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病病人血压的影响

杨静

关键词:咪达普利, 高血压病, 血压
摘要:目的 观察咪达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方案,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病病人进行2周的药物洗脱,然后口服咪达普利,每日1片,连续2周.第2周末观测血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收缩压为(140.1±14.2)mmHg,舒张压(88.9±7.2)mmHg,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 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病病人有降压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机制探讨

    脑出血属中风范畴,北京东直门医院报道,依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属痰热腑实者占74.17%,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邵念方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关系密切[2].

    作者:明康文;洪创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养心汤对家兔心肌缺血模型血清NO和NOS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养心汤对家兔心肌缺血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含量、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确切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复制成类似于人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变化的家兔心肌缺血模型.治疗组予养心汤灌胃,4 g/kg每日1次.连续2周观察NO、NOS含量.结果 正常组兔NO、NOS含量8周与10周时无明显改变高脂喂养8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NO、NOS分别(37.05±1.99)μmol/L,(10.20±0.97)U/mL,均优于模型组(P<0.01).结论 养心汤通过调整血管内皮功能,提高NO、NOS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心肌,这可能是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影哲;周亚滨;韩佳瑞;潘祥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制单向活瓣在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病人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向活瓣补片加房间隔开窗术对20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PH病人进行手术矫正的疗效和随访观察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7例病人肺动脉压明显下降,未出现跨活瓣片的分流;13例病人术后7 d出现分流.死亡2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于术后13 d),18例病例康复出院.术后出现分流的13例中,8例随访1个月~48个月,3个月仍出现跨活瓣片分流的4例,右向左分流3例,双向分流1例.术后6个月以上仍存在经活瓣片分流的1例,肺动脉收缩压(Pp)/主动脉收缩压(Ps)>0.75.7例术后未出现跨活瓣片分流者,术后3个月复查肺动脉压下降满意.结论 单向活瓣补片允许术后特定情况下右向左分流,有效减轻右心室负荷,有利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达到保持体肺循环相对平衡,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张沛刚;褚银平;马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8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8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78例同期无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多灶性多见.结论 年龄、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可能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马彩芳;王永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舒肺颗粒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肺颗粒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常压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中药给药组.以常压低氧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右心室肥厚指数、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的变化.结果 低氧/中药给药组应用舒肺颗粒后大鼠肺血管厚度、右心室肥厚指标显著低于低氧对照组(P<0.05),并可抑制低氧所致的大鼠右心室肥厚(P<0.05).结论 舒肺颗粒在防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人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0例,口服强力天麻社仲胶囊;对照组40例,口服通心络胶囊;基础组30例,静滴金络通.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联合基础治疗.采用TCD和放射免疫学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浆ET、TXB2、6-Keto-PGF1α、AngⅡ的变化.结果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对VBI的症状改善有效率达92.5%,与通心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能有效加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同时能显著降低血浆中ET、TXB2、AngⅡ水平,升高6-Keto-PGF1α的含量.结论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VBI有效.

    作者:陈玉娟;刘学源;边伟红;宁燕;余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病人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病人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病人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脑心通脑囊.观察两组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心通胶囊治疗脑卒中有一定疗效.

    作者:赵艳茹;李文静;李晶;赵艳丽;张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房扑动的分层阻滞与交替下传的文氏现象1例

    1资料病人,女,60岁.主诉心悸、水肿1个月来院就诊.血压110/90 mmHg(1 mmHg=0.133kPa).临床诊断:心力衰竭.常规行心电图检查示:心房扑动的分层阻滞与交替下传的文氏现象(房率:250/min,室率固定规整:107/min),肢体导联低电压,极度顺钟向转位.

    作者:吕晓琴;关小玲;张彩萍;任爱萍;任海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RkA对PSD-95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 在肯定针刺抗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内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针刺穴位为治疗手段,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DAB显色的方法显示PSD-95受体.结果 缺血组大鼠丘脑网状核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电针组的表达低于缺血组.针剌对缺血侧神经元PSD-95表达的下调作用可以被TRKA的拮抗剂LY所抑制.结论 针刺对缺血侧神经元PSD-95表达的下调作用与TRKA有关.

