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349
  • 国内刊号:14-1312/R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75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11期文献
  • 出血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以及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494例脑梗死病人资料,对其中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中有17例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时间多发生在脑梗后(1~2)周,出血发生后原有症状加重,经过脱水等综合治疗,病人预后良好.结论 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后,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出血性脑梗死非常重要.

    作者:李春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8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8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78例同期无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多灶性多见.结论 年龄、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可能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马彩芳;王永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被认为是临床上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征不特异,易误诊,预后不佳.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本病认识的逐渐加深,临床上CVST并不罕见,对其诊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就16例病人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边红霞;赵晓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问题,即减轻症状与改善预后.对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主要是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

    作者:王宏;陈海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分水岭脑梗死46例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一种特殊类型脑梗死,是指发生在脑内相邻的动脉供血区之间局限性梗死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主要病因是在颈内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全身性低血压、低血流量以及高凝状态等导致交界区脑组织低灌流,终形成脑梗死[2].现对46例CWI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徐保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目前仍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当其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MOD)时病死率较高.为使慢性肺心病得到更合理的治疗,以降低病死率,现对172例肺心病病人合并MOD的56例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李瑞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病人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病人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病人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脑心通脑囊.观察两组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心通胶囊治疗脑卒中有一定疗效.

    作者:赵艳茹;李文静;李晶;赵艳丽;张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消心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目的 观察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异山犁酯(消心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35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口服益气化痰祛瘀中药及消心痛片治疗;对照组67例,给予口服消心痛片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及心电图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5.3%,对照组为67.2%;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55.2%.且未发现有明显副反应.结论 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消心痛片口服对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肯定.

    作者:郭清华;翟丽丽;郭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病病人血压的影响

    目的 观察咪达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方案,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病病人进行2周的药物洗脱,然后口服咪达普利,每日1片,连续2周.第2周末观测血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收缩压为(140.1±14.2)mmHg,舒张压(88.9±7.2)mmHg,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 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病病人有降压作用.

    作者:杨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

    2004年1月-2005年12月临床采用复方丹参和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病人6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入选的12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63.5岁;对照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7~75)岁,平均62.8岁,所有病例均为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

    作者:高琦;卢丽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稳心颗粒治疗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21例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更年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的疗效.方法 选取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4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4周后,复查心电图.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率改善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1.9%;自觉症状改善分别为85.7%与57.1%.结论 稳心颗粒对改善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玉红;舒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

    1966年,Brescia等发明了腕部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1],经不断完善手术方式,基本解决了血管条件较好的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问题.然而关于动静脉内瘘影响左心功能及形态的研究也引起注意.现回顾分析46例维持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及左心功能的变化,并对左心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作者:赵如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技术对亚健康状态的评估

    目的 通过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仪(MDI)检测结果分析亚健康人群的表现.方法 用一次性刺血针、采血笔取受检者左手食指一滴末梢血,制成干血片和活血片,用MDI亚健康检测法检测,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亚健康人群主要体现在血液黏度增高、三酰甘油增高、脂肪肝等,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体现在内分泌功能失调、心肌节律不齐、纤维蛋白连接差;20岁以下亚健康人群主要表现在维生素C缺乏和消化吸收功能差,其余年龄组主要体现在血液黏度高、血脂指标异常、心脑供血不足.结论 MDI亚健康检测是一种快速、经济、准确的适合大众化健康普查的体检方法.

    作者:胡先明;白丽霞;李祥生;王丽燕;郭晓燕;梁渊;卢祖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无痛性心肌梗死74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特征的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也可表现为不典型位置的放射痛.但有些AMI病人可完全无疼痛表现[1],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现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

    作者:马荣英;王美珍;刘亚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46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AMI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AMI后无痛性AMI、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增高.结论 2型糖尿病导致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病变、多支冠状动脉受损,使AMI面积广泛.同时,由其所致的弥漫性心肌病变及自主神经损害引发的潜在的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脏电生理紊乱可能是导致上述临床特点的原因.

    作者:许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80例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山西地区多发性硬化(MS)病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结果 MS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31.79岁;病人的职业以农民居多,其次是工人;大多数病人以亚急性起病,首次发病症状以感觉障碍多见,其次是眼部症状;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几乎囊括所有神经系统,但以运动感觉系统多,其次是视觉系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部以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病灶多见,脊髓则以颈髓多见.诱发电位以SEP异常多见,其次是VEP异常.结论 多发性硬化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利用MRI和诱发电位检查能发现亚临床病灶,提高诊断率.

