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明;张泉;郑重;朱娜;毕榕;刘晋利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I)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 Ⅰ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 Ⅰ值增高(≥0.16 ng/mL)者32例,在30 d随访中cTn Ⅰ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 Ⅰ正常组(P<0.05).结论 血清cTn Ⅰ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巩怀征;刘霞;姜硕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服药两周各观察疗效及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等.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84.4%,心电图疗效为总有效率为8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3%、67.7%(P<0.01);治疗后两组病人每天心绞痛症状及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片的消耗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曲症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作者:曹中有;郝江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脑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应用降纤酶治疗;对照组6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7%(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且副反应少,使用方便.
作者:王月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倍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后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时照组)、倍通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建立大鼠自体血栓局灶脑缺血模型,各组分别于1 d、3 d、5 d取大鼠脑组织,测定NOS及诱导型(iNOS)的活性.结果 治疗组大鼠脑组织总NOS和iNOS活性在造模后的各时间点(1 d、3d、5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倍通注射液可通过抑制总NOS和iNOS活性,减少NO释放,对大鼠局灶脑缺血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邓芬;胡长林;谢运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白兔斑块面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白兔造模,模型组用双蒸水灌胃,养心通脉片组用养心通脉片药液灌胃,辛伐他汀片组用辛伐他汀片药液灌胃.1个月后,取白兔主动脉,常规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法观察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结果 养心通脉片组、辛伐他汀片组与模型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斑块中均可见棕黄色bFGF表达,养心通脉片组和辛伐他汀片组表达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斑块中均可见>10μm的颗粒,养心通脉片组与辛伐他汀片组颗粒较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养心通脉片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后,通过影响斑块面积、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来有效地逆转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胡志希;袁肇凯;杨涛;黄献平;明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如心动过速、多汗、精神意识状态的改变等已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低血糖以偏瘫为主要表现时,临床上少见并且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现将2001年-2006年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低血糖偏瘫病人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立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非睡眠状态间歇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22例在非睡眠状态间歇性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5例,其中5例晚上睡眠加重,大多数于站立或活动(婴儿在哭闹后)或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口服后减轻.结论 非睡眠状态下出现AVB原因较复杂,可以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交感神经兴奋性低下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所致,可以是非心脏病变引起的迷走神经损伤,还可以是感染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
作者:袁琳;黄赛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结果 治疗后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是较理想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纯天然中药制剂.
作者:顾立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发病的分子生物机制及益气活血中药冠脉宁对白细胞介素-8(IL-8)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冠脉宁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36名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用药前治疗组、对照组IL-8变化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IL-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对照组IL-8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对照组IL-8均接近健康对照组.结论 中药冠脉宁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IL-8;检测IL-8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及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三林;倪军;卫世强;孙新医;戴启宇;苏峰;张铁松;郭国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从系统的、宏观的方面来把握生命科学的典型特征.而现代医学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步伐,从微观方面揭示人体科学的本质特征.但在西方医学已经由过去的经验医学进人现在的循证医学时代之际,从中又看到了若干传统中医学的思维模式.
作者:张晓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左旋氨氯地平(商品名施慧达)是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应用施慧达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60例,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幸;郑梅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生脉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心功能Ⅲ级及病情稳定的心功能Ⅳ级病人从小剂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Ⅳ级病人常规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饮液20 mL,每日3次,口服,15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53.3%、83.3%.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饮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常规治疗.
作者:李法祥;李书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络泰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活化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应用洛秦注射液: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6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和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测定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GPⅢa复合物的数值.对照组CD62p,GPⅡb/GPⅢa复合物的变化以及应用洛秦注射液;治疗组用药前后CD62p,GPⅡb/GPⅢa复合物的变化.结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CD62p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其CD62p的均值(2.51±0.68)较对照组(2.89±0.92)下降;治疗组治疗后GPⅡb/GPⅢb的均值(92.72±7.15)较对照组的(98.81±8.53)下降,治疗后治疗组CD62p、GPⅡb/GPⅢ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肺心病病人存在血小板功能活化;络泰注射液对肺心病病人血小板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万颖;董昆芸;吴敏;师红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04年7月-2006年5月收治的44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病人随机分为BiPAP组和面罩吸氧组.BiPAP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经鼻面罩连接BiPAP呼吸机,吸气末压力(IPAP)8 cmH2O~15 cmH2O、呼气末压力(EPAP)2 cmH2O~5 cmH2O,吸氧浓度28%~35%;面罩吸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单纯给予Ventuff面罩吸氧.监测病人心率、血压、呼吸、指端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和临床变化.结果 BiPAP组经无创机械通气后所有病人呼吸频率减慢,心率下降,呼吸困难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呼吸困难开始缓解时间40 min(10 min~10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0 min(50min~240 min)(P<0.01).对照组在相应时间治疗有效率仅为64.7%.结论 充分使用药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基础上,合用BiPAP治疗可使肺水肿和心功能迅速改善,减少气管插管率.
作者:李文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在基层医院开展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0例病人实施自行设计的卒中单元医疗模式(观察组),并与80例传统治疗(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2.2%,高于对照组的37.5%、78.8%(P<0.01或P<0.05),常见4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实施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效果优于传统治疗.
作者:卢奕南;尹梅祥;马艳青;李月清;黎锦如;文秀红;张广智;黎雪芳;闵水平;卓友光;罗素萍;杨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科素亚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6例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病人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结果 两组治疗2个月后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肾功能损害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效果优于依那普利组(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联合应用,在达到同等降压水平同时可减少ACEI的用量,降低其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张素英;李瑜;李改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参桂胶囊对高血压病病人血压的影响.方法 78例高血压病病人在常规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参桂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 78例病人显效6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4%.结论 参桂胶囊对高血压病有一定降压作用.
作者:郭泉滢;钟平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100 U静脉输注,两组治疗均为2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75.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5.0%;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缺血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0.5%和44.7%,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5.8%,两组总有效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治疗UAP及非Q波心肌梗死疗效好,副反应少,安全有效.
作者:杨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RH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400例高血压病病人行血压及静息心率测定,同时检测血清hs-CRP,比较不同的静息心率组脉压(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清hs-CRP浓度的差异性.结果 随着RHR的增加,SBP、DBP、PP、hs-CRP也升高(P<0.05或P<0.01).结论 RHR与hs-CRP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马斌;王瑞英;雷贺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心脏骤停(CA)在院前急救中是紧急的危险情况之一,病死率高.经过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终实现心肺复苏(CPR)的成功.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前对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是院前急救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现对太原市中意友好急救中心组织抢救的58例心脏骤停病人的资料,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军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