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亮;李保;张顺业;高明兰;畅芳叶
目的 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100 U静脉输注,两组治疗均为2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75.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5.0%;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缺血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0.5%和44.7%,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5.8%,两组总有效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治疗UAP及非Q波心肌梗死疗效好,副反应少,安全有效.
作者:杨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脑卒中后癫痫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现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8例卒中后癫痫病人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郜立红;赵秀杰;刘颖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评价微创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选择2001年-2005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163例,其中微创手术79例,内科治疗84例.结果 治疗两周时微创手术组卒中量表评分(SSS)高于内科治疗组(P<0.001),6 h~24 h手术组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其他时间组.结论 微创清除术可显著改善脑出血的早期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但后期效果有待再评价,(6~24)h是佳手术时机.
作者:刘毅;蒋开夫;王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DCM病人和正常健康者各40例,用TDI于胸骨旁长轴检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中间段短轴方向心肌运动速度(MV),并计算心肌运动速度阶差(MVG);经心尖窗检测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和前壁、后壁室间隔中间段长轴方向MV.结果 DCM组病人出现4种MV频谱形态异常,长轴、短轴方向MV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DCM组MVG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TDI可定量评价DCM病人左室心肌功能,丰富了DCM的超声诊断手段.
作者:梁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血灵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及Bcl-2、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组给予大剂量脑血灵颗粒,华佗再造丸为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TUNEL法检测原位凋亡细胞,免疫组化、原位杂交、Western-blot检测Bcl-2、Caspase-3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脑栽出血造模后7 d,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Bcl-2表达明显下降,Caspase-3表达明显上升;脑血灵颗粒剂及华佗再造丸均能使细胞凋亡的数量减少,同时增加Bcl-2的表达,降低Gaspase-3的表达;脑血灵颗粒剂组与华佗再造丸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数、Bcl-2表达的降低幅度及Caspase-3表达的上升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灵颗粒具有显著的抗凋亡活性,从而对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郑安;叶钦勇;林求诚;黄华品;刘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血塞通软胶囊,每次120 mg,每日2次口服,2周后改为每次60 mg,每日2次口服,同时低分子肝素钙6 15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67.3%,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分别为26.9%、6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心电图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孔印琢;张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人的QT间期(QTc)与QT离散度(QTcd).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ECG-9130 P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用Bazett公式计算QTd、QTcd.按是否并发心血管病分为糖1组(无并发症组)与糖2组(并发心血管病组).结果 糖1组除QT低于对照组(P<0.05)外,QTc、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糖2组与糖1组比较QT、QTc、QTd、QTc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易造成严重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作者:苏少芬;陈凤莲;林永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0例房室结双径路经食管心房分级递增起搏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可表现为慢径连续1:1传导及快-慢径交互下传和文氏周期中慢径多比例传导.结论 慢径传导件蝉联现象的心电图表现对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有重要价值.
作者:代自立;楚咏晗;张永庆;夏琰;符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短暂剧痛,无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常于50岁后发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尚不明了,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半月神经结退行性改变、神经根受岩骨嵴突起或颅底动脉分支的机械性压迫有关.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大同市中医研究所于2002年1月-2005年7月采用自拟三叉定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发病的分子生物机制及益气活血中药冠脉宁对白细胞介素-8(IL-8)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冠脉宁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36名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用药前治疗组、对照组IL-8变化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IL-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对照组IL-8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对照组IL-8均接近健康对照组.结论 中药冠脉宁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IL-8;检测IL-8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及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三林;倪军;卫世强;孙新医;戴启宇;苏峰;张铁松;郭国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老年人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心律平).4周为1个疗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各做心电图、Holter、血尿常规、肝肾功能1次.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3.33%,显效率53.33%;对照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1.67%,显效率为51.67%,两组心电图疗效相近(P>0.05).Holter改变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7%,显效率为3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显效率为31.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显效率为5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显效率为41.67%.结论 稳心颗粒抗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的作用与心律平相当,还可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
作者:王万华;徐显华;钟景页;薛亚琴;沈国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如心动过速、多汗、精神意识状态的改变等已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低血糖以偏瘫为主要表现时,临床上少见并且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现将2001年-2006年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低血糖偏瘫病人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立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心脏骤停(CA)在院前急救中是紧急的危险情况之一,病死率高.经过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终实现心肺复苏(CPR)的成功.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前对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是院前急救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现对太原市中意友好急救中心组织抢救的58例心脏骤停病人的资料,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军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金泽冠心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10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金泽冠心片,对照组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片.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2%、80.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7.3%、55.1%(P<0.05).结论 金泽冠心片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是治疗UAP的有效中药.
作者:沈海俊;孙玉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生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心功能Ⅲ级及病情稳定的心功能Ⅳ级病人从小剂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Ⅳ级病人常规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饮液20 mL,每日3次,口服,15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53.3%、83.3%.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饮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常规治疗.
作者:李法祥;李书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除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输注.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连续观察4周.观察两组病人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疗效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心绞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67%、6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心率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作为活血化瘀药物,治疗UAP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张旭光;张予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将48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口服美西律(慢心律)150mg加稳心颗粒9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慢心律1 5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8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优于对照的87.00%(P<0.05),且在起效时间、复发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药合用治疗室性早搏见效快、疗效好,且复发率低.
作者:刘双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RHR)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将入选的66例高血压病CHD病人分为心肌梗死(AMI)组31例,心绞痛(AP)组35例,高血压组(对照组)4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22:00~06:00时段的每小时平均心率来计算RHR.结果 AMI组RHR(77.2±8.2)/min,显著快于对照组的(68.6±7.4)/min(P<0.01);AP组RHR(72.9±7.8)/min,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AMI组RHR亦明显快于AP组(P<0.05).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RHR增加与CHD危险性密切相关,是CHD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HD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陈园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 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通心络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手术组均术后6周予蒸馏水3 mL/(kg·d)灌胃,通心络大剂量组予通心络1.0 g/(kg·d)灌胃,通心络小剂量组予通心络0.5 g/(kg·d)灌胃.用ELISA法检测各组术后6周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的水平,病理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内膜、中膜厚度及其比例.结果 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药物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内膜/中膜厚度、降低PIP、ox-LDL含量(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邱丽;谢春毅;崔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非睡眠状态间歇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22例在非睡眠状态间歇性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5例,其中5例晚上睡眠加重,大多数于站立或活动(婴儿在哭闹后)或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口服后减轻.结论 非睡眠状态下出现AVB原因较复杂,可以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交感神经兴奋性低下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所致,可以是非心脏病变引起的迷走神经损伤,还可以是感染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
作者:袁琳;黄赛银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