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张予民
脑卒中后癫痫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现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8例卒中后癫痫病人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郜立红;赵秀杰;刘颖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04年7月-2006年5月收治的44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病人随机分为BiPAP组和面罩吸氧组.BiPAP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经鼻面罩连接BiPAP呼吸机,吸气末压力(IPAP)8 cmH2O~15 cmH2O、呼气末压力(EPAP)2 cmH2O~5 cmH2O,吸氧浓度28%~35%;面罩吸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单纯给予Ventuff面罩吸氧.监测病人心率、血压、呼吸、指端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和临床变化.结果 BiPAP组经无创机械通气后所有病人呼吸频率减慢,心率下降,呼吸困难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呼吸困难开始缓解时间40 min(10 min~10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0 min(50min~240 min)(P<0.01).对照组在相应时间治疗有效率仅为64.7%.结论 充分使用药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基础上,合用BiPAP治疗可使肺水肿和心功能迅速改善,减少气管插管率.
作者:李文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特点.方法 采用HRV的时域分析法对25例DCM病人、22例非DCM心力衰竭病人及24名健康人进行HRV对比分析.结果 DCM病人HRV各时域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00 1)和非DCM心力衰竭组(P<0.001);DCM病人HRV降低程度与心功能级别显著相关,而与室性心律失常、左室舒张期末径、心胸比例无关.结论 DCM病人心脏自主神经改变可能是一种器质性损害;对DCM病人,HRV降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林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长度、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通心络组及解毒通络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灌胃时间1个月,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6组均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抽静脉血查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结果 大鼠造模48 h、72 h后解毒通络合剂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解毒通络合剂低剂量组相比,黑尾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解毒通络合剂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剂量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中、高剂量解毒通络合剂能明显提高实验大鼠的D-二聚体含量,增强继发性纤溶作用,从而减轻血栓形成.
作者:王鹂;魏陵博;彭敏;丁书文;戎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RHR)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将入选的66例高血压病CHD病人分为心肌梗死(AMI)组31例,心绞痛(AP)组35例,高血压组(对照组)4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22:00~06:00时段的每小时平均心率来计算RHR.结果 AMI组RHR(77.2±8.2)/min,显著快于对照组的(68.6±7.4)/min(P<0.01);AP组RHR(72.9±7.8)/min,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AMI组RHR亦明显快于AP组(P<0.05).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RHR增加与CHD危险性密切相关,是CHD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HD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陈园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将48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口服美西律(慢心律)150mg加稳心颗粒9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慢心律1 5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8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优于对照的87.00%(P<0.05),且在起效时间、复发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药合用治疗室性早搏见效快、疗效好,且复发率低.
作者:刘双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医(激光)血疗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4例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和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疗法(ILIB);对照组仅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70.45%高于对照组的55.81%(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与激光血疗法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可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冷启宁;张春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如心动过速、多汗、精神意识状态的改变等已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低血糖以偏瘫为主要表现时,临床上少见并且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现将2001年-2006年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低血糖偏瘫病人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立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I)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 Ⅰ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 Ⅰ值增高(≥0.16 ng/mL)者32例,在30 d随访中cTn Ⅰ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 Ⅰ正常组(P<0.05).结论 血清cTn Ⅰ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巩怀征;刘霞;姜硕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左旋氨氯地平(商品名施慧达)是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应用施慧达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60例,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幸;郑梅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4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参麦注射液,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5%(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显著,症状缓解期显著延长.
作者:倪海涛;茅健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0例房室结双径路经食管心房分级递增起搏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可表现为慢径连续1:1传导及快-慢径交互下传和文氏周期中慢径多比例传导.结论 慢径传导件蝉联现象的心电图表现对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有重要价值.
作者:代自立;楚咏晗;张永庆;夏琰;符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白兔斑块面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白兔造模,模型组用双蒸水灌胃,养心通脉片组用养心通脉片药液灌胃,辛伐他汀片组用辛伐他汀片药液灌胃.1个月后,取白兔主动脉,常规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法观察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结果 养心通脉片组、辛伐他汀片组与模型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斑块中均可见棕黄色bFGF表达,养心通脉片组和辛伐他汀片组表达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斑块中均可见>10μm的颗粒,养心通脉片组与辛伐他汀片组颗粒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养心通脉片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后,通过影响斑块面积、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来有效地逆转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胡志希;袁肇凯;杨涛;黄献平;明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梗死、冠心痛病人血脂水平及血黏度指标的变化,进一步阐明血脂、血黏度与脑梗死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72例脑梗死病人、67例冠心病病人和62名健康人的血脂水平及血黏度指标.结果 脑梗死、冠心病病人的大部分血脂指标、血黏度与健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冠心病组比较,其血脂、血黏度的部分指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血黏度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脂、血黏度的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麻志恒;张汉新;施志琴;高志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发病的分子生物机制及益气活血中药冠脉宁对白细胞介素-8(IL-8)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冠脉宁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36名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用药前治疗组、对照组IL-8变化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IL-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对照组IL-8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对照组IL-8均接近健康对照组.结论 中药冠脉宁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IL-8;检测IL-8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及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三林;倪军;卫世强;孙新医;戴启宇;苏峰;张铁松;郭国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生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心功能Ⅲ级及病情稳定的心功能Ⅳ级病人从小剂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Ⅳ级病人常规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饮液20 mL,每日3次,口服,15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53.3%、83.3%.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饮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常规治疗.
作者:李法祥;李书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多在青春期起病,女性多见.目前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临床应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76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维全;梁丽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病人合并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病人高(2~3)倍,特别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远远高于脑出血.现将199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人院的67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慧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参桂胶囊对高血压病病人血压的影响.方法 78例高血压病病人在常规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参桂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 78例病人显效6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4%.结论 参桂胶囊对高血压病有一定降压作用.
作者:郭泉滢;钟平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在基层医院开展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0例病人实施自行设计的卒中单元医疗模式(观察组),并与80例传统治疗(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2.2%,高于对照组的37.5%、78.8%(P<0.01或P<0.05),常见4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实施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效果优于传统治疗.
作者:卢奕南;尹梅祥;马艳青;李月清;黎锦如;文秀红;张广智;黎雪芳;闵水平;卓友光;罗素萍;杨艺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