    作者:琚小红;牛小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风后继发癫痫40例临床资料分析

    脑中风是继发性癫痫尤其是中老年人癫痫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脑中风继发癫痫,既往无癫痫病史的病人在脑中风起病时或发病后发生的与此次脑中风相关联的癫痫.

    作者:邢桂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心综合征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的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150例脑心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征病人的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心律失常、假性心肌梗死样图形、急性心力衰竭及心肌酶的增高.本组急性脑血管病人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61.98%,其中89.33%的病人起病后7 d内发生,急性期综合治疗后好转率为97.33%.结论 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脑心综合征急性期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程晓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

    目的 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病人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 对30例心绞痛病人采用美国DMS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疼痛发作时记录ST段呈弓背抬高,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降,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停搏等.结果 30例中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95%.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直接捕捉变异型心绞痛.

    作者:苏少芬;陈凤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17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成功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75例2型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对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的病人,及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早期诊断,积极抢救吸氧、抗凝、营养心肌、改善冠脉循环,有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可降低病死率,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对症治疗、积极胰岛素控制血糖是成功治疗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的关键.

    作者:马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24 h动态血压分析

    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已日益广泛,ABPM在预测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1].老年人由于大动脉的顺应性下降,血管弹性差,血压易波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来分析老年高血压伴有脑卒中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幸;王婷;郑云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的含量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方法 选择11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心电监护及心电图结果分为心律失常组与心律正常组.根据血清镁含量将其分为血镁正常组与低镁血症组,观察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同时给予低镁病人补镁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心律失常组比心律正常组的低血镁率显著增高,经补镁治疗的病人预后优于未予补镁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低血镁的病人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及时予镁制剂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陈燕;杨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病人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89例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病人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果 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性、多源性、成对早搏、短阵速以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是心律失常型冠心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

    作者:李将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人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0例,口服强力天麻社仲胶囊;对照组40例,口服通心络胶囊;基础组30例,静滴金络通.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联合基础治疗.采用TCD和放射免疫学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浆ET、TXB2、6-Keto-PGF1α、AngⅡ的变化.结果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对VBI的症状改善有效率达92.5%,与通心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能有效加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同时能显著降低血浆中ET、TXB2、AngⅡ水平,升高6-Keto-PGF1α的含量.结论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VBI有效.

    作者:陈玉娟;刘学源;边伟红;宁燕;余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制单向活瓣在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病人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20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PH病人进行手术矫正的疗效和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7例病人肺动脉压明显下降,未出现跨活瓣片的分流;13例病人术后7 d出现分流.死亡2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于术后13 d),18例病例康复出院.术后出现分流的13例中,8例随访1个月~48个月,3个月仍出现跨活瓣片分流的4例,右向左分流3例,双向分流1例.术后6个月以上仍存在经活瓣片分流的1例,肺动脉收缩压(Pp)/主动脉收缩压(Ps)>0.75.7例术后未出现跨活瓣片分流者,术后3个月复查肺动脉压下降满意.结论 单向活瓣补片允许术后特定情况下右向左分流,有效减轻右心室负荷,有利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达到保持体肺循环相对平衡,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张沛刚;褚银平;马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hs-CRP、IL-6、TNF-α及sICAM-1的影响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病人和20名健康者(对照组)血清h-CRP、IL-6、TNF-α、s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浓度.对UA病人予以稳心颗粒每次9 g,口服,每日3次,疗程8周~12周,观察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sICAM-1及sVCAM-1的变化.结果 UA组病人hs-CRP、IL-6、TNF-α、sICAM-1及sVCAM-1水平高于SA组(P<0.05)和对照组(P<0.01),而S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A病人血清h-CRP、IL-6、TNF-α、sICAM-1及sVCAM-1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UA病人体内存在着炎性反应,可能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性有关,稳心颗粒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

    作者:范利锋;陈汉玉;王平仁;兰培敏;罗文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蟒针刺筋络对脑卒中后受损神经功能不同病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蟒针刺筋络放血加指针等疗法,观察脑卒中后受损神经功能在不同病程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病人用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1组33例,病程5 d~120 d,2组31例,病程12 d~720 d;3组20例,病程14 d~780 d.治疗前同时用美国脑卒中结局量表(AHA,SOC)测评,1组、2组针刺45 d、90 d(急性期加服中药和常规治疗),3组急性期常规治疗后恢复期不予康复治疗,可自行锻炼,待针刺组结束时同时用量表评定.结果 治疗45 d后功能残损程度:运动、语言等6个区域的改善:1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2组在运动、感觉、情感3个区域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5 d后在BADL、IADL的恢复:治疗前后比较,1组、2组有统计学意义,3组无统计学意义,治疗90 d,3个组分别在BADL、IADL间恢复:1组、2组有显著改变,3组改变不明显.结论 刺法对脑卒中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不论病程长短均有一定临床疗效,但病程短者治疗时间少,恢复快,质量好,特别急性期结合治疗可减少、减轻受损区域的发生或发展.脑卒中急性期可以结合针灸及服活血化瘀中药.

