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疏血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

李彬;武若君;李晓利

关键词:疏血通, 心绞痛, 肝素
摘要:目的 分析疏血通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输注疏血通4周;对照组静脉输注肝素4周.治疗前后均检查心电图、血小板功能及血黏度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血黏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疏血通有减少心肌缺血作用,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能降低血液黏度,并有一定的溶栓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I)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 Ⅰ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 Ⅰ值增高(≥0.16 ng/mL)者32例,在30 d随访中cTn Ⅰ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 Ⅰ正常组(P<0.05).结论 血清cTn Ⅰ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巩怀征;刘霞;姜硕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液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NO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分别测定25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和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入院3 d内的NO含量.结果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病人血液NO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O含量又较脑梗死病人高(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存在高水平的血液NO含量,脑血管病人N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O可能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

    作者:徐辉;徐国祥;李介华;潘桂常;陶熙民;冯建容;余炳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自拟三叉定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短暂剧痛,无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常于50岁后发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尚不明了,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半月神经结退行性改变、神经根受岩骨嵴突起或颅底动脉分支的机械性压迫有关.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大同市中医研究所于2002年1月-2005年7月采用自拟三叉定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壁炎症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模型血管壁炎症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胆固醇组(HC组)、高胆固醇加氟伐他汀组(FC组)和高胆固醇加丹红注射液组(DC组);组织形态学分析AS斑块/内膜面积比值及斑块厚处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酶法检测血脂;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主动脉弓血管壁核转录因子κB(NF-κB)含量.结果 DC组与HC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5),血管AS病变显著减轻(P<0.05),血管壁NF-κB及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实验性AS家兔血管壁炎症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管高峰;华先平;王琳;杜令;孔祥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冠心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50例

    冠心丹参滴丸是丹参片的改良剂型,是丹参滴丸的换代产品,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00例病人均符合1979年WHO心绞痛分型中劳力型心绞痛标准,心绞痛至少稳定2个月.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4岁~70岁(52.3岁±4.5岁),平均病程38.2个月,每周平均发作4.25次;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37例,首发原发性高血压39例,糖尿病20例.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应用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

    目的 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100 U静脉输注,两组治疗均为2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75.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5.0%;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缺血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0.5%和44.7%,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5.8%,两组总有效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治疗UAP及非Q波心肌梗死疗效好,副反应少,安全有效.

    作者:杨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84例

    目的 评价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4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参麦注射液,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5%(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显著,症状缓解期显著延长.

    作者:倪海涛;茅健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应用降纤酶治疗脑梗死60例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脑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应用降纤酶治疗;对照组6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7%(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且副反应少,使用方便.

    作者:王月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生脉饮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

    目的 探讨生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心功能Ⅲ级及病情稳定的心功能Ⅳ级病人从小剂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Ⅳ级病人常规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饮液20 mL,每日3次,口服,15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53.3%、83.3%.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饮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常规治疗.

    作者:李法祥;李书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除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输注.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连续观察4周.观察两组病人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疗效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心绞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67%、6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心率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作为活血化瘀药物,治疗UAP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张旭光;张予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络泰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络泰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活化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应用洛秦注射液: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6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和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测定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GPⅢa复合物的数值.对照组CD62p,GPⅡb/GPⅢa复合物的变化以及应用洛秦注射液;治疗组用药前后CD62p,GPⅡb/GPⅢa复合物的变化.结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CD62p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其CD62p的均值(2.51±0.68)较对照组(2.89±0.92)下降;治疗组治疗后GPⅡb/GPⅢb的均值(92.72±7.15)较对照组的(98.81±8.53)下降,治疗后治疗组CD62p、GPⅡb/GPⅢ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肺心病病人存在血小板功能活化;络泰注射液对肺心病病人血小板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万颖;董昆芸;吴敏;师红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观察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血塞通软胶囊,每次120 mg,每日2次口服,2周后改为每次60 mg,每日2次口服,同时低分子肝素钙6 15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67.3%,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分别为26.9%、6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心电图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孔印琢;张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脑梗死与冠心病病人血脂及血黏度水平的比较分析

    目的 观察脑梗死、冠心痛病人血脂水平及血黏度指标的变化,进一步阐明血脂、血黏度与脑梗死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72例脑梗死病人、67例冠心病病人和62名健康人的血脂水平及血黏度指标.结果 脑梗死、冠心病病人的大部分血脂指标、血黏度与健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冠心病组比较,其血脂、血黏度的部分指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血黏度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脂、血黏度的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麻志恒;张汉新;施志琴;高志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白兔斑块面积、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白兔斑块面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白兔造模,模型组用双蒸水灌胃,养心通脉片组用养心通脉片药液灌胃,辛伐他汀片组用辛伐他汀片药液灌胃.1个月后,取白兔主动脉,常规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法观察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结果 养心通脉片组、辛伐他汀片组与模型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斑块中均可见棕黄色bFGF表达,养心通脉片组和辛伐他汀片组表达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斑块中均可见>10μm的颗粒,养心通脉片组与辛伐他汀片组颗粒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养心通脉片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后,通过影响斑块面积、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来有效地逆转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胡志希;袁肇凯;杨涛;黄献平;明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解毒通络法对血栓形成大鼠AT-Ⅲ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长度、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通心络组及解毒通络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灌胃时间1个月,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6组均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抽静脉血查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结果 大鼠造模48 h、72 h后解毒通络合剂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解毒通络合剂低剂量组相比,黑尾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解毒通络合剂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剂量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中、高剂量解毒通络合剂能明显提高实验大鼠的D-二聚体含量,增强继发性纤溶作用,从而减轻血栓形成.

    作者:王鹂;魏陵博;彭敏;丁书文;戎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60例

    左旋氨氯地平(商品名施慧达)是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应用施慧达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60例,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幸;郑梅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RH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400例高血压病病人行血压及静息心率测定,同时检测血清hs-CRP,比较不同的静息心率组脉压(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清hs-CRP浓度的差异性.结果 随着RHR的增加,SBP、DBP、PP、hs-CRP也升高(P<0.05或P<0.01).结论 RHR与hs-CRP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马斌;王瑞英;雷贺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低血糖偏瘫10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如心动过速、多汗、精神意识状态的改变等已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低血糖以偏瘫为主要表现时,临床上少见并且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现将2001年-2006年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低血糖偏瘫病人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立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胶原增生的影响

    目的 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 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通心络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手术组均术后6周予蒸馏水3 mL/(kg·d)灌胃,通心络大剂量组予通心络1.0 g/(kg·d)灌胃,通心络小剂量组予通心络0.5 g/(kg·d)灌胃.用ELISA法检测各组术后6周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的水平,病理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内膜、中膜厚度及其比例.结果 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药物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内膜/中膜厚度、降低PIP、ox-LDL含量(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邱丽;谢春毅;崔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老年人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心律平).4周为1个疗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各做心电图、Holter、血尿常规、肝肾功能1次.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3.33%,显效率53.33%;对照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1.67%,显效率为51.67%,两组心电图疗效相近(P>0.05).Holter改变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7%,显效率为3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显效率为31.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显效率为5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显效率为41.67%.结论 稳心颗粒抗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的作用与心律平相当,还可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

    作者:王万华;徐显华;钟景页;薛亚琴;沈国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