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丹参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

高琦;卢丽芳

关键词:复方丹参, 参麦注射液, 冠心病病人, 劳力性心绞痛, 资料与方法, 年龄, 联合治疗, 治疗组, 对照组, 临床, 疗效, 病例
摘要:2004年1月-2005年12月临床采用复方丹参和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病人6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入选的12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63.5岁;对照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7~75)岁,平均62.8岁,所有病例均为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成功抢救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例

    1 资料刘某某,男,54岁,初诊为1996年12月23日.家人代述,午间入厕时,突然觉胸闷胸痛,继而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冷汗淋漓而呼人求救,家人知讯后,急忙抱入车中,到本医疗站急救.

    作者:刘如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房扑动的分层阻滞与交替下传的文氏现象1例

    1资料病人,女,60岁.主诉心悸、水肿1个月来院就诊.血压110/90 mmHg(1 mmHg=0.133kPa).临床诊断:心力衰竭.常规行心电图检查示:心房扑动的分层阻滞与交替下传的文氏现象(房率:250/min,室率固定规整:107/min),肢体导联低电压,极度顺钟向转位.

    作者:吕晓琴;关小玲;张彩萍;任爱萍;任海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

    目的 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病人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 对30例心绞痛病人采用美国DMS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疼痛发作时记录ST段呈弓背抬高,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降,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停搏等.结果 30例中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95%.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直接捕捉变异型心绞痛.

    作者:苏少芬;陈凤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80例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山西地区多发性硬化(MS)病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结果 MS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31.79岁;病人的职业以农民居多,其次是工人;大多数病人以亚急性起病,首次发病症状以感觉障碍多见,其次是眼部症状;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几乎囊括所有神经系统,但以运动感觉系统多,其次是视觉系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部以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病灶多见,脊髓则以颈髓多见.诱发电位以SEP异常多见,其次是VEP异常.结论 多发性硬化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利用MRI和诱发电位检查能发现亚临床病灶,提高诊断率.

    作者:琚小红;牛小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制单向活瓣在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病人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20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PH病人进行手术矫正的疗效和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7例病人肺动脉压明显下降,未出现跨活瓣片的分流;13例病人术后7 d出现分流.死亡2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于术后13 d),18例病例康复出院.术后出现分流的13例中,8例随访1个月~48个月,3个月仍出现跨活瓣片分流的4例,右向左分流3例,双向分流1例.术后6个月以上仍存在经活瓣片分流的1例,肺动脉收缩压(Pp)/主动脉收缩压(Ps)>0.75.7例术后未出现跨活瓣片分流者,术后3个月复查肺动脉压下降满意.结论 单向活瓣补片允许术后特定情况下右向左分流,有效减轻右心室负荷,有利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达到保持体肺循环相对平衡,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张沛刚;褚银平;马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机制探讨

    脑出血属中风范畴,北京东直门医院报道,依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属痰热腑实者占74.17%,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邵念方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关系密切[2].

    作者:明康文;洪创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半量甘露醇与针刺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半量甘露醇与针刺对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如何正确使用甘露醇.方法 选取高血压幕上非丘脑出血、颅压增高不突出、发病6 h内、血肿量<50mL的病人60例,将24 h内应用20%甘露醇250 mL者作为常规A组(30例),150 mL者为半常规B组(30例),B组10d后再分为C组、D组各15例,C组为半常规未针刺组,D组为半常规针刺组.48 h~72 h复查脑CT,血肿增大33%为血肿早期扩大,分析早期应用甘露醇对血肿扩大的影响;对C组、D组治疗20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对照比较.结果 常规A组发生血肿扩大11例,B组3例,A组与B组血肿扩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A组与B组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小量脑出血病人发病24 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增加早期血肿发生率,使病情加重;半量甘露醇配合针刺治疗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涛;田桂杰;张蓝;魏国威;马倩;韩景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右位心合并左肺大叶性肺炎1例

    右位心是心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位与正常相反,心尖向右,左心室在右前位,右心室在左后位,上下腔静脉在左侧面,主动脉弓在右侧.属临床少见病,其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二,现就1例右位心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健旺;武红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欣怡胶囊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欣怡胶囊抗血栓形成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模型组、欣怡胶囊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每日灌胃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除空白组外,均复制血瘀证模型.造模次晨,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结果 欣怡胶囊能显著改善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血浆GMP-140及TXB2,升高6-keto-PGF1α.结论 欣怡胶囊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增加纤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有关.