    作者:樊明法;何川;樊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半量甘露醇与针刺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半量甘露醇与针刺对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如何正确使用甘露醇.方法 选取高血压幕上非丘脑出血、颅压增高不突出、发病6 h内、血肿量<50mL的病人60例,将24 h内应用20%甘露醇250 mL者作为常规A组(30例),150 mL者为半常规B组(30例),B组10d后再分为C组、D组各15例,C组为半常规未针刺组,D组为半常规针刺组.48 h~72 h复查脑CT,血肿增大33%为血肿早期扩大,分析早期应用甘露醇对血肿扩大的影响;对C组、D组治疗20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对照比较.结果 常规A组发生血肿扩大11例,B组3例,A组与B组血肿扩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A组与B组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小量脑出血病人发病24 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增加早期血肿发生率,使病情加重;半量甘露醇配合针刺治疗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涛;田桂杰;张蓝;魏国威;马倩;韩景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

    目的 观察6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60例病人进行西药、高压氧舱、中药结合治疗,疗程半年,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认知功能、社会生活功能、运动功能、行为和精神症状等5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对60例病例均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对照,并进行分析.结果 5项指标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70.73%、75.00%、91.11%、89.29%,总有效率为78.33%;治疗前后MMSE检查对照有效率为68.3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袁岳鹏;宏亚丽;张黎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补肾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中药复方补肾定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服用补肾定眩汤;对照组60例,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的症状、体征,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各项指标结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疗效比较及TCD各项指标的改善有明显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定眩汤治疗VBI疗效显著.

    作者:王朝霞;田立;刘晓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米力农对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目的 研究瓣膜置换病人围术期的心肌损害程度及米力农对其的影响.方法 20例心功能Ⅱ级~Ⅲ级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米力农组和对照组,主动脉开放即刻米力农组10 min内用负荷剂量米力农50 μg/kg、继以0.5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则只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胸手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1)、6 h(T2)、24 h(T3)取中心静脉血,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Ⅰ).结果 两组T1、T2、T3 cTn I均明显升高,米力农组cTn Ⅰ在T1、T2、T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应用米力农能够有效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作者:王玉璇;郭光伟;李强;唐进;李家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影响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与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60例高血压病病人(EH组)及28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浆ADM和CGRP浓度.高血压组服用厄贝沙坦,3个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EH组血浆ADM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随血压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血浆CGRP浓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随血压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浆ADM浓度显著下降(P<0.01),而CGRP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ADM和CGRP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厄贝沙坦治疗可降低高血压病病人ADM水平及升高CGRP水平.

    作者:赵卓;石世强;李玉洁;徐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氯吡格雷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人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入选21岁~75岁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人共20例,且病情稳定在1个月以上.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持续12周,观察其服药依从性、血压、心率、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入选时尿红细胞、大便隐血均为阴性,收缩压(133.6±19.8)mmHg,舒张压(82.4±9.6)mHg,心率(73.2±7.9)/min;血红蛋白(135.7±9.2)g/L,白细胞(6.3±0.98)×109/L,中性粒细胞0.62±0.03,血小板(203.4±40.0)×109/L;尿素氮6.1mmol/L±1.4mmol/L,肌酐82.3μmol/L±16.2 μmol/L;谷丙转氨酶30.4U/L±11.2 U/L,谷草转氨酶27.9 U/L±6.3 U/L.1例受试者因皮疹退出研究,另19例完成12周随访,服药依从性为95.0%.在2周、4周、8周、12周时随访血压、心率、肝肾功能指标等,较入选时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见任何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12周随访时2例病人出现尿红细胞阳性;未见大便隐血者;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1例病人出现皮下淤斑,3例病人出现轻至中度过敏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人耐受性好,且较为安全.

