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杰
目的:研究沥水调脂胶囊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观察Bcl 2、Bax、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并进行周期分析;用细胞免疫荧光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 Bcl-2、Bax、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沥水调脂胶囊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在此过程中沥水调脂胶囊上调了Bcl-2蛋白表达水平,对Bax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影响,同时下调了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推测沥水调脂胶囊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的.
作者:刘卫红;宋剑南;陈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心率功率谱(HRPS)分析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伴糖尿病病人心率变异性(HRV)改变,探讨冠心病伴糖尿病病人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A)者较无VA者HRV变化.方法:观察单纯冠心病病人46例(A组)、冠心病伴糖尿病病人41例(B组)和健康人68例(C组)HRPS改变,并观察B组病人中合并VA和无VA者HRPS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A组VLF、HF有显著性降低外,其余指标无意义.B组与C组比较,B组TP、VLF、HF有显著降低(P<0.01),LF/HFF比值升高(P<0.05).B组与A组比较,B组TP、VLF、LF、HF均降低(P<0.05),LF/HF比值升高(P<0.05).B组中伴VA者与不伴VA者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1及P<0.05).结论:冠心病伴糖尿病病人HRPS显著异常,提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心脏自主神经失衡,可能与糖尿病性神经损害及心肌缺血程度有关.
作者:刁平然;刁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心安颗粒对VMC的治疗疗效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标准VMC病人90例,随机按2: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心安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黄芪精口服液每次10 ml,每日3次.7 d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善情况.用心安颗粒混悬液0.3ml/10 g、0.15 ml/10 g和黄芪精口服液0.3 ml/10g、生理盐水0.3 ml/10g分别给四组实验小鼠灌胃给药,连续14 d后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另上述液体连续给另外四组实验小鼠连续灌胃给药7 d后观察由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心肌酶下降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证明心安颗粒可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结论:心安颗粒能明显提高VMC的治疗有效率,且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尹思源;杨思进;白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前壁AMI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全部病人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前2 d每12 h 1次,以后每日1次,对第2天和第5天心电图ST段和T波方向进行仔细分析.第5天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心室有否附壁血栓.结果:AMI后第2天ST段抬高者53例(69%),敏感性为96%,阳性预测值(PPV)为39%,阴性预测值(NPV)为96%.第2天至第5天持续ST段抬高和T波直立者,特异性为93%,PPV为71%;第2天ST段位于基线,而T波倒置者无一例发生附壁血栓.结论:心电图对前壁AMI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作者:张富远;韩文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氯化钾(KCl)和L-谷氨酸(L-Glu)引起的新生大鼠脑细胞钙超载的影响.方法:应用Fura-2/AM及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正常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和在加入KCl和L-Glu后大脑皮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并和经葛根素处理过的中药组作比较;西药对照组设为尼莫地平用药组.结果:葛根素在终浓度2.4μmol/L时,对以KCl和L-Glu诱导的大脑皮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具有抑制作用;同对照组相比,在对以KCl诱导的大脑皮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的抑制作用两者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以L-Glu诱导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的抑制作用,葛根素组要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葛根素对KCl和L-Glu诱导的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具有拮抗作用.
作者:许旭伟;李进禧;汪涛;赵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虽用药各异,但疗效均不尽人意,我院自1999年5月-2001年5月间应用赛莱乐和川芎嗪治疗35例VBI,与单用川芎嗪治疗35例比较,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鹏;姜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形成后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使神经细胞损伤或坏死,而引起偏瘫等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
作者:李静涛;姚家玲;王金灿;王利峰;王爱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缺氧时黄芪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N组)、缺氧对照组(H组)、缺氧加黄芪组1(A1组)、缺氧加黄芪组2(A2组)、缺氧加黄芪组3(A3组).A1组、A2组、A3组于缺氧前加入黄芪,黄芪的终浓度分别为10 mg/ml、100mg/ml、1000 mg/ml,缺氧30 min,观察心肌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上清液中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CK)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心肌细胞相比,缺氧30 min,培养上清液中MDA和CK浓度显著升高(P<0.01),且心肌细胞内SOD活性降低(P<0.001).与H组比较,A2组、A3组提高SDD活性,MDA、CK水平降低(P<0.05),但是均未恢复正常(P<0.01~0.05).结论:一定浓度的黄芪可能通过抗氧自由基、稳定细胞膜来减少缺氧心肌细胞损伤,但该作用并非与浓度正相关.
作者:李论;柯俐;彭定凤;顾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心力衰竭病人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7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应用洋地黄、利尿剂及ACEI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 7 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肯定.
