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边红霞;赵晓雯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病人, 临床特征, 影像学技术, 脑血管疾病, 资料分析, 诊治水平, 易误诊
摘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被认为是临床上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征不特异,易误诊,预后不佳.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本病认识的逐渐加深,临床上CVST并不罕见,对其诊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就16例病人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

    1966年,Brescia等发明了腕部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1],经不断完善手术方式,基本解决了血管条件较好的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问题.然而关于动静脉内瘘影响左心功能及形态的研究也引起注意.现回顾分析46例维持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及左心功能的变化,并对左心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作者:赵如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1例报道

    二醋吗啡(海洛因)中毒性脑病,是由于长期烫吸海洛因引起的以脑白质海绵样变性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一种脑病,故又称为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HSLE),是近年才引起医学界重视的新病种[1].

    作者:罗雯媛;吴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人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0例,口服强力天麻社仲胶囊;对照组40例,口服通心络胶囊;基础组30例,静滴金络通.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联合基础治疗.采用TCD和放射免疫学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浆ET、TXB2、6-Keto-PGF1α、AngⅡ的变化.结果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对VBI的症状改善有效率达92.5%,与通心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能有效加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同时能显著降低血浆中ET、TXB2、AngⅡ水平,升高6-Keto-PGF1α的含量.结论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VBI有效.

    作者:陈玉娟;刘学源;边伟红;宁燕;余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机制探讨

    脑出血属中风范畴,北京东直门医院报道,依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属痰热腑实者占74.17%,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邵念方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关系密切[2].

    作者:明康文;洪创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消心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目的 观察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异山犁酯(消心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35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口服益气化痰祛瘀中药及消心痛片治疗;对照组67例,给予口服消心痛片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及心电图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5.3%,对照组为67.2%;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55.2%.且未发现有明显副反应.结论 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消心痛片口服对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肯定.

    作者:郭清华;翟丽丽;郭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的含量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方法 选择11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心电监护及心电图结果分为心律失常组与心律正常组.根据血清镁含量将其分为血镁正常组与低镁血症组,观察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同时给予低镁病人补镁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心律失常组比心律正常组的低血镁率显著增高,经补镁治疗的病人预后优于未予补镁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低血镁的病人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及时予镁制剂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陈燕;杨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蟒针刺筋络对脑卒中后受损神经功能不同病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蟒针刺筋络放血加指针等疗法,观察脑卒中后受损神经功能在不同病程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病人用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1组33例,病程5 d~120 d,2组31例,病程12 d~720 d;3组20例,病程14 d~780 d.治疗前同时用美国脑卒中结局量表(AHA,SOC)测评,1组、2组针刺45 d、90 d(急性期加服中药和常规治疗),3组急性期常规治疗后恢复期不予康复治疗,可自行锻炼,待针刺组结束时同时用量表评定.结果 治疗45 d后功能残损程度:运动、语言等6个区域的改善:1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2组在运动、感觉、情感3个区域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5 d后在BADL、IADL的恢复:治疗前后比较,1组、2组有统计学意义,3组无统计学意义,治疗90 d,3个组分别在BADL、IADL间恢复:1组、2组有显著改变,3组改变不明显.结论 刺法对脑卒中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不论病程长短均有一定临床疗效,但病程短者治疗时间少,恢复快,质量好,特别急性期结合治疗可减少、减轻受损区域的发生或发展.脑卒中急性期可以结合针灸及服活血化瘀中药.

    作者:樊明法;何川;樊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病人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病人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病人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脑心通脑囊.观察两组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心通胶囊治疗脑卒中有一定疗效.

    作者:赵艳茹;李文静;李晶;赵艳丽;张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代表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 制备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分别以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为阴性和阳性对照,以血管指数为观察指标,比较所选药物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并选取作用显著者作为代表中药,研究不同浓度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红景天和降香的血管指数值比较突出(P<0.01),采用不同药物浓度发现红景天中等剂量时血管生成多,而降香的剂量和血管生成近似线性关系.结论 红景天和降香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呈现独有的量效曲线.