    作者:徐崇利;李春坚;王连生;杨志健;陈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在评价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长期疗效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99Tcm-TRODAT-1SPECT脑显像在评价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单侧PVP手术治疗病人、31例内科治疗PD病人和1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行脑99Tcm-TRODAT-1 SPECT断层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测定纹状体与小脑部位DAT比值.结果 健康对照组双侧纹状体摄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科治疗组PD病人及单侧PVP手术治疗PD病人双侧纹状体与小脑部位DAT比值(ST/CB)分别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症状对侧较症状同侧ST/CB DAT比值明显降低(P<0.05),内科治疗组PD病人同PVP手术治疗PD病人双侧ST/C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PDRS评分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 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结合UPDRS评分,有助于客观评价PVP手术治疗PD的疗效,加深对PVP手术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评价其他PD术式的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段虎斌;刘跃亭;郝春艳;陈来照;蒯东;范益民;朱永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老年病人肾动脉开口部狭窄检出率及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中老年住院病人中肾动脉狭窄(RAS)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探讨肾动脉影像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以心内科同期住院病人存在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冠心病/疑似冠心病和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共247例为入选对象,对其中197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CAG)后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RAG),另50例病人行磁共振(MRA)检查,分析RAS病人与非RAS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 检出肾动脉开口部狭窄程度≥50%的病人40例,87.5%病人缺乏特异临床表现,RAS局部血管杂音发生率低.其中42.5%患有顽固性高血压,35.0%伴有冠心病,57.5%的病人住院B超检查有颈动脉狭窄,RAS的发病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结论 同非RAS的病人相比,RAS病人在高血压、冠心病、高龄,特别是颈动脉狭窄人群中的比例高.肾动脉造影和/或MRA,可提高肾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作者:邓中龙;罗海明;姚望;丁永生;倪肖卫;袁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胰岛自身抗体与β细胞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分析胰岛自身抗体与β细胞功能关系,探讨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在类似2型糖尿病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中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糖尿病分型诊断和治疗.方法 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70例,正常糖耐量者70例,测定ICA、GADA及胰岛素释放,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ICA、GADA阳性率.初诊2型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和餐后2 h胰岛素(FINS、餐后2 hINS2 h)、HOMA-IS及HOMA-IR等临床特征比较.结果 初诊2型糖尿病组ICA阳性率为11.4%,正常糖耐量组为0.0%(P<0.01);GADA阳性率在糖尿病组为18.6%,正常糖耐量组为4.3%(P<0.01).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在抗体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P<0.001);HOMA-IS指数及HOMA-IR指数在抗体阴性组、抗体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依次降低.结论 临床诊断为2型DM病人中可能有LADA病人,抗体阳性者胰岛功能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提示其胰岛功能有明显损伤,而抗体阴性组胰岛素抵抗明显,提示胰岛自身抗体结合胰岛β细胞功能对LADA病人早期诊断有帮助.

    作者:刘阳;杨静;齐昊;任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拟杜桑降压方合用培哚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

    目的 观察自拟杜桑降压方合用培哚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服用培哚普利片,治疗组加服杜桑降压方,疗程6周.观察治疗前后降压疗效、主要症状疗效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降压疗效、主要症状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分别为(4.72±0.76)mmol/L、(1.58±0.71)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3±0.57)mmol/L、(2.67±0.51)mmol/L(P<0.01).结论 杜桑降压方合用培哚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显著,主要症状消失迅速,并能降血脂.

    作者:李达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代表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 制备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分别以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为阴性和阳性对照,以血管指数为观察指标,比较所选药物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并选取作用显著者作为代表中药,研究不同浓度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红景天和降香的血管指数值比较突出(P<0.01),采用不同药物浓度发现红景天中等剂量时血管生成多,而降香的剂量和血管生成近似线性关系.结论 红景天和降香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呈现独有的量效曲线.

    作者:蒋霞;李勇;范维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欣怡胶囊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欣怡胶囊抗血栓形成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模型组、欣怡胶囊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每日灌胃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除空白组外,均复制血瘀证模型.造模次晨,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结果 欣怡胶囊能显著改善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血浆GMP-140及TXB2,升高6-keto-PGF1α.结论 欣怡胶囊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增加纤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有关.