    作者:陈欣;谢艳林;王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出血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以及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494例脑梗死病人资料,对其中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中有17例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时间多发生在脑梗后(1~2)周,出血发生后原有症状加重,经过脱水等综合治疗,病人预后良好.结论 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后,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出血性脑梗死非常重要.

    作者:李春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的含量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方法 选择11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心电监护及心电图结果分为心律失常组与心律正常组.根据血清镁含量将其分为血镁正常组与低镁血症组,观察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同时给予低镁病人补镁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心律失常组比心律正常组的低血镁率显著增高,经补镁治疗的病人预后优于未予补镁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低血镁的病人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及时予镁制剂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陈燕;杨洪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欣怡胶囊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欣怡胶囊抗血栓形成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模型组、欣怡胶囊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每日灌胃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除空白组外,均复制血瘀证模型.造模次晨,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结果 欣怡胶囊能显著改善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血浆GMP-140及TXB2,升高6-keto-PGF1α.结论 欣怡胶囊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增加纤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有关.

    作者:顾健霞;王国印;余浩;王钦茂;周宜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柴胡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6例

    小柴胡汤在张仲景<伤寒论>中是一个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的方剂.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有效方剂,它的治疗范围至今还在继续扩大.

    作者:孟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3例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近年来,多数学者对ACS的诊断有了高度认识,但是经过对ACS强化药物治疗,临床症状一旦缓解后由于未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及冠状动脉重建治疗,ACS仍具有较高的猝死率.

    作者:何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

    目的 观察6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60例病人进行西药、高压氧舱、中药结合治疗,疗程半年,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认知功能、社会生活功能、运动功能、行为和精神症状等5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对60例病例均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对照,并进行分析.结果 5项指标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70.73%、75.00%、91.11%、89.29%,总有效率为78.33%;治疗前后MMSE检查对照有效率为68.3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袁岳鹏;宏亚丽;张黎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冠心病易损斑块与中西医结合干预的实践与思考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血管的慢性炎症病变,其累及心脏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如何防治AS,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始终是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作者:徐浩;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问题,即减轻症状与改善预后.对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主要是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

    作者:王宏;陈海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心综合征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的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150例脑心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征病人的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心律失常、假性心肌梗死样图形、急性心力衰竭及心肌酶的增高.本组急性脑血管病人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61.98%,其中89.33%的病人起病后7 d内发生,急性期综合治疗后好转率为97.33%.结论 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脑心综合征急性期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程晓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部分冠心病常用中药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代表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 制备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分别以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为阴性和阳性对照,以血管指数为观察指标,比较所选药物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并选取作用显著者作为代表中药,研究不同浓度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红景天和降香的血管指数值比较突出(P<0.01),采用不同药物浓度发现红景天中等剂量时血管生成多,而降香的剂量和血管生成近似线性关系.结论 红景天和降香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呈现独有的量效曲线.

    作者:蒋霞;李勇;范维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氯吡格雷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人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入选21岁~75岁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人共20例,且病情稳定在1个月以上.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持续12周,观察其服药依从性、血压、心率、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入选时尿红细胞、大便隐血均为阴性,收缩压(133.6±19.8)mmHg,舒张压(82.4±9.6)mHg,心率(73.2±7.9)/min;血红蛋白(135.7±9.2)g/L,白细胞(6.3±0.98)×109/L,中性粒细胞0.62±0.03,血小板(203.4±40.0)×109/L;尿素氮6.1mmol/L±1.4mmol/L,肌酐82.3μmol/L±16.2 μmol/L;谷丙转氨酶30.4U/L±11.2 U/L,谷草转氨酶27.9 U/L±6.3 U/L.1例受试者因皮疹退出研究,另19例完成12周随访,服药依从性为95.0%.在2周、4周、8周、12周时随访血压、心率、肝肾功能指标等,较入选时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见任何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12周随访时2例病人出现尿红细胞阳性;未见大便隐血者;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1例病人出现皮下淤斑,3例病人出现轻至中度过敏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人耐受性好,且较为安全.

    作者:徐崇利;李春坚;王连生;杨志健;陈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