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稳心颗粒治疗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21例

刘玉红;舒桂兰

关键词:稳心颗粒, 更年期, 室上性心动过速
摘要: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更年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的疗效.方法 选取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4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4周后,复查心电图.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率改善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1.9%;自觉症状改善分别为85.7%与57.1%.结论 稳心颗粒对改善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稳心颗粒治疗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21例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更年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的疗效.方法 选取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4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4周后,复查心电图.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率改善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1.9%;自觉症状改善分别为85.7%与57.1%.结论 稳心颗粒对改善更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玉红;舒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问题,即减轻症状与改善预后.对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主要是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

    作者:王宏;陈海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80例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山西地区多发性硬化(MS)病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结果 MS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31.79岁;病人的职业以农民居多,其次是工人;大多数病人以亚急性起病,首次发病症状以感觉障碍多见,其次是眼部症状;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几乎囊括所有神经系统,但以运动感觉系统多,其次是视觉系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部以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病灶多见,脊髓则以颈髓多见.诱发电位以SEP异常多见,其次是VEP异常.结论 多发性硬化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利用MRI和诱发电位检查能发现亚临床病灶,提高诊断率.

    作者:琚小红;牛小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病人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89例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病人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果 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性、多源性、成对早搏、短阵速以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是心律失常型冠心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

    作者:李将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8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8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78例同期无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多灶性多见.结论 年龄、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可能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马彩芳;王永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

    目的 观察6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60例病人进行西药、高压氧舱、中药结合治疗,疗程半年,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认知功能、社会生活功能、运动功能、行为和精神症状等5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对60例病例均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对照,并进行分析.结果 5项指标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70.73%、75.00%、91.11%、89.29%,总有效率为78.33%;治疗前后MMSE检查对照有效率为68.3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袁岳鹏;宏亚丽;张黎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

    1966年,Brescia等发明了腕部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1],经不断完善手术方式,基本解决了血管条件较好的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问题.然而关于动静脉内瘘影响左心功能及形态的研究也引起注意.现回顾分析46例维持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及左心功能的变化,并对左心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作者:赵如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46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AMI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AMI后无痛性AMI、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增高.结论 2型糖尿病导致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病变、多支冠状动脉受损,使AMI面积广泛.同时,由其所致的弥漫性心肌病变及自主神经损害引发的潜在的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脏电生理紊乱可能是导致上述临床特点的原因.

    作者:许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消心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目的 观察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异山犁酯(消心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35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口服益气化痰祛瘀中药及消心痛片治疗;对照组67例,给予口服消心痛片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及心电图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5.3%,对照组为67.2%;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55.2%.且未发现有明显副反应.结论 益气化痰祛瘀中药配合消心痛片口服对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肯定.

    作者:郭清华;翟丽丽;郭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动脉血管壁上逐渐发生的脂质沉积及斑块的形成.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则可导致血流减慢或血流中断.

    作者:郭明;秦玲;雷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胰岛自身抗体与β细胞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分析胰岛自身抗体与β细胞功能关系,探讨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在类似2型糖尿病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中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糖尿病分型诊断和治疗.方法 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70例,正常糖耐量者70例,测定ICA、GADA及胰岛素释放,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ICA、GADA阳性率.初诊2型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和餐后2 h胰岛素(FINS、餐后2 hINS2 h)、HOMA-IS及HOMA-IR等临床特征比较.结果 初诊2型糖尿病组ICA阳性率为11.4%,正常糖耐量组为0.0%(P<0.01);GADA阳性率在糖尿病组为18.6%,正常糖耐量组为4.3%(P<0.01).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在抗体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P<0.001);HOMA-IS指数及HOMA-IR指数在抗体阴性组、抗体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依次降低.结论 临床诊断为2型DM病人中可能有LADA病人,抗体阳性者胰岛功能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提示其胰岛功能有明显损伤,而抗体阴性组胰岛素抵抗明显,提示胰岛自身抗体结合胰岛β细胞功能对LADA病人早期诊断有帮助.

    作者:刘阳;杨静;齐昊;任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氯吡格雷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人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入选21岁~75岁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人共20例,且病情稳定在1个月以上.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持续12周,观察其服药依从性、血压、心率、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入选时尿红细胞、大便隐血均为阴性,收缩压(133.6±19.8)mmHg,舒张压(82.4±9.6)mHg,心率(73.2±7.9)/min;血红蛋白(135.7±9.2)g/L,白细胞(6.3±0.98)×109/L,中性粒细胞0.62±0.03,血小板(203.4±40.0)×109/L;尿素氮6.1mmol/L±1.4mmol/L,肌酐82.3μmol/L±16.2 μmol/L;谷丙转氨酶30.4U/L±11.2 U/L,谷草转氨酶27.9 U/L±6.3 U/L.1例受试者因皮疹退出研究,另19例完成12周随访,服药依从性为95.0%.在2周、4周、8周、12周时随访血压、心率、肝肾功能指标等,较入选时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见任何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12周随访时2例病人出现尿红细胞阳性;未见大便隐血者;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1例病人出现皮下淤斑,3例病人出现轻至中度过敏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人耐受性好,且较为安全.

    作者:徐崇利;李春坚;王连生;杨志健;陈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24 h动态血压分析

    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已日益广泛,ABPM在预测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1].老年人由于大动脉的顺应性下降,血管弹性差,血压易波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来分析老年高血压伴有脑卒中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幸;王婷;郑云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100蛋白、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

    近年来,S-100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备受重视.在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研究中,S-100蛋白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灵敏和特异的生化标志物[1],CRP是目前理想的一种炎症标记物[2],可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继发的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作者:梁粤;谌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无痛性心肌梗死74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特征的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也可表现为不典型位置的放射痛.但有些AMI病人可完全无疼痛表现[1],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现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

    作者:马荣英;王美珍;刘亚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代表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 制备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分别以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为阴性和阳性对照,以血管指数为观察指标,比较所选药物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并选取作用显著者作为代表中药,研究不同浓度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红景天和降香的血管指数值比较突出(P<0.01),采用不同药物浓度发现红景天中等剂量时血管生成多,而降香的剂量和血管生成近似线性关系.结论 红景天和降香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呈现独有的量效曲线.

    作者:蒋霞;李勇;范维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病病人血压的影响

    目的 观察咪达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方案,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病病人进行2周的药物洗脱,然后口服咪达普利,每日1片,连续2周.第2周末观测血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收缩压为(140.1±14.2)mmHg,舒张压(88.9±7.2)mmHg,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 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病病人有降压作用.

    作者:杨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欣怡胶囊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欣怡胶囊抗血栓形成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模型组、欣怡胶囊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每日灌胃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除空白组外,均复制血瘀证模型.造模次晨,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结果 欣怡胶囊能显著改善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血浆GMP-140及TXB2,升高6-keto-PGF1α.结论 欣怡胶囊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增加纤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有关.

    作者:顾健霞;王国印;余浩;王钦茂;周宜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机制探讨

    脑出血属中风范畴,北京东直门医院报道,依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属痰热腑实者占74.17%,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邵念方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关系密切[2].

    作者:明康文;洪创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右位心合并左肺大叶性肺炎1例

    右位心是心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位与正常相反,心尖向右,左心室在右前位,右心室在左后位,上下腔静脉在左侧面,主动脉弓在右侧.属临床少见病,其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二,现就1例右位心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健旺;武红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