    作者:顾健霞;王国印;余浩;王钦茂;周宜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养心汤对家兔心肌缺血模型血清NO和NOS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养心汤对家兔心肌缺血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含量、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复制成类似于人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变化的家兔心肌缺血模型.治疗组予养心汤灌胃,4 g/kg每日1次.连续2周观察NO、NOS含量.结果 正常组兔NO、NOS含量8周与10周时无明显改变高脂喂养8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NO、NOS分别(37.05±1.99)μmol/L,(10.20±0.97)U/mL,均优于模型组(P<0.01).结论 养心汤通过调整血管内皮功能,提高NO、NOS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心肌,这可能是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影哲;周亚滨;韩佳瑞;潘祥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RkA对PSD-95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 在肯定针刺抗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内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针刺穴位为治疗手段,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DAB显色的方法显示PSD-95受体.结果 缺血组大鼠丘脑网状核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电针组的表达低于缺血组.针剌对缺血侧神经元PSD-95表达的下调作用可以被TRKA的拮抗剂LY所抑制.结论 针刺对缺血侧神经元PSD-95表达的下调作用与TRKA有关.

    作者:陈欣;谢艳林;王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舒肺颗粒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肺颗粒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常压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中药给药组.以常压低氧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右心室肥厚指数、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的变化.结果 低氧/中药给药组应用舒肺颗粒后大鼠肺血管厚度、右心室肥厚指标显著低于低氧对照组(P<0.05),并可抑制低氧所致的大鼠右心室肥厚(P<0.05).结论 舒肺颗粒在防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房扑动的分层阻滞与交替下传的文氏现象1例

    1资料病人,女,60岁.主诉心悸、水肿1个月来院就诊.血压110/90 mmHg(1 mmHg=0.133kPa).临床诊断:心力衰竭.常规行心电图检查示:心房扑动的分层阻滞与交替下传的文氏现象(房率:250/min,室率固定规整:107/min),肢体导联低电压,极度顺钟向转位.

    作者:吕晓琴;关小玲;张彩萍;任爱萍;任海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1例报道

    二醋吗啡(海洛因)中毒性脑病,是由于长期烫吸海洛因引起的以脑白质海绵样变性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一种脑病,故又称为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HSLE),是近年才引起医学界重视的新病种[1].

    作者:罗雯媛;吴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柴胡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6例

    小柴胡汤在张仲景<伤寒论>中是一个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的方剂.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有效方剂,它的治疗范围至今还在继续扩大.

    作者:孟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右位心合并左肺大叶性肺炎1例

    右位心是心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位与正常相反,心尖向右,左心室在右前位,右心室在左后位,上下腔静脉在左侧面,主动脉弓在右侧.属临床少见病,其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二,现就1例右位心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健旺;武红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3例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近年来,多数学者对ACS的诊断有了高度认识,但是经过对ACS强化药物治疗,临床症状一旦缓解后由于未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及冠状动脉重建治疗,ACS仍具有较高的猝死率.

    作者:何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成功抢救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例

    1 资料刘某某,男,54岁,初诊为1996年12月23日.家人代述,午间入厕时,突然觉胸闷胸痛,继而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冷汗淋漓而呼人求救,家人知讯后,急忙抱入车中,到本医疗站急救.

    作者:刘如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动脉血管壁上逐渐发生的脂质沉积及斑块的形成.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则可导致血流减慢或血流中断.

    作者:郭明;秦玲;雷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100蛋白、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

    近年来,S-100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备受重视.在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研究中,S-100蛋白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灵敏和特异的生化标志物[1],CRP是目前理想的一种炎症标记物[2],可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继发的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作者:梁粤;谌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的新进展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长期以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脑卒中的急救成功率也大大提高,由脑卒中本身所致的危害性有所下降,但是由脑卒中后并发的抑郁状态,即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所致的对脑神经功能康复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洪星;张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骨髓基质细胞及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BMSCs多潜能性的发现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定向分化的成功,为神经干细胞的来源增加了一个新的途径,也为实现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而且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研究也将对神经系统发育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丽;李光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随着现代人膳食结构的改变,罹患肥胖症和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及中风等心血管疾病(CVD)的人数日趋增多,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比任何其他主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人数都要多.

    作者:熊航;贾俊飞;孙兰军;赵英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机制探讨

    脑出血属中风范畴,北京东直门医院报道,依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属痰热腑实者占74.17%,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邵念方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关系密切[2].

    作者:明康文;洪创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冠心病易损斑块与中西医结合干预的实践与思考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血管的慢性炎症病变,其累及心脏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如何防治AS,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始终是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作者:徐浩;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面瘫分级评定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初探

    周围性而瘫见于多种原因,瘫痪部位涉及到额、眼、鼻、口唇、面肌多处,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定位、分级和疗效评定标准,国外各家的评定标准亦不一致.正确的评定和分级有助于诊断和对病情预后的估计,也便于同行之间评价疗效.

    作者:吴芳;杨万章;陈传煌;张敏;盛佑祥;梁豪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