能1次.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3.33%,显效率53.33%;对照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1.67%,显效率为51.67%,两组心电图疗效相近(P>0.05).Holter改变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7%,显效率为3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显效率为31.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显效率为5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显效率为41.67%.结论 稳心颗粒抗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的作用与心律平相当,还可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
作者:王万华;徐显华;钟景页;薛亚琴;沈国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疏血通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输注疏血通4周;对照组静脉输注肝素4周.治疗前后均检查心电图、血小板功能及血黏度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血黏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疏血通有减少心肌缺血作用,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能降低血液黏度,并有一定的溶栓作用.
作者:李彬;武若君;李晓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CHF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0~14)d.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6.7%和81.7%(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合用西药可提高治疗CHF的疗效.
作者:杨顺宏;俞立强;陈春望;李广洲;李允均;余永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医(激光)血疗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4例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和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疗法(ILIB);对照组仅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70.45%高于对照组的55.81%(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与激光血疗法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可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冷启宁;张春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白兔斑块面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白兔造模,模型组用双蒸水灌胃,养心通脉片组用养心通脉片药液灌胃,辛伐他汀片组用辛伐他汀片药液灌胃.1个月后,取白兔主动脉,常规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法观察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结果 养心通脉片组、辛伐他汀片组与模型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斑块中均可见棕黄色bFGF表达,养心通脉片组和辛伐他汀片组表达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斑块中均可见>10μm的颗粒,养心通脉片组与辛伐他汀片组颗粒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养心通脉片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后,通过影响斑块面积、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来有效地逆转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胡志希;袁肇凯;杨涛;黄献平;明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短暂剧痛,无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常于50岁后发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尚不明了,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半月神经结退行性改变、神经根受岩骨嵴突起或颅底动脉分支的机械性压迫有关.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大同市中医研究所于2002年1月-2005年7月采用自拟三叉定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讨经胸彩色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hilips Sonos-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7例受检者进行经胸彩色实时三维超声检查.结果 彩色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实时直观地显示心脏各心腔、瓣膜、大血管、房室间隔等解剖结构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像;能显示房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和范围;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空间立体结构;立体显示心脏瓣膜病变.结论 经胸彩色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为心血管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作者:李天亮;李保;张顺业;高明兰;畅芳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科素亚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6例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病人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结果 两组治疗2个月后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肾功能损害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效果优于依那普利组(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联合应用,在达到同等降压水平同时可减少ACEI的用量,降低其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张素英;李瑜;李改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祖国医学心主神明与冠心病病人的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65例冠心病病人和20名正常人进行量表问卷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冠心病病人SCL-90总分、Hamiltion抑郁焦虑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结论 冠心病病人存在着认知障碍,心主神明与冠心病病人认知障碍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曹雪明;张泉;郑重;朱娜;毕榕;刘晋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长度、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通心络组及解毒通络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灌胃时间1个月,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6组均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抽静脉血查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结果 大鼠造模48 h、72 h后解毒通络合剂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解毒通络合剂低剂量组相比,黑尾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解毒通络合剂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剂量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中、高剂量解毒通络合剂能明显提高实验大鼠的D-二聚体含量,增强继发性纤溶作用,从而减轻血栓形成.
作者:王鹂;魏陵博;彭敏;丁书文;戎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DCM病人和正常健康者各40例,用TDI于胸骨旁长轴检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中间段短轴方向心肌运动速度(MV),并计算心肌运动速度阶差(MVG);经心尖窗检测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和前壁、后壁室间隔中间段长轴方向MV.结果 DCM组病人出现4种MV频谱形态异常,长轴、短轴方向MV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DCM组MVG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TDI可定量评价DCM病人左室心肌功能,丰富了DCM的超声诊断手段.
作者:梁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 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通心络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手术组均术后6周予蒸馏水3 mL/(kg·d)灌胃,通心络大剂量组予通心络1.0 g/(kg·d)灌胃,通心络小剂量组予通心络0.5 g/(kg·d)灌胃.用ELISA法检测各组术后6周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的水平,病理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内膜、中膜厚度及其比例.结果 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药物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内膜/中膜厚度、降低PIP、ox-LDL含量(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邱丽;谢春毅;崔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生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心功能Ⅲ级及病情稳定的心功能Ⅳ级病人从小剂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Ⅳ级病人常规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饮液20 mL,每日3次,口服,15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53.3%、83.3%.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饮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常规治疗.
作者:李法祥;李书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服药两周各观察疗效及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等.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84.4%,心电图疗效为总有效率为8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3%、67.7%(P<0.01);治疗后两组病人每天心绞痛症状及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片的消耗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曲症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作者:曹中有;郝江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0例房室结双径路经食管心房分级递增起搏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可表现为慢径连续1:1传导及快-慢径交互下传和文氏周期中慢径多比例传导.结论 慢径传导件蝉联现象的心电图表现对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有重要价值.
作者:代自立;楚咏晗;张永庆;夏琰;符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血塞通软胶囊,每次120 mg,每日2次口服,2周后改为每次60 mg,每日2次口服,同时低分子肝素钙6 15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67.3%,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分别为26.9%、6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心电图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孔印琢;张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梗死、冠心痛病人血脂水平及血黏度指标的变化,进一步阐明血脂、血黏度与脑梗死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72例脑梗死病人、67例冠心病病人和62名健康人的血脂水平及血黏度指标.结果 脑梗死、冠心病病人的大部分血脂指标、血黏度与健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冠心病组比较,其血脂、血黏度的部分指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血黏度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脂、血黏度的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麻志恒;张汉新;施志琴;高志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