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恒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DCM病人和正常健康者各40例,用TDI于胸骨旁长轴检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中间段短轴方向心肌运动速度(MV),并计算心肌运动速度阶差(MVG);经心尖窗检测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和前壁、后壁室间隔中间段长轴方向MV.结果 DCM组病人出现4种MV频谱形态异常,长轴、短轴方向MV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DCM组MVG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TDI可定量评价DCM病人左室心肌功能,丰富了DCM的超声诊断手段.
作者:梁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4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参麦注射液,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5%(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显著,症状缓解期显著延长.
作者:倪海涛;茅健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RHR)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将入选的66例高血压病CHD病人分为心肌梗死(AMI)组31例,心绞痛(AP)组35例,高血压组(对照组)4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22:00~06:00时段的每小时平均心率来计算RHR.结果 AMI组RHR(77.2±8.2)/min,显著快于对照组的(68.6±7.4)/min(P<0.01);AP组RHR(72.9±7.8)/min,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AMI组RHR亦明显快于AP组(P<0.05).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RHR增加与CHD危险性密切相关,是CHD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HD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陈园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液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NO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分别测定25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和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入院3 d内的NO含量.结果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病人血液NO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O含量又较脑梗死病人高(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存在高水平的血液NO含量,脑血管病人N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O可能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
作者:徐辉;徐国祥;李介华;潘桂常;陶熙民;冯建容;余炳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医(激光)血疗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4例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和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疗法(ILIB);对照组仅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70.45%高于对照组的55.81%(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与激光血疗法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可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冷启宁;张春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非睡眠状态间歇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22例在非睡眠状态间歇性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5例,其中5例晚上睡眠加重,大多数于站立或活动(婴儿在哭闹后)或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口服后减轻.结论 非睡眠状态下出现AVB原因较复杂,可以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交感神经兴奋性低下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所致,可以是非心脏病变引起的迷走神经损伤,还可以是感染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
作者:袁琳;黄赛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特点.方法 采用HRV的时域分析法对25例DCM病人、22例非DCM心力衰竭病人及24名健康人进行HRV对比分析.结果 DCM病人HRV各时域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00 1)和非DCM心力衰竭组(P<0.001);DCM病人HRV降低程度与心功能级别显著相关,而与室性心律失常、左室舒张期末径、心胸比例无关.结论 DCM病人心脏自主神经改变可能是一种器质性损害;对DCM病人,HRV降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林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冠心丹参滴丸是丹参片的改良剂型,是丹参滴丸的换代产品,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00例病人均符合1979年WHO心绞痛分型中劳力型心绞痛标准,心绞痛至少稳定2个月.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4岁~70岁(52.3岁±4.5岁),平均病程38.2个月,每周平均发作4.25次;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37例,首发原发性高血压39例,糖尿病20例.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CHF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0~14)d.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6.7%和81.7%(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合用西药可提高治疗CHF的疗效.
作者:杨顺宏;俞立强;陈春望;李广洲;李允均;余永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疏血通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输注疏血通4周;对照组静脉输注肝素4周.治疗前后均检查心电图、血小板功能及血黏度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血黏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疏血通有减少心肌缺血作用,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能降低血液黏度,并有一定的溶栓作用.
作者:李彬;武若君;李晓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0例房室结双径路经食管心房分级递增起搏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可表现为慢径连续1:1传导及快-慢径交互下传和文氏周期中慢径多比例传导.结论 慢径传导件蝉联现象的心电图表现对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有重要价值.
作者:代自立;楚咏晗;张永庆;夏琰;符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除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输注.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连续观察4周.观察两组病人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疗效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心绞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67%、6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心率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作为活血化瘀药物,治疗UAP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张旭光;张予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心脏骤停(CA)在院前急救中是紧急的危险情况之一,病死率高.经过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终实现心肺复苏(CPR)的成功.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前对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是院前急救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现对太原市中意友好急救中心组织抢救的58例心脏骤停病人的资料,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军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血塞通软胶囊,每次120 mg,每日2次口服,2周后改为每次60 mg,每日2次口服,同时低分子肝素钙6 15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67.3%,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分别为26.9%、6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心电图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孔印琢;张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血灵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及Bcl-2、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组给予大剂量脑血灵颗粒,华佗再造丸为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TUNEL法检测原位凋亡细胞,免疫组化、原位杂交、Western-blot检测Bcl-2、Caspase-3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脑栽出血造模后7 d,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Bcl-2表达明显下降,Caspase-3表达明显上升;脑血灵颗粒剂及华佗再造丸均能使细胞凋亡的数量减少,同时增加Bcl-2的表达,降低Gaspase-3的表达;脑血灵颗粒剂组与华佗再造丸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数、Bcl-2表达的降低幅度及Caspase-3表达的上升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灵颗粒具有显著的抗凋亡活性,从而对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郑安;叶钦勇;林求诚;黄华品;刘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2005年9月-2006年2月,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8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雁明;张湘玲;王海阳;张志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白兔斑块面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白兔造模,模型组用双蒸水灌胃,养心通脉片组用养心通脉片药液灌胃,辛伐他汀片组用辛伐他汀片药液灌胃.1个月后,取白兔主动脉,常规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法观察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结果 养心通脉片组、辛伐他汀片组与模型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斑块中均可见棕黄色bFGF表达,养心通脉片组和辛伐他汀片组表达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斑块中均可见>10μm的颗粒,养心通脉片组与辛伐他汀片组颗粒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养心通脉片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后,通过影响斑块面积、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来有效地逆转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胡志希;袁肇凯;杨涛;黄献平;明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刘绍武先生是山西省名老中医,也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毕生研究<伤寒杂病论>,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出了三部六病学说.对众多疑难杂症均有独到见解,并提出协调疗法的治疗原则,解决这些临床中棘手的问题,调心汤就是这众多方剂中有代表性的一个.
作者:刘剑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脑卒中后癫痫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现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8例卒中后癫痫病人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郜立红;赵秀杰;刘颖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利钠肽家族的一种肽类激素,具有排钠利尿、松弛血管平滑肌及抑制醛固酮分泌等作用,参与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全过程.目前BNP在临床的诊断、鉴别和治疗都有广泛的应用,现就BNP的生物活性、生理作用和在心力衰竭方面的新中西医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宋业琳;孙兰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