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24 h动态血压分析

王幸;王婷;郑云菊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 压合, 卒中病人, 动态血压监测, 昼夜节律变化, 高血压病病人, 靶器官损害, 血管弹性, 顺应性, 老年人, 大动脉, 预测, 应用, 临床, 方法, 波动
摘要: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已日益广泛,ABPM在预测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1].老年人由于大动脉的顺应性下降,血管弹性差,血压易波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来分析老年高血压伴有脑卒中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RkA对PSD-95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 在肯定针刺抗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内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针刺穴位为治疗手段,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DAB显色的方法显示PSD-95受体.结果 缺血组大鼠丘脑网状核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电针组的表达低于缺血组.针剌对缺血侧神经元PSD-95表达的下调作用可以被TRKA的拮抗剂LY所抑制.结论 针刺对缺血侧神经元PSD-95表达的下调作用与TRKA有关.

    作者:陈欣;谢艳林;王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随着现代人膳食结构的改变,罹患肥胖症和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及中风等心血管疾病(CVD)的人数日趋增多,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比任何其他主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人数都要多.

    作者:熊航;贾俊飞;孙兰军;赵英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3例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近年来,多数学者对ACS的诊断有了高度认识,但是经过对ACS强化药物治疗,临床症状一旦缓解后由于未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及冠状动脉重建治疗,ACS仍具有较高的猝死率.

    作者:何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制单向活瓣在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病人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20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PH病人进行手术矫正的疗效和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7例病人肺动脉压明显下降,未出现跨活瓣片的分流;13例病人术后7 d出现分流.死亡2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于术后13 d),18例病例康复出院.术后出现分流的13例中,8例随访1个月~48个月,3个月仍出现跨活瓣片分流的4例,右向左分流3例,双向分流1例.术后6个月以上仍存在经活瓣片分流的1例,肺动脉收缩压(Pp)/主动脉收缩压(Ps)>0.75.7例术后未出现跨活瓣片分流者,术后3个月复查肺动脉压下降满意.结论 单向活瓣补片允许术后特定情况下右向左分流,有效减轻右心室负荷,有利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达到保持体肺循环相对平衡,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张沛刚;褚银平;马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17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成功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75例2型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对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的病人,及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早期诊断,积极抢救吸氧、抗凝、营养心肌、改善冠脉循环,有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可降低病死率,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对症治疗、积极胰岛素控制血糖是成功治疗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的关键.

    作者:马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问题,即减轻症状与改善预后.对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主要是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

    作者:王宏;陈海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hs-CRP、IL-6、TNF-α及sICAM-1的影响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病人和20名健康者(对照组)血清h-CRP、IL-6、TNF-α、s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浓度.对UA病人予以稳心颗粒每次9 g,口服,每日3次,疗程8周~12周,观察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sICAM-1及sVCAM-1的变化.结果 UA组病人hs-CRP、IL-6、TNF-α、sICAM-1及sVCAM-1水平高于SA组(P<0.05)和对照组(P<0.01),而S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A病人血清h-CRP、IL-6、TNF-α、sICAM-1及sVCAM-1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UA病人体内存在着炎性反应,可能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性有关,稳心颗粒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

    作者:范利锋;陈汉玉;王平仁;兰培敏;罗文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舒肺颗粒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肺颗粒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常压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中药给药组.以常压低氧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右心室肥厚指数、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的变化.结果 低氧/中药给药组应用舒肺颗粒后大鼠肺血管厚度、右心室肥厚指标显著低于低氧对照组(P<0.05),并可抑制低氧所致的大鼠右心室肥厚(P<0.05).结论 舒肺颗粒在防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技术对亚健康状态的评估

    目的 通过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仪(MDI)检测结果分析亚健康人群的表现.方法 用一次性刺血针、采血笔取受检者左手食指一滴末梢血,制成干血片和活血片,用MDI亚健康检测法检测,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亚健康人群主要体现在血液黏度增高、三酰甘油增高、脂肪肝等,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体现在内分泌功能失调、心肌节律不齐、纤维蛋白连接差;20岁以下亚健康人群主要表现在维生素C缺乏和消化吸收功能差,其余年龄组主要体现在血液黏度高、血脂指标异常、心脑供血不足.结论 MDI亚健康检测是一种快速、经济、准确的适合大众化健康普查的体检方法.

    作者:胡先明;白丽霞;李祥生;王丽燕;郭晓燕;梁渊;卢祖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被认为是临床上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征不特异,易误诊,预后不佳.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本病认识的逐渐加深,临床上CVST并不罕见,对其诊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就16例病人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边红霞;赵晓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右位心合并左肺大叶性肺炎1例

    右位心是心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位与正常相反,心尖向右,左心室在右前位,右心室在左后位,上下腔静脉在左侧面,主动脉弓在右侧.属临床少见病,其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二,现就1例右位心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健旺;武红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分水岭脑梗死46例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一种特殊类型脑梗死,是指发生在脑内相邻的动脉供血区之间局限性梗死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主要病因是在颈内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全身性低血压、低血流量以及高凝状态等导致交界区脑组织低灌流,终形成脑梗死[2].现对46例CWI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徐保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100蛋白、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

    近年来,S-100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备受重视.在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研究中,S-100蛋白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灵敏和特异的生化标志物[1],CRP是目前理想的一种炎症标记物[2],可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继发的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作者:梁粤;谌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心综合征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的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150例脑心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征病人的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心律失常、假性心肌梗死样图形、急性心力衰竭及心肌酶的增高.本组急性脑血管病人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61.98%,其中89.33%的病人起病后7 d内发生,急性期综合治疗后好转率为97.33%.结论 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脑心综合征急性期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程晓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24 h动态血压分析

    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已日益广泛,ABPM在预测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1].老年人由于大动脉的顺应性下降,血管弹性差,血压易波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来分析老年高血压伴有脑卒中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幸;王婷;郑云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的含量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方法 选择11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心电监护及心电图结果分为心律失常组与心律正常组.根据血清镁含量将其分为血镁正常组与低镁血症组,观察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同时给予低镁病人补镁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心律失常组比心律正常组的低血镁率显著增高,经补镁治疗的病人预后优于未予补镁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低血镁的病人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及时予镁制剂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陈燕;杨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代表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 制备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分别以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为阴性和阳性对照,以血管指数为观察指标,比较所选药物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并选取作用显著者作为代表中药,研究不同浓度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红景天和降香的血管指数值比较突出(P<0.01),采用不同药物浓度发现红景天中等剂量时血管生成多,而降香的剂量和血管生成近似线性关系.结论 红景天和降香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呈现独有的量效曲线.

    作者:蒋霞;李勇;范维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拟杜桑降压方合用培哚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

    目的 观察自拟杜桑降压方合用培哚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服用培哚普利片,治疗组加服杜桑降压方,疗程6周.观察治疗前后降压疗效、主要症状疗效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降压疗效、主要症状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分别为(4.72±0.76)mmol/L、(1.58±0.71)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3±0.57)mmol/L、(2.67±0.51)mmol/L(P<0.01).结论 杜桑降压方合用培哚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显著,主要症状消失迅速,并能降血脂.

    作者:李达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

    目的 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病人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 对30例心绞痛病人采用美国DMS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疼痛发作时记录ST段呈弓背抬高,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降,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停搏等.结果 30例中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95%.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直接捕捉变异型心绞痛.

    作者:苏少芬;陈凤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

    2004年1月-2005年12月临床采用复方丹参和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病人6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入选的12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63.5岁;对照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7~75)岁,平均62.8岁,所有病例均为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

    作者:高琦;卢丽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