    作者:顾健霞;王国印;余浩;王钦茂;周宜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稳心颗粒治疗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21例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更年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的疗效.方法 选取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4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4周后,复查心电图.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率改善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1.9%;自觉症状改善分别为85.7%与57.1%.结论 稳心颗粒对改善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玉红;舒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养心汤对家兔心肌缺血模型血清NO和NOS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养心汤对家兔心肌缺血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含量、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复制成类似于人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变化的家兔心肌缺血模型.治疗组予养心汤灌胃,4 g/kg每日1次.连续2周观察NO、NOS含量.结果 正常组兔NO、NOS含量8周与10周时无明显改变高脂喂养8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NO、NOS分别(37.05±1.99)μmol/L,(10.20±0.97)U/mL,均优于模型组(P<0.01).结论 养心汤通过调整血管内皮功能,提高NO、NOS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心肌,这可能是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影哲;周亚滨;韩佳瑞;潘祥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目前仍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当其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MOD)时病死率较高.为使慢性肺心病得到更合理的治疗,以降低病死率,现对172例肺心病病人合并MOD的56例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李瑞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风后继发癫痫40例临床资料分析

    脑中风是继发性癫痫尤其是中老年人癫痫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脑中风继发癫痫,既往无癫痫病史的病人在脑中风起病时或发病后发生的与此次脑中风相关联的癫痫.

    作者:邢桂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的新进展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长期以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脑卒中的急救成功率也大大提高,由脑卒中本身所致的危害性有所下降,但是由脑卒中后并发的抑郁状态,即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所致的对脑神经功能康复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洪星;张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代表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 制备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分别以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为阴性和阳性对照,以血管指数为观察指标,比较所选药物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并选取作用显著者作为代表中药,研究不同浓度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红景天和降香的血管指数值比较突出(P<0.01),采用不同药物浓度发现红景天中等剂量时血管生成多,而降香的剂量和血管生成近似线性关系.结论 红景天和降香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呈现独有的量效曲线.

    作者:蒋霞;李勇;范维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

    目的 观察6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60例病人进行西药、高压氧舱、中药结合治疗,疗程半年,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认知功能、社会生活功能、运动功能、行为和精神症状等5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对60例病例均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对照,并进行分析.结果 5项指标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70.73%、75.00%、91.11%、89.29%,总有效率为78.33%;治疗前后MMSE检查对照有效率为68.3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袁岳鹏;宏亚丽;张黎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人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0例,口服强力天麻社仲胶囊;对照组40例,口服通心络胶囊;基础组30例,静滴金络通.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联合基础治疗.采用TCD和放射免疫学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浆ET、TXB2、6-Keto-PGF1α、AngⅡ的变化.结果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对VBI的症状改善有效率达92.5%,与通心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能有效加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同时能显著降低血浆中ET、TXB2、AngⅡ水平,升高6-Keto-PGF1α的含量.结论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VBI有效.

    作者:陈玉娟;刘学源;边伟红;宁燕;余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在评价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长期疗效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99Tcm-TRODAT-1SPECT脑显像在评价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单侧PVP手术治疗病人、31例内科治疗PD病人和1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行脑99Tcm-TRODAT-1 SPECT断层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测定纹状体与小脑部位DAT比值.结果 健康对照组双侧纹状体摄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科治疗组PD病人及单侧PVP手术治疗PD病人双侧纹状体与小脑部位DAT比值(ST/CB)分别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症状对侧较症状同侧ST/CB DAT比值明显降低(P<0.05),内科治疗组PD病人同PVP手术治疗PD病人双侧ST/C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PDRS评分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 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结合UPDRS评分,有助于客观评价PVP手术治疗PD的疗效,加深对PVP手术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评价其他PD术式的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段虎斌;刘跃亭;郝春艳;陈来照;蒯东;范益民;朱永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影响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与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60例高血压病病人(EH组)及28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浆ADM和CGRP浓度.高血压组服用厄贝沙坦,3个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EH组血浆ADM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随血压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血浆CGRP浓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随血压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浆ADM浓度显著下降(P<0.01),而CGRP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ADM和CGRP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厄贝沙坦治疗可降低高血压病病人ADM水平及升高CGRP水平.

    作者:赵卓;石世强;李玉洁;徐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无痛性心肌梗死74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特征的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也可表现为不典型位置的放射痛.但有些AMI病人可完全无疼痛表现[1],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现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

    作者:马荣英;王美珍;刘亚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