    作者:蒋霞;李勇;范维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80例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山西地区多发性硬化(MS)病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结果 MS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31.79岁;病人的职业以农民居多,其次是工人;大多数病人以亚急性起病,首次发病症状以感觉障碍多见,其次是眼部症状;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几乎囊括所有神经系统,但以运动感觉系统多,其次是视觉系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部以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病灶多见,脊髓则以颈髓多见.诱发电位以SEP异常多见,其次是VEP异常.结论 多发性硬化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利用MRI和诱发电位检查能发现亚临床病灶,提高诊断率.

    作者:琚小红;牛小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目前仍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当其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MOD)时病死率较高.为使慢性肺心病得到更合理的治疗,以降低病死率,现对172例肺心病病人合并MOD的56例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李瑞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成功抢救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例

    1 资料刘某某,男,54岁,初诊为1996年12月23日.家人代述,午间入厕时,突然觉胸闷胸痛,继而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冷汗淋漓而呼人求救,家人知讯后,急忙抱入车中,到本医疗站急救.

    作者:刘如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随着现代人膳食结构的改变,罹患肥胖症和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及中风等心血管疾病(CVD)的人数日趋增多,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比任何其他主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人数都要多.

    作者:熊航;贾俊飞;孙兰军;赵英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房扑动的分层阻滞与交替下传的文氏现象1例

    1资料病人,女,60岁.主诉心悸、水肿1个月来院就诊.血压110/90 mmHg(1 mmHg=0.133kPa).临床诊断:心力衰竭.常规行心电图检查示:心房扑动的分层阻滞与交替下传的文氏现象(房率:250/min,室率固定规整:107/min),肢体导联低电压,极度顺钟向转位.

    作者:吕晓琴;关小玲;张彩萍;任爱萍;任海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46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AMI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AMI后无痛性AMI、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增高.结论 2型糖尿病导致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病变、多支冠状动脉受损,使AMI面积广泛.同时,由其所致的弥漫性心肌病变及自主神经损害引发的潜在的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脏电生理紊乱可能是导致上述临床特点的原因.

    作者:许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风后继发癫痫40例临床资料分析

    脑中风是继发性癫痫尤其是中老年人癫痫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脑中风继发癫痫,既往无癫痫病史的病人在脑中风起病时或发病后发生的与此次脑中风相关联的癫痫.

    作者:邢桂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8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8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78例同期无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多灶性多见.结论 年龄、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可能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马彩芳;王永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欣怡胶囊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欣怡胶囊抗血栓形成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模型组、欣怡胶囊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每日灌胃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除空白组外,均复制血瘀证模型.造模次晨,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结果 欣怡胶囊能显著改善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血浆GMP-140及TXB2,升高6-keto-PGF1α.结论 欣怡胶囊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增加纤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有关.

    作者:顾健霞;王国印;余浩;王钦茂;周宜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被认为是临床上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征不特异,易误诊,预后不佳.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本病认识的逐渐加深,临床上CVST并不罕见,对其诊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就16例病人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边红霞;赵晓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制单向活瓣在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病人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20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PH病人进行手术矫正的疗效和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7例病人肺动脉压明显下降,未出现跨活瓣片的分流;13例病人术后7 d出现分流.死亡2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于术后13 d),18例病例康复出院.术后出现分流的13例中,8例随访1个月~48个月,3个月仍出现跨活瓣片分流的4例,右向左分流3例,双向分流1例.术后6个月以上仍存在经活瓣片分流的1例,肺动脉收缩压(Pp)/主动脉收缩压(Ps)>0.75.7例术后未出现跨活瓣片分流者,术后3个月复查肺动脉压下降满意.结论 单向活瓣补片允许术后特定情况下右向左分流,有效减轻右心室负荷,有利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达到保持体肺循环相对平衡,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张沛刚;褚银平;马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