作者:周红漫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痰通腑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入院后即采用基础疗法,治疗组在基础疗法之上加用活血化痰通腑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总体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的变化及脑内血肿吸收情况等.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脑内血肿的吸收均较对照组为优.结论:活血化痰通腑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康复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冯小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和其中31例病人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3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脑血栓形成组血浆t-PA含量高于对照组,PAI-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1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t-PA、PAI-1的含量呈正相关;脑血栓形成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浆及脑脊液t-PA、PAI-1抗原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脑血栓形成病人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可用血浆或脑脊液t-PA、PAI-1的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赵文洲;余绍祖;黄本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998年以来,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80例,内服银翘生脉饮,结合静脉输注中西药物,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福庆;周继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病人服用脑心通胶囊后,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B2(TXB2)含量变化.方法:将63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检测并观察治疗前后NO、ET、PGI2、TXB2含量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病人NO、PGI2含量均低于正常人(P<0.01),血浆中ET、TXB2含量均高于正常人(P<0.01),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后,NO、PGI2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1),ET、TXB2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具有纠正ET与NO失调及PGI2TXB2的平衡失调,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或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作者:王西芳;刘峰;卫培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生脉散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客观疗效.方法:将10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生脉组和对照组,其中生脉组52例,对照组50例.采用半定量积分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病人胸闷、心悸、胸痛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心电图(EKG)、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中和抗体、cTnI、cTnT的改变情况.结果:生脉组在胸闷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心降、胸痛、心电图(EKG)及24 h动态心电图(HoIter)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cTnT转阴率两组分别为59%与32%、72%与43%,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和抗体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散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改善临床症状和炎性损伤指标修复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许之民;赵美华;陆秋芬;朱向阳;陈捷;荣烨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苯那普利降血压及改善心功能的疗效.方法:苯那普利每天10 mg~20 mg,治疗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均观察血压,并做心脏彩色多普勒和血脂、血糖、肾功能检测.结果:4周后血压明显下降,有效率为87%,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85%.结论:苯那普利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能改善心功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红娟;孙予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属临床危重症,病死率较高.近年来我院加用参脉注射液(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训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明确其预后.方法:对85例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并与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对照.结果:心电图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31例,其超声心动图也表现下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16例、左回旋支7例、三支病变4例;心电图为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的54例,11例超声心动图出现下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经核素显影证实下后壁心肌显像,占该组20%,另31例超声心动图为单纯下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12例室壁运动正常,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35例、左回旋支12例、三支病变2例.住院期间下后壁组死亡2例,单纯下壁组死亡3例.结论:心电图对急性后壁心肌梗死诊断存在假阴性.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对心功能影响不大,预后良好.
作者:闫宝臣;冯新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丹参注射液对培养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中的心肌酶、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将培养第4天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缺糖缺氧组(B组),小剂量丹参组(C组),大剂量丹参组(D组),实验结束取培养液上清液检测LDH、α-HBDH,收集细胞分别做透射电镜及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LDH、α-HBDHB组明显高于A组(P<0.01),C组、D组分别低于B组(P<0.05),而稍高于A组(P>0.05),C组、D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显微镜下心肌细胞A组完好,B组其内有空泡形成,颗粒增加,甚至有变性坏死,C组、D组细胞也有少量空泡形成,细胞核尚正常;电镜下心肌细胞A组线粒体结构完好,B组可见线粒体肿胀,细胞膜不完整.C组、D组仅见少许线粒体肿胀,嵴少,与A组相近;心肌细胞A组有一定的凋亡,而B组凋亡数量明显上升,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D组凋亡数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仍比A组稍多(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对心肌细胞缺糖缺氧(缺血性)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降低损伤时细胞内酶的漏出,减轻心肌细胞缺血性损害超微结构及形态学的变化,降低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柯于鹤;屈松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人参子注射液对急性心力衰竭犬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杂种犬静脉输注维拉帕米(异搏定)造成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静脉给予不同剂量的人参子注射液,观察用药前后左心室内压上升大速率(dp/dtmax)、左心室舒张终末压(LVEDP)及心排血量(CO)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后dp/dt-max、CO均明显下降,LvEDP升高,用人参子注射液治疗后即刻dp/dtmax虽有所下降,但随后逐渐回升,LVEDP下降,CO增加.结论:人参子注射液可明显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加心输出量.
作者:徐凤芹;史大卓;孟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中老年人主要致死致残疾病之一,无论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其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病死率可高达44%~87%[1].我科1998年1月-2002年3月共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71例,因各种原因未手术者12例,余均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广;邓友寿;陈志鹏 刊期: 2003年第02期